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8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素材] 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实践与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30 09:5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现状
1.教学资源现状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内容一般有三个方面,即美术知识技能、美术表现、美术欣赏。而目前我国的中小学美术课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只注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美术欣赏存在不同程度的薄弱环节,甚至在有些经济不发达、边远落后地区基本上是个空白,特别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教师的美术教育理论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二是必备的欣赏教学设备(幻灯片、挂图、音像资料等)缺乏,无法进行欣赏课教学;三是老师对美术欣赏教学不被重视,教学研究不可能摆到应有的位置。根据上述情况,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
2.学生的美术欣赏现状
由于学生缺少欣赏的方法和经验,当面对一件作品时,往往用世俗的“像不像”、“画的是什么”等审美态度来评价作品。对于写实风格的作品,学生产生认同感后,或迷恋于写实的技巧、逼真的形象,或希望了解画中的内容、情节,而不是进入真正的欣赏。面对表现性、写意性风格的作品,其艺术形象又与生活中的真实原型不同,与学生的审美经验就有一定的距离,从而既有新奇感,又与原审美心理有抵触的矛盾状态。这些变形怪异的造型、强而冲突的色彩、大刀阔斧的笔触等都不能引起学生真正的审美反应,而面对抽象风格的作品时学生会因看不到任何与原有经验相联系的形象而产生茫然排斥之感。
二、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误区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多美术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在重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偶尔穿插欣赏课,很少对美术欣赏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在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比如对于小说解读课,较多的教师通常会仅仅介绍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美术家的生平、传说、轶事等,这样,教师说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但却并未涉及到具体的美术作品的欣赏。而朱敬东老师在讲授《走进齐白石》时,对齐白石的介绍只是一笔代过,而重点在欣赏中引导分析齐白石是如何表现的美的。有时美术家的事迹是很重要的,但必须结合在作品的欣赏活动之中,使美术家的个性品质与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风格、题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相信学生对作品能有较好的理解,欣赏能力会有所提高。
2.以作品的社会影响代替美术作品欣赏
一些著名的作品产生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确实对社会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流芳千古,但这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举世杰作更是由于它的艺术价值与其社会价值的完美统一。而在自己的教学和听课活动中,我们不难会发现,一堂美术欣赏课如果忽视了美术作品审美价值,而大谈作品的历史影响、社会价值和人们对其评价的话,好像上的跟语文课或历史、思想品德课似的,这样其实是一堂失败的课,仍然不能算真正进入了美术欣赏的领域。
三、美术欣赏课的定义(那么何为美术欣赏课呢?)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知识。美术欣赏课是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课程。
四、美术欣赏的几种方式
现在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发展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加上教科书印刷技术的提高,目前中小学美术课本中美术欣赏的内容尽可能挑选有代表性的世界名作,体现出教材的“高水平”和一流的审美价值。“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又可分为专题美术欣赏、随堂美术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方式。
1.专题美术欣赏
专题美术欣赏是利用整节课,围绕某一个阶段或某一美术种类进行全面的介绍、赏析,使学生较系统、较深入地了解有关这一美术类别作品的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及其欣赏方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每一册美术课本上都有专题美术欣赏,比如,七年级美术教材中对齐白石和毕加索两位画家的艺术作品进行了比较与介绍,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美术的不同艺术风格。
2.随堂美术欣赏
随堂美术欣赏是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或从某一技法的角度进行的示范性美术欣赏,使学生较直观地了解这一美术种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相信很多老师都在运用这种方法,比如我们讲到中国山水画中的表现山石的斧劈皴画法时,一味的讲解该怎样来表现山石的纹理起伏变化,还不如教师现场示范一下,让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相信学生对斧劈皴这种表现技法的印象会更深,甚至急着要去尝试一番,体会画家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表现陡峭的山石。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现代美术教学正将"美术欣赏"渗透于日常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遍及每一课。
3.参观欣赏
参观欣赏是组织学生参观美展、博物馆,访问美术家并看其表演,或参观城市建筑,去商业街观看橱窗、商品造型、装潢等活动。中央美术学院郑群砚博士的《校外艺术资源与学校美术教育》讲座中,就提到了我们美术老师要更多地去关注本土的、周围的、可见的艺术资源,将这些资源与我们的学校艺术教育联系起来。我们可以依据教学侧重点的不同,组织不同的参观点。有的重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的重在对表现技法的理解,有的重在启发学生的设计等等。像我们海盐武原镇上的老师可以去挖掘绮园、天宁寺、镇海塔的艺术风格;农村学校可以探究一些具有乡土文化,像灶头画一类的。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这种参观欣赏仅在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但我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学校让学生走出校园,融入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五、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
尹少淳在《美术及其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乔治亚大学教授、美术理论家和批语家费德曼提出的美术鉴赏程序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后,介绍了费氏的欣赏程序,即四个问号程序,我觉得很值得借鉴:
1.作品给了你什么感觉?
面对一件美术作品,要求学生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比如:愉快、幽默、崇高、庄重、轻柔、朦胧、压抑、悲怆……等等。最终也可能是多种感觉的复合,比如恐怖与神秘糅杂一起。比如欣赏《父亲》这幅画时,我先让学生读画,然后请他们表述一下自己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学生大都讲出了贫苦、勤劳、质朴等词汇,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
2.作者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感觉?
可以从形式角度、社会角度来探寻。从形式而言,就是研究画面上点、线、面、体、色、肌理等等美术语言的处理,以及对比、均衡、节奏、虚实等构成关系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我们所感受到的气氛和情绪。对于有一定的形象和内容的作品,就可以从社会角度研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作、表情、装束等,研究气候、环境、光线等因素是如何创造出这一感受的。同样以《父亲》这一课为例,学生对父亲这个人物的感觉大部分都是通过对父亲形象、装束、表情等社会角度来理解的,美术语言运用的较少,因此需要教师从美术的形式角度上去引导学生运用美术语言更深入的挖掘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文学价值)
3.作者想表达什么?
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总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是使欣赏进入深一层次的必经之路。一方面要求学生认真研究作品,从作品中去寻找,同时,也需要教师适当地介绍一些作品之外、学生不太了解的东西,如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个性、阅历以及创作观念等,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文化价值)。
4.你喜欢这件作品吗?
这要求学生在进行认真的分析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但决不能将教师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而要让学生表达个人对作品的分析(价值判断)。
以上的方法是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地去欣赏一件美术作品,简便易行。
六、美术欣赏需要注意的问题
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对学生来说是欣赏,对教师来说是赏析。因此,美术作品欣赏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系列的审美活动,其中,教师应当注意:
1.教师是沟通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
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应当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作品所表现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而美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最好让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去了解,这样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这需要有大量可供学生使用的资料,而且还要花很多的课余时间,目前一般中小学生还难以做到。所以,还是需要教师的介绍和分析。在美术欣赏课中,作为桥梁的我们,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提供必要的知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
2.教师要引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真实情感
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教师的讲述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会影响学生甚至左右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不要对作品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重的情感色彩,而应该比较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通过讨论引发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3.教师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
比如,前面提到的四个问号程序。欣赏美术作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观赏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思维进行的能动、积极的再创造,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去补充和丰富作品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思维,要求教师根据所欣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能力,事先设计好一系列有趣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讲座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和思维,使学生学会欣赏的方法。
4.尊重学生对作品的看法
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观赏、分析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必然会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评价。由于学生经验、认识能力所限,这些看法也是十分幼稚的、肤浅的或不全面的,但只要他们是认真的,是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或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教师的观点强加于学生。曾经在欣赏《溪山行旅图》时,我让学生表述完了自己的看法以后加以补充:“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我让学生细细品味,是否有这种感觉,于是,就有学生说:“老师,我怎么体会不出来呀?”当然,我们不能说“你怎么会体会不到呢,这不是很明显的吗?”一类的话。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学生自己会慢慢懂得作品真正的内涵的。
总的来说,美术欣赏是美术作品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环节,美术教师必须精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美术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美术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数、理、化之间,文、史、地之间,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联系日趋密切已成趋势,必须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以新颖的艺术构思,新奇多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多元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锻炼学生用眼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用手表达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培养正确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祖国建设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