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2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学素材] 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案例导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30 09:5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六年级自选教学内容《富春山居图》 (同课异构) 导读教师:侯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特级教师)
【导读文本】 《富春山居图》 ,是专为本课程自编的同课异构的两节欣赏课,由北京的海淀实验小学 汪秀华和朝阳区呼家楼学区中心小学的杨毅执教。同是讲《富春山居图》 ,两位教师却上出了截然不同的课。大家在观看录像课时,要特别注意她们之间的异同。例如,杨老师安排了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这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利用互联网、 辞书或美术专业方面的资料”。汪老师在引导学生观看《富春山居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让学生和名画有“零距离” 的接触,让他们充分地感受作品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思想。杨老师的课也引导学生和名画进行“零距离”接触,但是她的课程特色更体现在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方面,层层递进,有条不紊。杨老师很看重《富春山居图》对山的表现,她亲自示范皴法,把山水画的技法传授给学生。而汪老师以自己深厚的人文修养,让学生会更好地领略了美术作品中文化内涵。总之,两位老师不同的执教,让我们看到了她们在理解新《课标》方面的不同心得,也看到了每位教师在性格、气质、学识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对教材处理上的不同。希望她们对欣赏课的探索对我们的欣赏教学能有积极的启示。
案例展示
案例:六年级自选教学内容《富春山居图》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六年级自选教学内容《富春山居图》 授课教师:汪秀华(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与自编说明 长卷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黄公望作为元代变法的成熟 者,可谓继往开来,他汲取了五代、两宋山水画精髓,并对元以后的山水画产生重大影响, 因而被称为“元四大家”之首。明张丑评写《富春山居图》 :“清真秀拔,繁简得中。”清远、真切、挺秀、超拔,笔法简约,虽去细腻描摹但近景秀美清晰可见,远景空蒙亦依稀可辨,墨 色浓淡适宜,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南方富春山水的特点与韵味:山的丰美、温情与壮美,水的 静美、灵动与渺远,树的挺秀与丰茂……虽创作历经四年之多,但整幅作品气韵生动,气势如贯、浑然天成,仿佛一挥而就。同时本作品并不只是画家对风景的描绘,还寄托了自己隐 居山水的情怀, 如陶源明诗句所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可谓情景交融。与其说黄公望描绘的是美景,不如说是他心景与心境的写照,体现“诗意地栖居”的生活理想。 本课教学内容为自编教材,承接五年级《绘画中的比例》和《山水画》 ,冀通过欣赏《富 春山居图》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感知、 理解长卷山水之美。 本课教学难度较大, 应为中学教学内容。笔者少年时就喜欢《富春山居图》 ,但那时并不懂怎样欣赏,刚好借国 家课题研究课之机好好研究一番(并非因为它的传奇经历和合璧的盛事)。
二来国画欣赏教 学也是我欣赏教学中的空白, 想结合小学生有限的国画知识技能用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 的欣赏方式来做一有益的教学尝试,看看小学生能对这一复杂的巨作理解和喜爱到何种程 度, 更想通过本课的尝试授学生以“渔”, 让他们知道如何来欣赏并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
三来感喟于画家陈丹青关于中国“两千年来文脉已断”的论述(凤凰台视频) ,笔者专业为油 画,对西方画史及技法风格谙熟一些,在平日的课堂上津津乐道,不知不觉中自己与学生的 审美观都被西化了; 当电脑键盘代替了笔的书写, 书法与国画离我们更远了; 笔者是南方人,远离故土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和方式的浸润,觉得江南山水已遥不可及, 是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更是精神上的空缺,赏《富春山居图》居然有流泪的感觉。这些都让我觉得有必要来上这节 课。在备课过程中笔者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山水画这门早熟艺术之伟大,有中国山水的养育、中国文化的耳濡目染,笔者尽管无扎实的国画专业基础,教学经验也有限,但愿意斗胆一试。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游山玩水的经历,对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极为粗浅的认识,但对“怎 样欣赏古代中国山水长卷”是个空白,尤其是本课内容。关于《富春山居图》所欣赏的方方面面,取其中任何一点欣赏都非一节课能完成。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有多大的欣赏兴趣 也很难说(前期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喜欢油画)。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文人的情 怀、 历代山水画论中阐述的山水画创作法则等息息相关。笔者也将本作品与古代其他山水长 卷比较,最能体现山水画可游可居的特点。学生对古代文学略知一二、其它所知甚少,但山 水画构图中的远近法、散点透视、计白当黑等通过赏析应为学生可以理解的。 由于时间关系, 笔墨技法略讲,但应让学生感受到。
三、设计思路 据教材及学情分析,本课教学拟结合画家人生经历、 画作的传奇故事与所涉及到的山水画知识等有机地融合到每个环节中。注重画作的呈现方式,继续关注自己研究课题《美术系 欣赏课中图像功效研究》使画作赏析方式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赏画作复制品为主,课件为辅,并根据学生需要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欣赏《富春山居图》学会怎样欣赏山水长卷的方法,感知画中山水的形态美、墨色美、气韵美,体认中国画长卷这一绘画形式独有的创作方式营造的结构美, 理解画家寄情山水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教学以师生互动研究探索为主。 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了解和欣赏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热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大好河山的民族情感以及对两岸山河统一的美好愿景。(“山河”不能统一,“两岸”统一较好) 五、教学重点 不同的欣赏方式与学生活动相结合,感悟画作之美。 六、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和探索活动的热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中国山水长卷之美的感悟。 七、拟板书设计
【教案】
教学程序 导入 1.谈话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观赏说说感受
设计意图1.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自然 进入本课的学习 增加感性认识 留白引起想象活动了解学生旅游经历 2.观赏富春实景 3.导入《富春山居图》 教师手绘作品结构简介画作 新授 拓展 1.视频《痴隐山居》 简介画家生平 2.屏幕展示长卷 分出跋文和画面部分,讲跋文中故事 跋文分几个层面介绍: (1)作者说了些什么? (2)画家说了写什么? (3)皇帝说了些什么? (4)收藏家说了什么? (5)哪些名人盖了章?
学生观赏说感受 互动赏析 小组讨论和互动赏析相 结合活动:欣赏长卷 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 问题游赏 学生回答问题
介绍画家隐居和作画情况、初步感受画作图境 了解长卷结构激发探索兴趣为后面细致的欣赏铺垫 墨色美、 形态美、 神韵美、 计白当黑,感受山重水复与阔远之美以及画家精妙、宏大的学生说说画中人的身构图份、谈感受还原古人赏山水长卷的学生观后谈感受方式, 细赏画家高超的笔也可以由学生来总结笔墨技法
3.局部欣赏 (1) 《剩山图》 简介并简要欣赏剩山图。 (2)欣赏局部山水之美 4.远观长卷 5.细赏长卷 (1)活动“画中游” 活动前出示游赏中要关注的问 题(略) (2)问题反馈 (3)出示画中人 结合画中人讲解画家独坐的故 事及隐居思想的表达 (4)观看《独坐》视频 6.教师总结作品艺术特色怎样欣赏山水长卷? 课后赠送学生与作品相关的文字与图像资料 。
【教学反思】体会画家寄情山水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中国山水画的热忱尽管同一节课有很多教学的变数,但觉得最难的还是整个课堂结构的把握与取舍。《富春山居图》毕竟是一幅大作,其作为传世的价值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就皴法的深入体验与理解讲一节课可能都不够。所以我的这节课在删掉很多细节之后,只取大的方面来讲,大夫人构成法则,大的山水精神的追求,回归山水画创作本源来启发学生理解。课后我自己感觉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对我的问题能深入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也被学生带动着进入了比较自如的交流情境之中,虽然超时了,感觉还没聊够。但如果以后还上这节课,我可能不再这样讲了,可能只取一个方面,比如只讲墨色等来讲,这样可能会讲的比较透一点。一点心得拉近心的距离提高欣赏实效由于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非成人,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 最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一点是学会如何与孩子们相处的艺术。三者只偏重一点,教学都会出现问题的。而后两者是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师 在日常的课堂与学生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习得,因此也最难掌握。光“分寸的拿捏”五个字可能 就要花掉一位老师半辈子的心血,常想这比自己画一张画难多了:教之愈久,研之弥艰!
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在精彩的师生互动中层层递进、 不断提升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重要教学问题之一。 怎样让学生在自己面前自由评述、 畅所欲言?如果学生在 教师面前如同在自己的爸爸妈妈面前那样放松, 这样师生的交流才会畅通无阻,有了畅通无阻的交流,欣赏课精彩的课堂生成才有可能。反之,教师沉醉于自己的讲述中、不顾学生的课堂反应导致学生上课的精神状态被动、麻木则是欣赏教学的大忌。
异地上课教师可以提前见学生,我想最主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学生在自己面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对美术欣赏课 尤其重要,为此我有以下几点做法: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包括绘画技能、中外美术知识、画家和派别,说说他们的喜好,甚至包括文学等其他方 面素养的了解。这些信息对美术欣赏课尤其重要:哪些是需要讲解的、哪些是教师推一推学生就可以够到的,哪些可以然让学生自行研究的等。这对于教与学分寸的拿捏十分有益。 (2)打破思维定势 用有效的手段启发学生明白美术课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 使他们立刻拥有畅所欲言的 勇气,对艺术问题的理解可以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欣赏课尤其要告诉学生要有独特的思辨,只要是真实感受,不管谁在上课、谁在听课都可以自由表达(结合实例)。师:“1+1=几?”生:“2”师:“数学老师说你答对了,可在美术学科当中,很多问题没有 标准答案,1+1可以等于任何一个数!”我在黑板上演示一根线与另一根线的组合,学生发现 1+1=1、5+1=1、1+1=23……等无穷尽的组合方式。就此我告诉学生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想法, 可以畅所欲言,因为没有标准答案所以不要想答得对不对,不要管老师怎么想,你自己怎么 想最重要。一位男生瞪大了眼睛惊讶反问道:“真的可以这样吗?!”“当然!”正是这位看起 来反应并不机敏的同学在《富春山居图》的欣赏中大胆地告诉所有听课的人,他在画里树的描绘中看出了“沧桑感”,我的反应是:“这些树画得苍苍茫茫,确实给人一种沧桑感。这是谁的沧桑?”学生回答:“是黄公望的沧桑!”(课一开始就有画家人生坎坷的介绍)没有他大胆的评述,哪里有师生对话的攀升呢? (3)拉近心的距离 尊重学生,懂得欣赏学生的艺术,做学生的大朋友,这一点特别的重要。异地上课的老 师都希望学生们给力,怎么给力?只要他们真正从内心愿意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就足够了,这样上课内容就不需要透露一点点给他们,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真实性(结合实例)。我想以上三点如果在平时的课堂中做的很好,教学就变得不再那么难了。当学生可贵的 思想火花、 创作的胆识在我们面前尽情展示并得到老师恰如其分的欣赏的时候; 当师生彼此 的见解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时候;当师生彼此视为知音、为之倾倒的时候,我才发现,教 学艺术只是一门在不断实践中懂得与学生和谐相处的人的艺术,也只有这时艰深的教学艺术才有可能变成快乐的艺术!
案例展示
案例二:六年级自选教学内容《富春山居图》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六年级自选教学内容《富春山居图》 授课教师:杨毅(北京呼家楼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中国画长卷的绘画形式。 2.启发并引导学生从技法,题跋,历史背景等方面对《富春山居图》进行分析和欣赏。 3.理解借景抒情,以画面传达情感的表达方式,体会“庶使之其成就之难”的创作。 二、教学重点 在启发和引导下学生了解黄公望的生平,通过细致欣赏从技法,题跋,历史背景等方面 层层深入对《富春山居图》进行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对《富春山居图》的理解进行联想,体会中国画的意境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富春山居图,笔,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长卷(导语+视频=3分钟) 1.谈话导入提问:你们画过国画吗?一般画多大? 出示《富春山居图》局部 提问:这幅图和我们平时画的从外形上看有什么不同? 小结:这类长长的画统称为长卷(板书) ,是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 意图:了解长卷是中国画中一种特有的绘画形式,为欣赏长卷起到铺垫作用。 2. (播放去年有关富春山居图新闻)板书课题《富春山居图》 意图:感受艺术品正在受大众的亲睐,关注艺术的人越来越多。
(二)新授:欣赏长卷
1.了解画家黄公望的生平(4分钟) a 提问:谁收集了黄公望的生平?能为我们介绍一下么? 思考:学生介绍,b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条线来概括他一生的起伏变化? 学生:在卡片上绘制曲线。左边为起点,右边为终点。 学生:绘制并请同学展示,说明自己绘制的理由。 小结:这条曲线很形象、也很生动地再现了黄公望一生的曲折变化。意图:了解学生收集资料情况,了解黄公望的一生经历,有助于对画面的分析和理解。 先识其人,再识其画。
2.初步欣赏,了解画面内容: (3.5分钟) 播放《富春山居图》视频 提问:画的什么内容?有什么独特的艺术价值?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思考并回答。 意图:整体观察,初步感受画面。
3.细品内容,解画意(自由细看5分钟+发言4分钟) 自由、自主观看《富春山居图》细节。A 看看画面哪些地方最吸引你?b 说说吸引你的 理由。c 在欣赏过程中遇到困难或问题可以大胆的向同学及老师求助。 (提醒学生注意:不 要用手摸画面) 学生:观看(播放音乐,教师和学生一同欣赏) 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细细品味、充分交流,在品评中迸发新的想法,从 多角度理解画面。 学生谈一谈自己关注的内容和对画面的理解。 (可能是山,是树,是人,是题跋,等等) 再说一说在欣赏过程中看不懂,看不明白的地方。
4.细品内容知画情(启发与引领部分) (10分钟) 预设 a(出示图片从技法上欣赏)观察树和山的同学 PPT 每一棵树每一座山(对比图片) 学生:欣赏,每一棵树形态各异,墨色深浅不同。说出变化、多变、有层次。 总结:认识“长披麻皴”。了解黄在继承了宋代高超的技法之上创新出来,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绘画风格) 预设 b(出示图片,人物) 提问:你是怎么理解画中的人物?这个人是谁?(追问) 学生:是黄/黄和好友无用预设(如果画面表现的是同一个人,这个人是谁?想表达什么情感呢?(体现出怎样的心境?)预设一下黄当时的生活环境?如果当朝为官,绘画出这样的人物么?(引导思考) 学生:(借景抒情) 小结:这就是绘画中的借景抒情,是绘画的高境界表现。 预设 c 结合题跋,分析作品。 (什么是题跋:题跋的作用) 提问:谁阅读了题跋的内容?这些内容对鉴赏这幅画有什么作用? 学生:是黄的自述,知道了这幅画是送给好友无用的。等 小结:题跋可以帮助我们品评、鉴赏、考订、记事作品,使作品有记/据可查,有理可推。
5.整体感受,入境悟情(5.5分钟) 同学们从整体观察《富春山居图》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观察: 意图:从整体感受到细致观察,再到整体观察,有了前一步的细致观察,与分析,学生对画面整体有更新的认识。学生会有多层面的感受。 观察画面的起伏变化, 我们尝试着再用一条曲线来概括。 绘制完成后同学们可以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绘制曲线 教师引发思考: 结合两条曲线的起伏变化再看富春山居图,寻找契合点, 联想画外之意。 学生讨论:说出变化曲线相似 请学生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欣赏到这里,我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认识不在是当初简单的几座山石,几个丘壑, 几棵树的认识了。我们真正的解读了画的意境,解读了六百多年来这画讲给我们的故事。意图:从局部欣赏再回到整体。使学生能感受到画面整体的气韵与意境内涵。
6.定画情,认画风(4.5分钟)进入比眼力环节出示三张作品,哪一幅是元代黄公望所做?为什么? 学生:辨认 小结:看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了解黄及《富》的作品风格。感谢同学们 拓展:推荐艺术实践活动,观看《富春山居图》电影下课。
【教学反思】 一、以“预设”促“生成”使课堂更加精彩。 预设和生成是有效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 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在教学中,我恰当地安排了自主欣赏环节,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画面的深入欣赏和品评当中。细致的观察局部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相互交流可以促进对画面的深入分析与理解,归类汇报使学生“见物思人”“融情于景” “情景交 融”,正所谓 “观之有感、感同身受,启之有思、思后有悟 ”。课前预设,给课堂学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精彩。带给学生自主与尊重,带给我们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 实例。
二、注重学生自身感悟与师生互动交流。欣赏是内心的感受,一百个人欣赏同一幅画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感受。 感受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时而强烈,时而平淡。这种感觉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欣赏课就是要让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感受再现出来,并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本节欣赏课我使用了三种方式来促 使学生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第一,是曲线表达法。例如在理解画面的意境与内涵的环节 时, 我巧妙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绘制了黄公望生平曲线图与 《富春山居图》 构图曲线图, 两条曲线对比,联想画外之意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的感悟到“人生如画,画如人生”的深刻意 境。 第二, 采用问答启发思考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好用的师生交流方法之一。 第三,讨论交流法。课上我给学生长达 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的讨论与交流,学生与教 师的交流总会存有顾虑,担心自己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或紧张或胆怯。但是学生与学生之 间的讨论与交流会是自然、 顺畅、 原始的, 正所谓畅所欲言。 内心的感受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三、利用注意力的10-2原则把握课堂节奏 科学家曾研究过,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只能保持 10-15分钟左右,为了构建高效课堂, 让学生在 40分钟内学得即投入又轻松,我谨遵注意力的 10-2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当一个教 学内容安排的时间过长时,就要适当改变学生的参与形式,转移一下注意力的方式,使学习变得乐此不疲。我在安排欣赏课教学环节时考虑到了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层层 深入环节,每个环节都控制在 10分钟左右。每个环节都会变换学生的参与方式。例如:本课学生参与方式有静态休息型的看视频环节,有平和思考型的绘制曲线环节,还有激烈型的辨认画风比眼力环节等。总之,利用注意力的 10-2原则巧妙安排教学环节使学习内容层层 深入,张弛有度。
四、不足之处 教学情境的创设欠佳,预设与生成环节难以把控教学时间。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案例名称:六年级自选教学内容《富春山居图》 (同课异构) 评析教师:侯令(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特级教师)
刘世彬(北京市石景山外语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评析文本】
汪秀华老师执教的《富春山居图》有以下特点: 汪老师对欣赏《富春山居图》做了很好的全盘考虑。她从放 DV 入手,对富春江畔的秀美山 水、对作者黄公望做了简单的介绍。以此吸引了学生,使他们一下子就能投入到欣赏活动中 去。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观看作品,她精心设计了学生与作品“零距离”接触《富春山居图》的机会,而且用的时间很长,学生能有近距离接触名画的机会,兴奋异常,因为这毕竟是一幅古代艺术的珍品!他们全部走下了座位,观看、议论、数着画面上的人物、房屋,小船,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内容,使学习活动达到了高潮。在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效利用各种美术课程资源, 向学生提供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分析、比较、联想、鉴别、判断等方法,积极开展探究、讨论和交流……”这说明我们提倡的就是 汪老师这样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美术作品的机会,给他们充分感悟作品的机会。有的教师只 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作品,并没有引导他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还有的教师怕学生会把画弄破、弄赃,只能让学生会远远地看看。现在的许多欣赏课就特别缺少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无法投入,教师也无法投入。在修订《课标》的过程中,专家们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 这类问题,因此特意增加了这句话,汪老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了新《课标》的要求。汪老师是一位很有文学底蕴的美术教师。在她的课上,充分地利用了这一优势,随口就能引用一些古诗,把学生带入到“诗情画意”之中,更好地领略到《富春山居图》的文化内涵。汪 老师引用的古诗,大都是学生学过的诗,如“独钓寒江雪”、“横看成岭侧成峰”,她在课上只要说开头两个字, 学生就能马上接下句。 这样的“对接”对学生理解中国画的“长卷”非常有益。
杨毅老师执教的《富春山居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法、学法多样有效 1.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了解黄公望生平。充分发挥了六年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锻炼了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2.很好地运用了对比观察的方法(竖轴与长卷对比,泥点皴、斧劈皴、长披麻皴相对比, 图卷中各部分树的对比,很自然地分析出黄公望笔法灵活、技艺高超)。3.合理地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设计了五分钟的观察欣赏环节,提出学习任务:哪个景致吸引你?理由是什么?和伙伴交流,遇到问题向老师、同学求助),老师问题清晰、明确,还提供了合作方法。4.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观察作品,让学生领悟 《富春山居图》 的意境。 例如:“先是什么景致最吸引你?”引导学生把画看仔细,最后“总览画面,又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把画看完整,从整体欣赏。
二、教学特点凸显(亮点) 1.教师注重了美术本体知识技能的教学,在欣赏教学中抓住了《富春山居图》长卷的特征,有意识地从笔墨、皴法等方面引领学生学习了解,这对于我们美术欣赏课尤为重要。 2.杨老师能够现场用毛笔书写课题,说明老师有不错的基本功,如果把书写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现场感受中国笔墨,相信效果会更好。
三、我的思考——关于中国画意境的理解(因为这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特色) 1.《富春山居图》的意境之美,除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的“表现黄公望孤独的心情,将自己的人生融入美丽的画卷之中”,还有山的清秀、水的平静、人的祥和、景的雅致、构图的精道……如果杨老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欣赏这些,相信学生体会意境之美会更丰厚。2.在欣赏这样一幅传世佳作时,教师创设的氛围很重要。我感觉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语言上可以再严谨一些,再讲究一些,力争用教师的语境同时营造出美的气息。3.在学生的评述环节上,还可以有发展的空间。除了本课学生所表达的借景抒情,还应引导学生围绕画面,谈一谈自己对画面的感受。4.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还可以再做新的尝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