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22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艺作为教育载体的八大优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7 14:1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几年来,儿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陶艺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课程在我国儿童艺术教育中逐渐发展并壮大起来。究其根源,是因为它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更有着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一)在历史长河中,它是记录并传承文明的使者

10000多年前,陶艺作为人类祖先最早的创造性劳动,标志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开端。在我国,从唐一直到明清时期,陶艺都曾是“器成天下走”的东方名片,如今我们去博物馆,还能清晰地看到那些彩陶罐上捉摸不透的图案、秦王墓中严肃的兵马俑、温润如玉完好的宋瓷中传递的历史印记。
透过他们,文明的演进、历史的更迭仿佛就在眼前。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使其造型、图案、釉色纹样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帝王、工匠和使用者,不同阶层的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决定和形塑出它的时代风格。陶瓷的魅力之处,还在于它不仅是一个静态的、观赏的物体,更辉映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记事脉络、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它称为“国粹”,陶瓷的英文”china”会与中国同名。
可以确定的是,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这是中华儿女“重拾文明自信”的基础,因此,“陶艺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

(二)从“瓷、器”二字上,最能诠释中国人的审美和价值观念

说到美好的东西,中国人总是会将其跟玉联系在一起,如“陌上人如玉”、“冰清玉洁”、“黄金有价玉无价”······在封建社会,更是一度把它作为最高权利的象征符号(玉玺),其传达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推崇温润的、内敛的文化审美气质是一致的,而玉最能体现这一点。

中国人常说“器以载道”,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根源之一。“器”,往小了说是器物,我们也常说某个人“有器量”、“成大器”,往大了说即万事万物。中国古代是一个思想极其丰富的时期,所以器物在这里就不仅是体现古人对形式美的认识,更通过有形之器传达无形之“道”,从而突破了器物的普遍物质意义,以器为载体,表达不同思想、境界、价值观念,并通过中国人提倡的“劳动创造价值”的人工形态去进行一个结果的最终呈现,所以陶瓷可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推崇的审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综合体。

(三)在制作流程和工艺上,最能体现宝贵的“匠人精神”

    俗话说“没有精钢钻,不揽瓷器活”,说的是陶瓷的制作工序繁多,每一步都有可能导致一件作品前功尽弃。所以陶艺中体现的匠人精神是指做事精益求精、把每一件小事做好的精神,也是对自我严格要求,挫败后从头再来的精神。日本、德国将这种工匠精神用于学习、工作,创建了许多百年企业和世界一流的产品。在消费快餐化、粗制滥造的山寨产品遍布的今天,中国的孩子更需要这种精神的传递。

(四)在艺术门类中,它是与生活最亲近的一门艺术

现在,很多家长都已经有了让孩子学习艺术的概念,也知道学习艺术并不是为了一定要当艺术家,那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艺术的意义不在于一节节正襟危坐的课程,不在于展厅里高大上需要仰望的艺术做品,更多的是培养我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让生活因此而更美好。

我们知道,宋朝的文化输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宋人称为“生活四艺”,是当时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重要部分,他们将日常生活提至艺术境界,充实内在涵养与修为,这与现代人提倡的“生活美学”的概念不谋而合,而四艺中,有三项所用之器都与瓷器紧密相连。

陶艺是与生活最亲近的一门艺术,在陶艺课中,通过一件件作品的制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培养运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影响和改变生活境遇的能力,真正做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如果是作为“礼物”送给他人则又多了一份情谊的传达和成就感的喜悦。


(五)在教学载体上,它应用了孩子最喜欢的材料——泥土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玩泥巴的记忆,泥巴对于人类来说是最为接近自然、孕育万物却从不曾索取的大地母亲、生命之源,却也是最易得、朴实无华的材料,泥土本身蕴含的精神就值得孩子们去学习和体会。世间万物都也都是依靠水土而生存,人对泥巴和水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陶艺教育就是通过利用儿童最为亲近和喜欢的材料——泥土为载体,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现在城市的很多孩子却没有玩泥的机会,甚至觉得泥巴脏兮兮的。其实这些孩子缺的从来就不是“更好、更高科技”的产品,而是这是最自然、质朴的东西。

(六)在教学方法上,它用与小手最相通的学习方式——触觉艺术

在儿童教育中(特别是幼儿),我们常强调要调动感官体验,因为这是儿童学习和探索周围事物最直接的方式,而大部分的艺术课程都是以视觉(绘画类)、听觉(音乐类)感受为主。

我们都有过这样一些体验:小的时候喜欢捏一种很多泡泡的塑料包装膜,逛超市的时候喜欢把手插在米里,看展的时候即使写着“非礼勿动”也还是想摸一摸,甚至很多人不开心的时候喜欢撕纸·····这是因为人对于触觉感受本身就有一些原始的需求。

陶艺是少有的触觉艺术,正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我们常说“心灵手巧”,陶艺不仅是动手的,还是双手互动(左手在生活中用的极少,却能助于小脑的开发),并需要眼、手、脑相互配合,缺一都不可成“器”。通过长期系统地启发、引导和实践,能够培养孩子做事的专注、探索的精神、艺术的气质。另外,陶艺中的各种技法和工具的运用(擀泥片、搓泥条、揉泥球、徒手手捏等)都正好巧妙地从整体到局部对孩子的手臂手腕力量、手指力度敏感度等进行系统训练从而达到促进动手能力的效果。


(七)在操作过程中,它是孩子情绪释放、思维拓展和情感表达的最好途径

我们常会发现孩子在上课前特别喜欢不停地“戳”泥巴。这是因为儿童也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垃圾”,当在学校或他人相处中出现不愉快的现象,成人也许能够做到调整自己情绪,而孩子有时候可能忘了,但这些情绪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化”掉。

儿童在陶艺制作中,可以通过不断揉捏、拍打、重塑,破坏、重来,让一些积压的情绪得到释放的同时又能收获很多偶然性的结果,而这些总是成为孩子天马行空想法的灵感缪斯,但你想把它做精做好,就又必须在释放完情绪后调整自己、专注下来。

陶艺作品还是儿童培养、表达情感非常好的方式,不但课堂之中有许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作品中我们也总是找到儿童细腻、珍贵情感的体现,每个儿童对着自己的作品都能讲出一串有趣味生动的故事。

(八)在作品结果上,它更加接近真实生活的三维立体

我们都知道3D电影比普通电影好看,小朋友看动画片、学画画到了一定阶段也都会往动漫、素描等更立体感更强的方向走。相对于平面艺术,陶艺需要孩子从各个角度对表达对象进行认识、观察、表现,有助于学生形成立体思维,加强空间感,呈现结果立体化还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将作品设计出来,还要能够进行实现,完成从凭空想象到真实创造的跨越。

例如我们画一个杯子相对简单,但将其变成一个能够喝水的杯子就需要考虑到装水的空间、把手的粘接等实际问题,生活中空想家很多,实践者却寥寥。陶艺,能够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具个性的“创造家”。(来源:百陶会公众号,作者:肖思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