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4 03:0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
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 陈朝峰 张惠杰

[摘      要]      儿童美术创意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生活的时代、生活及乡情为主线,以追求选材创意、解疑创意、体验创意和评价创意为内涵;以趣味教学(即“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为手段;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儿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美术,将美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浑然一体的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近4年的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
        ★200余人次的学生美术作品获得国家级金、银、铜奖,三件学生作品在中华世纪坛及联合国首脑会议展出;
        ★400余件次作品在《中国美术教育》、《中国中小学美术》、《美术报》等30余种权威报刊发表;2004年10月,收入200余件学生作品的《卵石画》、《毛线画》专著将由福建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发行。
        ★本课题主要成员陈朝峰老师30余篇美术论文(课例)在《中国教育报》、《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美术教育》等国家级报刊上正式发表;
        ★课题《点石成金——儿童彩泥卵石画创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荣获2003浙江省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经验交流一等奖;
        ★课题《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荣获2002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课题《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荣获2004年宁波市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2至今《中国教育报》、《中国美术报》、《教育信息报》、《浙江现代教育技术》、《少儿美术》、《当代小书画家》、《小艺术家》、《少先队活动》等省级以上媒体多次报道学校的美术教学成果。
        [关键词]       儿童美术 创意教学 体验 成功

一、课题的提出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是中国教育存在的十分突出缺点,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儿童美术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上述不可忽视的问题。
        儿童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然而审视以往和当前的美术教育,由于单一偏向绘画或工艺课的教学,还有许多方面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特别是还有许多阻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存在,从学科教育的整体上分析,主要的弊端有三:
        1、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
        偏向于写生编成的“图画本”,主要从写生的角度、以成人的审美目光去考虑内容的编排,其缺点是审美视野狭窄,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
        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展现了一定程度上儿童的生活世界,但仅以同龄儿童作品的呈现来启发儿童学习美术,也只能使儿童的审美水准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
        无论是偏向于写生构成的“图画本”,还是偏向于想象编成的美术教材,都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体验活动不足,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偏向于写生或想象的课堂教学,衍生了“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两类极端的教学方式。“纯写生教学法”强调学生以眼观察为主来对现实世界进行真实性地描绘,该教学法项目重于理性的分析和概括,难度大、枯燥,不利于儿童美术兴趣的养成;“纯想象教学法”强调学生用脑思考来表现幻想状态的图式。该教学法偏向于低层次的思维诱导,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比较贫乏,对高层审美文化更是较少触及。因此,这样的想象活动的根基是不扎实的,脱离生活实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此教学法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成为他们出现美术学习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其最大的弊端是从“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走向“另一种一元论思维极端”,从而割裂美术文化本有的多元形态,最终往往会因学生感官缺乏足够的参与,而致使学生因缺少相应的文化支撑而无法得到很好的建立,更谈不上什么实践能力的培养。
       3、兴趣活动空间狭窄,作品的创造性存在明显的局限。
       “美术”这门学科是教给学生“创造美的方法之学”,其核心二字为“创造”,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受传统的图画课、美术专业课的影响,对“美术”这个概念缺乏必要的思考与理解,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在辅导之中只注重客观对象的描绘或脱离实际生活的想象绘画,从而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依葫芦画瓢或胡乱想象涂抹的不良学习习惯。偶尔或许有几件令老师看了比较满意的作品,但由于创作时学生缺乏对生活主动的多元体验,作品中使人产生此画非童画的感觉,美术创作脱离了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长远看肯定是相当有害的。
        看来,如何从“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的单一美术教育中走出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趣味学习美术的审美教育理论框架,并在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兴趣辅导上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操作途径,已成为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此,近几年许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积极引进启发式教育、愉快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学以及成功教学法等的相关原理,在某些领域里作了许多探索与尝试,并获得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成果,为美术教育的新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许多研究缺乏对儿童美术学习方式的深入思考,且深受“纯写生教学法”与“纯想象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影响,目前美术教学还未能找到一种较能体现现代儿童美术学科特点,反映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鉴于上述分析和思考,为了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发挥美术教育在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我们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开展了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意教学对于弥补传统美术教育的弊端以及吸收当前美术教育中的优秀成果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切入点,对于激发学生美术兴趣,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课题的界定
       儿童美术创意教学是一种以儿童生活的时代、生活及乡情为主线,以追求选材创意、解疑创意、体验创意和评价创意为内涵;以趣味教学(即“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为手段;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让儿童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学习美术,将美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浑然一体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如下图)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在“美术创意教学”中,我们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美术“创意”为核心,通过选材创意、解疑创意、体验方式的创意和创意的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美术创作与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美术创意教学”中,我们以“儿童为本”,循着儿童的认知曲线以及喜欢的美术学习方式,既关注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又注重学生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让我们关注的是在美术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美术创意教学”中,我们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孩子们在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创作成功的乐趣,在兴趣盎然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实践能力和孕育创新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美术创意教学选材研究
       2、美术创意教学解疑研究
       3、美术创意教学体验研究
       4、美术创意教学评价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原则
       1、指导思想:努力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为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提供依据,创造条件,主体性是现代人应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素质,只有具有主体意识,才会产生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而这些素质是当前我们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美术创意教学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作是教学活动过程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个体生命的价值,诚心诚意地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发展的潜能,为启发、调动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条件。因此,只有把学生当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如此,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创作。
       2、研究原则: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即从问题出发形成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馈、调整研究方案。收集、学习近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
       六、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的实施
       1、选材创意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儿童爱好美术,不仅因为作品具有成功的价值,而且还因为他们能从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如果提供的工具材料是单一的、固定的、久而久知,会使他们感到厌倦、乏味,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断改变与拓新创作的工具与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情趣盎然。
      (1)来源于儿童生活的选材。
       “艺术源于生活”,我们倡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活动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里我们编制了 “彩纸造型” 、“小小设计师”二个板块。 如利用身边最容易采集的纸张设计了《立体贺卡》、《飞向太空》、《创意撕纸》等趣味课;还以校园中各类活动为创作内容,设计了《艺术节会标设计》、《封面设计》、《邮票设计》、《板报报头设计》、《小书签设计》、《手印画设计》等趣味课。
      (2)能促进学生动手的选材。
       选择孩子们人人都乐于动手的趣味美术活动,能够扩大孩子们参与的面,丰富其体验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本着让学生动手实践原则,我们编制了“电脑高手”、“变废为宝”二个板块。如结合“环保”教育、艺术节活动我们开展的《绿色的地球,我们的家》、《我们一起飞翔》等活动;还有《拉罐上的彩绘》、《储蓄罐》、《瓶瓶罐罐大创意》、《神奇的挂历纸创意》等活动,充分证明这些选材能够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浓郁的乡情和时代特征的选材。
       为了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美丽的家乡和生活的时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结合乡情和时代编制了 “彩泥卵石” 、“主题创作”二个板块。“彩泥卵石” 板块中适时选择山区自然资源中小溪里的卵石,创设了一系列《人像系列》、《动物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综合造型系列》、《手机造型系列》等卵石画趣味课;在“主题创作”板块中我们与时俱进、结合时代选择了《学习“十六大”,设计美好明天》、《小小画笔抗击“非典”》等主题招贴画设计活动。
       2、解疑创意
       “学起于思,思源于凝。”美术创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和解疑的过程。学生有疑,教师理当释之、导之;学生无疑,教师则宜设之、诱之。因此,老师在学生美术创作中就要做到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疑,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于无疑之处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激励并诱导学生去探究“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当我们的学生真正寻觅到了“又一村”之后,他们所得到的将不仅仅只是“成功”的乐趣,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将在教师的设疑布疑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用什么样的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1)精心设疑布疑,巧妙释疑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认为,作为教师理当认真筛选,找出设疑的最佳方式和最佳角度。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创新之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学会提问,从而让学生体验解疑的乐趣。
        例如,在《小小画笔,抗击非典》主题宣传画构思过程中我们是这样设疑并鼓励学生质疑的。师:(设疑)现在,大家感觉“非典”害怕吗?“非典”离我们有多远?……生:(顿时窃窃私语,展开了交流)“大人们在说很危险的!”、“电视、报纸上都说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非典”疑似病例”。进而老师引出了美术创作的课题——我们该如何来战胜“非典”?对于现实问题孩子们通过报刊、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信息展开讨论与交流,经过孩子们探究性的学习,他们收集了一些预防“非典”的好办法。如:“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对房间、教室进行消毒、灭菌”、“经常要把窗户打开通风”、“不在公共场所近距离说话”、“戴上口罩出门”等。最后,孩子们以绘画的形式将如何战胜“非典”的方法表现出来。
       (2)鼓励标新立异,巧妙解疑
        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求异,求异思维的核心是标新立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用启发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式地观察作品的立意、题材、构图和表现方式,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创意。
        例如,在《彩泥卵石画》创作中通过对卵石产生了好奇心,经过交流,完善了自身的想象能力并对卵石创作有了自己的思路。也有的学生能够吸收、借鉴其他学生好的创新设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构思。生:“这块三角形的小石头,我可以把它想象成鱼儿的尾巴”、“这块大的、椭圆形的石头当作鱼儿的身体”、“这几块小小石头可以把它当作周围的小鱼”。此时不同的感想,造就了学生“标新立异”的创造力,思维的火花在孩子们中间碰撞着,同时感受到了巧妙解疑所带来的成功乐趣。
        3、体验创意
        画家的美术创作常常是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体验、研究和分析后,将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制作作品的过程,这种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儿童美术创作中,体验往往以主题性绘画为主。美术创作在表现对象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极为广阔的天地。儿童独特地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娴熟地、创造性地驾驭艺术媒介、技巧和语言,以及淋漓酣畅地抒发作者个人的内心情感,都是创造力的种种表现。美术创作的基础来源于对创作对象的特殊认识及情感。当这种认识与情感通过想象力的发挥与综合而成为某种确定的形象时,儿童就要运用媒介手段将其表达出来。
        美术创作的过程往往是作品与作者、情感与想象、知觉与记忆、理性与感性等多种因素活跃地交互作用的过程。一件成功的美术创作作品,在被欣赏时会激发起观众的想像和再创造。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传统的美术体验活动多是围绕“看画”或“临面”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由于儿童年龄、个性差异以至他们对美术创作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1)体验五“还”原则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早已经习惯尽可能多的占据时间,因为在教师心中总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牢牢的控制课堂的节奏与主动,才能把更多的知识、绘画的技巧教给学生。老师眉飞色舞的讲述,口惹悬河的启发,反复不停的示范,课堂成了舞台,授者成了主演,受者成了观众。面对着太多知识、技能的灌输,学生美术体验的时间被老师占据着,我们认为,让学生体验创作最关键的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五“还”原则——即:还学生以课堂时间;还学生以活动主动权;还学生以探索权利;还学生以创新可能;还学生以个性张扬。例如,在《瓶瓶罐罐大创意》创作课时,40分钟的创作时间,学生拥有一半以上时间。教师精讲,最多讲5——10分钟,而且,这种讲是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只能点拨与引导,不必讲怎样捏橡皮泥(因为怎样捏橡皮泥早已在一年级讲过了,而且已掌握)、怎样使用胶水、怎样使用剪刀等方法,在创作过程中老师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实践、体验、创作,不做统一的示范造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遇到难题时可以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或探讨来解决实际难题,老师在必要时参与讨论和给予点拨,做到“授之以渔”,不一手包办,越俎代疱。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创作等。此时,教师不是划船的“老艄公”,而是“指手划脚”的“教练”;教师已不是平时“演员”,而是躲在幕后的“导演”。这样的结果造就无数学生的有独特创意的美术作品。(如图)  
        (2)体验的基本特点
         体验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创作过程。具有:
        ●实践性
        美术体验活动以综合材料创作为主要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在“参观”、“收集”、“制作”、“体验”、“交流”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培养创造能力。为了更好的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实践。
        ●开放性
        美术创作的体验过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教学目标具有开放性。同时,体验的过程面向学生的生活,其表现的内容同样具有开放性。然而,表现内容的创意也会像“肥皂泡”效应一样愈搞愈多、愈搞愈多样。例如《飞向太空》、《学习“十六大”,设计美好明天》等表现内容就是在儿童生活的时代中选取的;如,《彩泥卵石画创作》、《有趣的手指印》、《汉字变、变、变》等都是从儿童的生活及乡情中选取的。(如图)
        ●自主性
        美术创作的体验过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许多主题创作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的结果展示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生成性
        美术创作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不是根据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创作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也会不断深化,美术创作是儿童用眼、脑、手等各种器官综合调动所产生的可感可触的艺术。
        例如,《彩泥卵石画》创作教师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创作对象的体验之中,让学生感其质、掂其形、悟其道,才能激发学生创造出蕴有他们内心情感生命的彩泥卵石画作品来,让学生掂一掂卵石有多重,捏一捏彩泥有多柔,使之形成对卵石和彩泥的量感和质感,再让学生亲一亲、闻一闻,鹅卵石、彩泥有什么气息,让学生亲近卵石,感受彩泥的芳香、大自然的亲切,尔后让学生把卵石自由摆放,体验一种随心所欲、自由臆造的快乐。当彩泥捏贴作品完成后,让学生用手轻轻摸一摸作品的表面,接触作品的各种美感。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塑造好一件彩泥卵石作品,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独创之美,获得出乎意料的收获。所以,彩泥卵石画创作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而使美术创作活动具有生成性。
        传统教育观念下教师教与学生学,在体验创意的美术过程中转变为师生互动,教师成为一名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点拨者,改变了过去以“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这里他们主动参与美术创作,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创意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
         4、评价创意
         按照教育规律,平凡的学生在成长中同样需要鼓励,需要欣赏,如果缺少了鼓励和欣赏,学生的心理发展将受到影响。传统的教学评价大多由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评价主要是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教师往往打个成绩或者等级了事。久而久之,评价的目的在于定性定格,学生形成依赖的心理,等待教师“宣判”,缺乏反思意识。现在我们倡导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很难说谁的作品最好,谁最漂亮,更不能说最漂亮的就是最好的。“你最喜欢哪件作品”的标准是相对的。我们通过“说一说”、“评一评”、“展一展”、“奖一奖”等方式给予学生发展性的多元评价,对于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老师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说一说      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例如,在《彩泥卵石画》评价过程中,我们通过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作品,《三毛》作者:夏叶——这个头像长了三根毛,所以我把它取名“三毛”。《同桌的辣妹》作者:傅丹霞——“辣妹”连脸蛋都红彤彤的了!《和尚》作者:张娇——和尚的耳朵很特别,是彩色的,看上去很年轻,还有一搓胡子,可笑极了!《七怪》作者:林圆——他真好玩,眼睛不像眼睛,头发不像头发,简直是个“四不像”。《大嘴人》作者:徐小媛——“大嘴人”看上去很强壮,每天吃很多东西,干活一定很累,瞧!他的脸晒得多黑呀!等等。这简单的交流,是孩子们内心独特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说话”的快乐。
        (2)评一评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教师说了算,这不利于对学生的发展,能够对学生言之成理或能自圆其说的评价和判断,教师应该给予尊重和鼓励。我们通过“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等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件作品”、“同桌互评”、“小组交换评”、“一句话点评”等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孩子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例如,“抗非典”宣传画作品的“一句话点评”——(生)“开窗、量体温、出门戴上口罩、勤洗手是防“非典”的主要方法。”、“我们要勤洗手,来防‘非典’。”、“每天早上我们量一下自己的体温,发现异常要及时上医院就诊断。”等都是学生对“抗击非典”方法的具体体现,更起了点评作品的内在激励作用。
        (3)展一展      通过作品展览可以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提高,我们在教学楼的走廊壁上设置了“小画廊”不定期进行更新;宣传窗里开辟专栏“艺术园地”可以陈列美术课上部分有创意的学生作品;“画室艺角”是美术兴趣小组学员的展示天地;“班级艺术角”则是展示班级学生中各类创意作品的最佳场所;还有利用各种大型庆祝活动进行“专题美术作品展栏”。
         如在2002年“六一”儿童节和“世界环境日”前夕,举办了一个题为《绿色的地球,我们的家》环保宣传画作品展(如图)。共展出了10位小朋友的设计作品,受到了来宾、当地群众的好评,其中有位来宾指着一幅作品对其他参观者说:“我在4月份的《宁波日报》上看到过这个新闻,还有这幅图画(作品),全大市只有12幅,这里就占3幅,听说还将在联合国展出,东吴小学的小朋友真是不简单!”短短几句话,是对我校的素质教育成果的肯定和莫大的鼓励。同时本次展览受到了中国福利会的大力支持,原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创办、在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儿童时代》杂志2002年5月号在封三专版介绍了展出的部分优秀作品,使“小设计师”的作品走出校园,走向全国。
         同时,我们还不定期编印了《东吴美术》、《小画家》校报等;展览或发表都是对学生的一种鼓舞和激励,展示了评价创意的魅力,同时使得校园美术创作氛围浓郁。
        (4)奖一奖      为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了被激励的机会我们对学生作品的评选范围适时扩大。让不同的特点孩子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争取奖项,如,“小巧手奖”、“色彩表现奖”、“最佳插画(故事)奖”、“小天使想象奖”等,还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申报“发明”的奖项,但是要给同学和老师一个适当的理由,这样既能起到鼓励作用,也可以彰显他们的个性。
         如我们在一堂“人人有奖”的美术课上发现,全班50余位学生居然仅10余名学生曾经获得过奖状,这使我们老师感到非常震惊,以前老师吝于表扬,评价方式也非常简单,现在看来,应该是给予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的时候了,这样能够调动、发掘孩子的潜能。上述评价方式弱化了作品的“甄别”、“选拔”功能,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的美术创作与学习。
         七、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经过近4年的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项研究,不仅奠定了开展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的审美基础,形成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而且直接推动了对学生美术兴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等的培养。
         1、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著增强。
         美术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学生的经验,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美术兴趣和表现的欲望,在调查、分析、发现、实践、创作等各个环节各个过程中,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热情。据笔者统计:几年来在笔者所教的班级中98%以上的学生对美术保持极大的兴趣,并且涌现了数十名美术特长学生。此外,相关美术教学内容的设计,使教学活动不受固定信息的制约,为学生发挥潜能,实现各种素质的多元发展提供了空间。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究、交往、审美、创作、评价…… 发展了多方面的能力,形成了健康向上的个性。
         2、学生的美术创作朝着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
         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意教学及趣味教学方法,创意教学的实施大面积提高了学校的美术教育质量。教学中倡导学生独特的创造,创作形式的个性化引导,积极的改变了学生创作中原有的单一性程式化风格,并激起了学生创造新作品、新画面等内在动力。
         近几年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有400余幅的学生美术作品公开发表或展出,200余幅作品全国获奖。
        ★如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办的第七、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比赛中就有31人次获金、银、铜奖及优秀奖。
        ★如在教育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等部委主办的《中国青少年绿色承诺行动21世纪议程招贴画大赛》中8人次获金、银奖。
        ★2002年6月,邵吉洁、史捷、史奇梦等3件儿童环保招贴画作品在“联合国21世纪议程首脑会议”展出(如图)。
        ★在市级以上美术竞赛有300余人次获奖,其中在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教育系统第六届艺术节宣传画比赛》中李丹丽同学获得了全大市惟一一件一等奖,并被市教育局录用为本届艺术节的宣传画(全大市惟一一件),并被印刷成70*100厘米大幅宣传画,在全大市各级各类学校宣传、张贴,这也是我市首次将学生的作品作为艺术节的宣传画(如图)。
        ★2003年12月,100余幅学生作品在广西美术出版社组织的“全国优秀美术教育学生作品征画”活动中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该社还为我校参赛学生寄来了价值2500余元的美术图书作为奖品,这是学校获奖人数最多的一次,大大激发了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
        ★202班周彪创作的《卵石作品—小鱼儿》、302班俞冰莹创作的《大白象》、401班的范雅玲创作的《螃蟹》、502班张娇创作的《彩发小女孩》、601班邵吉洁创作的《绣花鞋》等计19余件次美术作品4次发表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报》(2003.6.17/2003.8.5/2004.4.10/2004.5.29)上。
        ★2003年5月24日,五年级学生卓立琼、陆懿蕾、俞磊斌、徐路浩、陈方耀等12位同学的“抗击非典”宣传画作品发表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报》“美术教育”专版上。
        ★2003年第6、7、8期,四年级的傅唯杰等40余件作品发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文核心期刊(少儿类)、全国惟一编译类少儿杂志《世界儿童》封底、封三上。
        ★还有许许多多的同学作品发表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少儿美术》杂志(2004第4期,第7期/2003第4期,第11期/2002第11期)上;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的《当代小书画家》(2003年6、7、8、9、10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儿童美术启蒙》(2001年11期);湖北美术出版社主办的《小画家》以及《少儿书画》、《小艺术家》、《儿童时代》等全国30余种知名报刊上。(详见附录)
        此外学生多样的创作风格,还受到《美术报》、《少儿美术》、《小画家》等美术教育专家的一致好评。《美术报》记者应霁民老师在看了学生“预防非典”宣传画作品后,作了“…使我们看到了以启迪心志、培育爱心,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目的的少儿美术教育,正越来越活跃地走向社会、关注现实、直面生活,并日益发挥出宣传力和影响力。”的积极评价。
        3、教师素质及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我们通过不断学习、研究教育部新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并结合美术教学实践,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课题主要成员陈朝峰老师30余次发表美术论文(课例),并多次在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教科研能力竞赛中获一等奖。
        ★《看看我的发现》、《手指“印”出童趣》、《让孩子们尽情创意》等多篇教学论文发表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教育报》上。
        ★《点石成金——儿童彩泥卵石画创作教学初探》曾发表在教育部委办的全国惟一国家级美术教育期刊《中国美术教育》杂志2004年第1期上。
        ★独立承担的课题《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荣获2002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执笔的课题《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宁波市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美术课程标准学习的几点体会》、《创设趣味课题,激发学生艺术兴趣》、《招贴画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小学各科教与学》(2002/7、2003/4、2003/9)全文转载。
        ★在宁波市教育局主办的全大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陈朝峰老师成绩突出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宁波市参加浙江省教育厅比赛并获奖;2003年12月,获得浙江省中小学美术创作教学经验交流一等奖;2004年8月荣获宁波市“晨风奖”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受到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人民教育基金表彰。《儿童美术创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一文获得了2004年宁波市基础教育优秀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点石何止成金》、《小学美术设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等多篇论文在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
        ★各类经验论文(课例)还发表在《少儿美术》(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实验教学与装备》(浙江省教育厅、教育装备管理中心主办)、《当代小书画家》(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主办)、《现代教育科学》(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宁波教育报》等报刊上。(详见附录)
        4、学校美术特色教育显著。
        全国各级报刊30余次介绍了学校美术教学的成果。
        ★如2003年6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一题为《东吴镇的小画笔》报道肯定了学校在儿童美术设计教学上的成功探索。
        ★如2003年5月24日《美术报》一题为《我有一支小画笔,宣传科学抗非典》专版介绍了学校“非典时期”的学校美术教育。
        ★还有《教育信息报》、《浙江现代教育技术》、《少先队活动》、《少儿美术》、《小艺术家》等10余家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多次对学校开展的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专题报道。(详见附录)
        学校创造性的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果,成功经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广西美术出版社在《美术报》上看到我校独特的美术教学成果后,2003年7月,专涵邀请我校组织力量参与该社主编的广西版9年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材(教育部已批准立项)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
         八、思考与展望
         通过实践,我们还有以下建议:
         1、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实施美术创意教学是转变学校教师观念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需。创意美术将是21世纪学校美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有益模式,值得推广。
         2、各级学校应充分认识美术创意教学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研究现代社会中儿童智能的发展,提高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高度,使美术创意教学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美育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3、美术创意教学的实施、发展及其成效,还将取决于美术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必须通过宣传、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创意教学思想、教材、教法的进一步认识,以及如何处理好与其他教材、教法、模式的关系等方面的学习与研究,以使美术创意教学实践得以有效的实施和健康的发展。

(本课题得到了原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严惕非教授的热情指导,在此一并致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