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80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引导黑眼睛进入色彩的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1 13:1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有不少妈妈问我几乎同样的问题:“我的孩子对色彩好像没有感觉,他总是喜欢黑色”、“她总选蓝色”、“他不喜欢黄色、红色,只喜欢灰色”,或者“她就爱绿色,不管画什么,总是先用绿色”,孩子的这种现象大多在3—5岁,总之,这些孩子喜欢用单一的颜色,或者少数几种色彩,是真的没有感觉么?不,是很有感觉,而且有很健康的感觉。
当我们面对色彩时,第一个灵敏的反映是你的眼睛是否舒适,这是首先由视觉开始的选择过程。孩子的灵敏程度不知是我们的多少倍,孩子的眼睛又不知比我们娇嫩多少倍,当他们喜欢某种颜色时,首先就是视觉的愉悦,这是他的视觉选择,并没有更深层的内容,许多孩子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喜欢特别鲜艳强烈的色彩,而选择比较宁静柔和的颜色,他的眼睛长时间看这个颜色时,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相比之下,那些浓烈的色彩会刺激他的视觉神经,让他兴奋一时,接下来的是视觉疲劳。所以,许多一画画就能坐住、绘画时间较长的孩子们喜欢柔和安静的颜色,甚至蓝色、黑色等深色。
而另外一些孩子对强烈的色彩所带来的视觉兴奋感兴趣,会喜欢橙、黄、红、白等最亮色,但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深入画下去时,往往就会用一些深色把这些亮色给覆盖住,或者就是很快画完,再也不想画了,实际上是鲜艳的色彩在刺激着他的视觉,时间一长,就不舒服了,所以有的家长说:孩子每次画画都特别快,1个多小时的课,15分钟就跑出来了。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协助他寻找出眼睛又舒服又好看的色彩,孩子一定会再继续画下去的。
那么,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对于3-5岁的孩子,我们该怎样引导他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呢?
首先,我们的孩子是黑眼睛的中国孩子,和蓝眼睛的欧美孩子在视觉基因上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对色彩的认知如果只照搬西方那一套,不研究中国孩子的特点与文化背景,可能会对孩子形成许多色彩障碍。
所以,一个严重的误区产生了:以为让孩子认识最亮最浓的色彩,就是培养他的色彩感觉,因为孩子的画用了最浓最亮的色彩,就是有色彩感觉。其实,对于3-5岁的孩子,如果这样引导,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即:只对鲜艳的颜色有反应,对色彩之间的关系、对同一色彩不同层次的微妙变化没有感觉,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对色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与丙烯、油画颜料、甚至水粉的浓艳都不同,中国画颜料更具有与水融和的天然特性,更加清新自然,如藤黄、朱砂等,都是明亮但又透明柔和的色彩。西方颜料的色彩和质感与之相比,就如同甜味浓厚的奶昔与清醇的水,如果孩子先接受了奶昔,会形成浓厚的味觉和口感,对水的清澈与天然味道就不会再有任何感觉,视觉同样如此,一但被浓稠和鲜亮所覆盖,就难以对色彩的自然和变化有感觉。所以,顺序一定要倒过来,首先,让我们的黑眼睛先认识真实而天然的颜色,随着认识的加强与分析能力的具备,再让他们去感受人造的各种鲜艳。这不仅符合色彩认知的科学过程,也符合孩子的视觉成长规律。
因此,在孩子的第一期课程中,我强调用母体文化中的颜色——中国画颜色来引导孩子进入色彩的世界,到了第二期,再逐渐导入其他质感、其他文化中的颜色。

荣儿三岁了,黑眼睛里转动着灵气,握着毛笔的小手轻轻挥动几下,就把黑色的墨甩出了大大小小的雨点,她发现了乐趣,还发现了黑色中的变化(见图);大蕃薯3岁多了,在黑色里分辨着深和浅,竟然能说出黑加了水,变成“深灰”。看看孩子们的合作,他们能发现黑中的世界,有河流、森林、大海、怪兽和云彩(见图)。
双乙、小E、壮壮、虬虬、蔚薇、王一个,最大的就3岁8个月,在认为毛笔、宣纸、水是软的外,还认为浅蓝的水比深蓝的水要柔软,红色比兰色要温暖、黄色比红色要柔软,他们能感觉到色彩的温暖和寒冷,让太阳与大海碰撞在一起,能把小手放在涮笔水里,告诉我蓝色的海水是冷的,他们能发现寒冷之中的寒冷,把代表雪花的白泡沫捡来撒在画上(见图),他们能发现温暖中的温暖,把中国画中的朱砂与水调和得那么明亮透明(见图)。
虽然他们的认识是在我的引导之下,但其感觉的灵敏让我一次次心动,也让我不断地证实着自己的理论,对这一双双黑眼睛更有爱心与信心。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3:14:55 | 只看该作者

引导黑眼睛进入色彩的世界3——不能缺少的亲密接触

 

工作室里,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许多孩子刚把几种不同颜色的颜料挤到调色盘中,就马上迫不及待地把它们调和成一个颜色,甚至还忍不住地用手抹,或直接用小手指画了,笔已经被忘到脑后了,或者笔成为把颜料涂在手上的工具;或者画了一会儿,发现涮笔水也是彩色的,赶快把小手放进去,不停地玩。妈妈们着急了,要去制止,还会说:“怎么这样不听话,这是上课,看谁像这样?”
我会问孩子,这样好玩么?说说颜料在手上是什么感觉?孩子告诉我:软软的;凉凉的;有些粘,放在水里就好了;没有油;不伤手的;我还想抹在脸上;和在纸上不一样;好好玩…有的干脆就不理我,哪里还顾得上啊?
妈妈们要注意:这是孩子认识色彩的关键一步,也应该是他们童年艺术体验中不可缺少的过程——和材料的亲密接触,不认识材料,怎么能去用它,又怎能把握它们千变万化的表现效果?不和颜料熟悉,色彩也会变得陌生,包括对纸和笔的了解都是如此重要。
孩子的黑色眼睛看到的颜料是从管里挤出来的小虫,仅仅是视觉的体验怎能满足孩子触摸的欲望呢,他们急着想用手摸、用手涂抹开,用手抓,甚至可以把所有的颜料全挤出来,混成一团才过隐呢!这是个在3岁-4岁就该让孩子彻底体验并获得感受的认知过程,却被我们忽视了,缺少它会怎么样?首先就是大家看到的:许多5岁、6岁、7岁、8岁的孩子一旦到了宽松的有艺术感觉的氛围中,要忍不住地去“补”上这个过程,否则难以进入对色彩认识的新阶段。还有大量的孩子在绘画中放不开,表现得很拘谨,和材料有距离,无法进入创作的酣畅状态,更谈不上真正地认识色彩,甚至还会影响一生对绘画艺术的感知能力。
妈妈们着急了,我们该怎么做?看看图片中的“亲密接触现场”,让孩子们在最需要亲身感知,最能敏感地获得各种经验的年龄,不要错过了这一必需的过程,别以为那是“胡闹”、“乱画”,也许我们中间不少的妈妈,到今天都无法对艺术作品产生应该有的亲近和理解,如果追溯到儿时,缺少这一过程就是原因之一。
所以,我让的橙色小小组3-4岁的孩子首先通过对各种材料的“亲密接触”来进入色彩的世界,我也称其为美术学习中的“童子功”。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3:15:1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黑眼睛进入色彩的世界4——妈妈的颜色

 

你这样问过自己的孩子么?请看工作室里的一个片段:
我问:“你们觉得自己的妈妈漂亮么?”,“漂亮!”、“不漂亮!”立刻有两种声音在回答。
我又问“那么,你们觉得妈妈像块什么样的颜色?”,大概是从来没被这样问过,孩子们睁大眼睛看着我,谁也不说话了。我马上说:“我就觉得自己像块肉色,因为我胖,但也很温暖,你们觉得呢?”。孩子们哈哈笑起来,小手立即举得高高的,“我觉得妈妈是彩色的,她总是很漂亮!”,小丁丁第一个说,妈妈笑得更灿烂了。“我觉得妈妈是粉色的,她很高兴,有时候是蓝绿色的,就在不高兴的时候,还有的时候是红色的,她还爱发脾气”,东东边说边看着妈妈,好象妈妈是条变色龙。“我的妈妈是白色的,她最怕晒,晒了就会变红,又变黑。连我奶奶也是。”佳玉大声地说,所有人都看她奶奶,真的很白呀!“我的妈妈是黄色的,不过没有柠檬黄”,……孩子们热烈极了,色彩在妈妈身上不光有冷暖的变化,几乎成了情感和习性的象征!而最为惊讶的是妈妈们:孩子竟然是这样看我们的!对颜色理解得简直是透澈精彩!
孩子们喜爱色彩,除了视觉感官的愉悦外,还带有强烈的情感和情绪的倾向,只要稍加引导,我们就能发现他们对颜色的认识,除了表象特征外,还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一个5岁的男孩爽爽说:我的妈妈是透明的,在幼儿园里我想妈妈,可怎么也看不到她。所以她一定是透明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3:15:3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黑眼睛进入色彩的世界5——黑色风景

 

黑色是色彩的极限,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它有着强大的战斗力,听听5岁小男孩都都和由由的话:“这种黑色真棒,打败了所有的颜色,把他们都吃光了”。在调色盘里,他们几乎挤了所有最亮的红和黄,可只要再倒一些黑色液体,就全黑了,所说的这种黑色就是墨。
“黑色很漂亮,加上水就更漂亮了”。4岁的小女孩皱皱边用毛笔在墨里调水边说:“黑还能一会儿深,一会儿浅,还会很浅很浅呢,象云一样。”
“水墨就是黑色上长了一层毛”。8岁男孩牛牛非常肯定,他正在画中的黑色上洒水,让它们都长出了细细的毛。
“墨会变,碰见水就开了花。”5岁的诺诺说。
“墨比眼睛还黑啊。”4岁的姗姗说,“还比黑夜黑”,4岁半的溪溪补充着,“比黑色还要黑”,4岁的小卷毛突然说。“比妈妈的黑衣服还黑”三岁的女儿个个也用小手指着我说。5岁的爽爽在宣纸上涂满了墨还不够,干脆把画放进黑色的涮笔水中,再捞出来,看着全黑的画面说,“我给妈妈做了一条黑手绢。”幸亏用的是厚厚的夹宣,这条手绢没有烂。
这是工作室的孩子们体验黑色的真实情景,他们是平生第一次在体验着可以让黑色变幻无穷的“墨”,在过程中,我不灌输技法和概念,而是给予他们自由认知笔、纸、颜料等中国画基本材料的空间和对话式的启发,也许很难想到,这样幼龄的中国孩子竟然能对墨所产生的各种微妙变化有如此的感悟与深爱,并且在他们的笔下已幻化成一张张的作品,充满了黑色的深邃梦幻和张力,好像大山的风景、水中的嬉戏……,在孩子们的眼中都有着很确定的各种解释,都是同样坦率地被赋予了真情。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 13:15:48 | 只看该作者

引导黑眼睛进入色彩的世界6——彩色雨

 

有妈妈问我:“中国画颜料只有那么几种,最多24色,我们工作室用的还是12色的,对于孩子是不是太单调了?”。
我回答:“孩子们天真的心灵和视觉成长的需要使他们更适应简单纯净、而又具有内在变化的色彩。中国画颜料的天然特性与透明正符合着他们的视觉及心理需求,那些平和而清澈的色彩更能让黑眼睛们感受自然的舒适宁静与微妙变幻”。更何况还有我们中华民族沉淀了千年的艺术基因以及深藏在中国儿童心中“集体无意识”里对母体文化的那份天然情怀呢?否则,他们怎么会对我们源自传统文化的绘画材料有如此的亲近和不断迸发的灵性呢?是什么使孩子们在体验水墨时就像婴儿吸吮母乳一样自由酣畅,并且不需要技术的先导,只需一些启发,就能随心所欲地游戏着看来并不丰富的中国色彩呢?
在做了一定数量的中外对比后,更肯定黑眼睛们对色彩的感受应从我们最柔和的“中国色彩”开始,
孩子们喜欢水,不仅发现了中国画颜料与水交融后的奇幻,又兴奋地挥挥洒洒,甚至泼、点、甩,更加肆意奔放,用他们的话,就是:“我们的笔在下彩色的雨,流啊流啊,成了小河,又下啊下,把太阳都下出来了”。从孩子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色彩的幻想与激情,还有那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和欢歌。
我们生来就属于一种文化——与血液同根同源的文化,我们生来就有自己的颜色,它已伴随着母亲降临到每一个孩子身上。让我们的中国孩子们首先亲近本不该疏离的来自母亲的色彩吧,这也是年幼的黑眼睛们还无法言说的精神需求之一。(节选自胡晓佩《中国艺术报》艺术教育专栏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