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2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让艺术伴我成长(案例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2-21 19: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艺术伴我成长

——《大嘴巴》案例分析

三毛小学 舒黎丽

案例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认为:“美术应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美术课作为艺术陶冶的主要途径之一,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已不断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营设优良的学习情境,给他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自由、民主、活跃的气氛中展现特长,张扬个性,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创。

思考问题:

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已经逐渐得到了开发并有一定的提高,但多数局限于教师既定的教学流程中,有计划地启发培养,课堂中的创新的确让人可喜,但一离开了美术课堂,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随之谈化了。如何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是现今教学中更应解决的问题。

案例描述:

湘版二年级中有一课《大嘴巴》是以儿时玩具“东南西北”为基础制作的,又好玩又漂亮,一定很受学生欢迎。于是我在设计这一节课以活动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尝试以讲故事谈话的方式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大嘴巴”的装扮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学习的快乐。

我制作了四个大嘴巴玩具,并分别给它们取名为“青蛙呱呱”和“小猫咪咪”等。一上课我就带着它们进教室,以角色扮演对话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再讲了简短的小故事。故事讲完了,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你们想不想和它们成为好朋友呀?”学生们的反应却不是很热烈,只有聊聊几人应了声“想!”这大大出忽我的意料之外,孩子们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还是我这种方法不太好?这时一个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也想到了一个青蛙的故事,我能不能也拿着它讲给大家听一听?”更多的孩子在下面喊了起来:“我也想看看它!”哦,原来是这样,孩子们都想跟“大嘴巴”来一次亲密接触。教学是既定的,更是灵活的,有那么多孩子有这样的愿望,教学为何不随机一点呢,跟着孩子的感觉走,让孩子们仔细瞧个够吧。但也不能毫无目的地满足学生的想法,于是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要求:你可以拿着它说几句话,但是最好看后说出它是怎么制作的。在简单的分组后,学生们开始兴奋地研究起来。

在强烈的愿望激励下,除了玩耍和对话之外,更多的学生主动研究起它的制作方法。学生们纷纷惊喜的发现,原来它就是由小时候玩的“东南西北”变成的。要做好“大嘴巴”就得先学会做“东南西北”,有些学生已经会做了,于是我倡导他们来教一教其它不会的学生,号召之下,他们也俨然是一群小老师,手把手的教自己小组中不会的同学。不一会儿,班中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东南西北”的制作。

接下来要讨论怎样装饰自己的大嘴巴了,原本打算先让小朋友欣赏一些图片,了解装饰的办法与内容,可看到学生们个个早已跃跃欲试,我干脆先把这个环节放一放,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你想要做一个怎样的大嘴巴,怎样进行美化?”学生们讨论地非常热烈。有的说“要做一个大怪兽,给它贴一个血盆大口,大眼睛,尖耳朵”,有的说“做一只漂亮的小白兔,长长的耳朵,红眼睛”,有的说“我喜欢老虎,所以我想做一个老虎的样子,头上贴一个大大的‘王’字”……学生们真的是很聪明的,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与想法。在此基础上,我再学生欣赏了一些“大嘴巴”的作品,他们又找出了其中的对称、夸张、装饰性强、色彩鲜艳等特点。还有些学生发现可以用其它材料或方法来制作,如:用报纸来做,或用彩笔绘画等等。我鼓励他们要表现出艺术的美感,要求他们在制作完成后用自己的大嘴巴来说话或讲故事。在简单指导剪贴方法后,学生们兴奋而又紧张地创作了起来。

他们的制作非常出色,不一会儿,一个个生动可爱或稀奇古怪的大嘴巴在他们手中出现了,有的吐着长长的舌头,有的长了六条细细长长的腿,有的还长了一对翅膀……。学生们忍不住拿着自己的大嘴巴相互对话,讲故事,体验着角色变化对话的新奇与喜悦。看着他们那么高兴,我也拿着玩偶加入了他们的对话,和几位学生相互聊天,听了他们对自己作品的介绍,也听了他们在合作小组中讲的故事,很是天真有趣。故事会开始了,我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大嘴巴发挥充分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给大家听。对于这样的要求,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第一个小朋友上来讲了《老虎大王》,得到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又一个小组上来表演了《奥特曼打怪兽》,学生们的热情越来越高涨,教室里简直要沸腾了,笑声,对话声,鼓掌声响成一片,每个学生都那么投入地交流着。

下课铃声响起了,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更加疯狂地玩耍起来。拿着怪兽大嘴巴的小朋友开心地吓着胆小的女孩子;兴奋的男生把大嘴巴咬在自己的嘴上面,伊伊呀呀地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有些细心的小女生把三个大小不一的“东南西北”重叠起来,惊喜地拉着我的手说:“老师你看,我能拿它来做一棵圣诞树!”;有些孩子拉着我的手直喊:“老师,我们来用大嘴巴聊天吧!”;还有些小朋友头顶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跳着,把它当成了一顶小帽子……

分析与讨论:

这一堂课让我看到的更多是孩子们快乐的笑容,快乐让人这样的陶醉。新课程实施以来,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愉快的课堂氛围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往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一个接收器,被动接受教师的思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可能有好的创造。学生也有自己的需要,作为教师要注意观察到学生的需要。这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想法,由此也让我想到了: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满足他们真正的需要。课堂中的一点点改变,让学生的兴趣变得更加的浓厚。课后,我还时常看到学生在课间拿着自己的“大嘴巴”与同学玩耍,还有些小朋友课外制作了一些有趣的折纸玩具,自己把它用相同的方法打扮打扮,高兴地拿给我看……教学的一点点改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连平时认为是缺少艺术细胞的学生也能写出真实而有个性化的心声。

由此让我想到了,要让学生真正“体验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关键还是在学习的方式上,教育要以学生为本,适合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与转变,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观的确立。只有在新的教学观的倡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得到转变。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确立新的能够适应于新课程改革、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观,去实现最大限度地引导、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们不断地改革和丰富以往的经验,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成长和发展。因课程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学环境而异,更要依据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美术成为学生最得心应手的学习方式,使学习美术成为开放和实践的过程,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美术和社会生活融合的过程。

(一)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像力。

本堂课的取材就比较贴近生活,是小朋友喜欢的“东南西北”玩具,生活中有许多的内容不得并没有受到关注,一旦把它们合理地利用,都会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生活中内容也更易于学生接受,也利于学生主动去探究,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无论哪个学习领域课程的课堂教学,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对象,只要教师能够设计出并抓住学生能够去探究、求异的“点”,学习的热情必定会被激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就会空前浓厚。

(二)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兴趣与学习伴随成长。

有时教师设计的兴趣点未必是学生真正的兴趣所在,要关注学生的需要,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心理,让教学更为灵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以激发其创新和实践的欲望。

(三)注意学会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以致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掌握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这些原有的经验,本堂课中让学生以“小老师”的方式相互帮助有效地解决了制作上难点,让学生意识到“学到的知识很有用”,体验应用的乐趣。另外,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在学习中有发散的机会,形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营造探究式学习氛围,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同时并用或交替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辨别问题,用符合自己的情况、方法去解决问的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探究性学习表现出自主学习的要求和愿望,同时需要和他人合作,在交往、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探索、求异求新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实践能力在思考方向不同的基本上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审美素养在相互的碰撞中得到提升,为学生奠定了适合于自己今后发展的基础。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放松的,自由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增强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以鼓励的方式把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要求进行补充,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肯定,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逐渐培养持久的兴趣,让艺术真正地伴随学生的成长。

2#
发表于 2006-3-26 10:11:06 | 只看该作者
有点累 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