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379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巴斯奎特:涂鸦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 20:5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月24日,美国“涂鸦艺术”的代表人物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在上海展出。评论说,“巴斯奎特的涂鸦有一种草根精神,他的眼光和思维不只局限在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他既是生活的体验者又是创造者,还一直保持着自己漫不经心的本色。

”巴斯奎特认为,普遍的审美判断不应该只掌握在专业艺术家和精英文化人士的手中。他喜欢看孩子、囚犯、精神病人们手下的画,它们虽然生涩,却是纯粹天生的、发自内心的有趣的是,当年的警察们是拿着电棍追赶这些涂鸦者,而今天追赶他们的,则是拿着大把钞票的画商们


 

  这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纸:有揉成一团又展开的牛皮稿纸,也有沾了咖啡汁、墨水和脚印等污渍的便签。纸上,是信手涂写的字母、符号和图形———看上去,它们就像孩子抓到笔后无意识而笨拙的涂抹,跟你平时随意划出的杂乱线条无异。

  如今,这些纸被裱在整洁的玻璃框里,陈列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2月24日开幕的《让·米歇尔·巴斯奎特纸本回顾展》中。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ean-MichelBasquiat)是美国“涂鸦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1988年去世时年仅27岁。这是他的作品第一次来到中国,4月10日结束在上海的展览后,这些作品将转到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

  “为了这次展览,我们跟法国EnricoNavarra艺术画廊谈判了一年多。光是作品的保险费就高达9000万美元。”展览策划人比利安娜说,在一楼展出的纸上油画棒作品《无题》(96.5×64cm,1982年)估价为40万美元,是所有参展作品中单件市场价最高的。从一楼到二楼,你可以通过150多件纸本作品看到画家1977年至1988年的创作轨迹;在三楼,30多张画家生平照片和一部70分钟的纪录片(摄于1980年),则可以帮助你了解作品之外的巴斯奎特。

  巴斯奎特短暂的10年创作生涯里,共有上千幅绘画作品、2500多幅纸本和素描作品,收藏它们的人,一半来自欧洲、一半来自美国。主办此次展览的法国EnricoNavarra艺术画廊,是全球收藏巴斯奎特纸本作品最多的一家。


黑人小孩,从地下绽放光芒

  1960年12月22日,巴斯奎特诞生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中。跟那些社会底层的涂鸦艺术家不同的是,他的生活环境优越,经常被母亲带着出入于布鲁克林博物馆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传统艺术激起小巴斯奎特对艺术的热爱,但他最终的艺术道路,却是反传统的。

  年幼的巴斯奎特酷爱描摹连环画,喜欢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人物,甚至对母亲给他的医学院教科书《解剖》中的解剖图版感兴趣。

  7岁时,巴斯奎特的父母离异。14岁和16岁,他两次离家出走,认识了同样混在曼哈顿街头的涂鸦艺术家阿尔·迪亚滋,染上了吸毒。上个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反主流文化兴起之始,一批青年的职业涂鸦者整天拿着粉笔或喷雾罐,在各类公共建筑上宣泄他们的思想,与警察们周旋。有趣的是,当年的警察们是拿着电棍追赶这些涂鸦者,而今天追赶他们的,则是拿着大把钞票的画商们。

  1977年,曼哈顿街头开始出现一个个署名为“Samo”的涂鸦者,它们都出自巴斯奎特之手。别人的涂鸦总是泄愤和胡闹相掺杂,画了就跑,而他把自己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视为作品,像传统绘画作品那样,签上自己的名。这些挑战成人权威、充满讽刺寓意的符号和图像,吸引了哈里(KeithHaring)———美国“涂鸦艺术”另一位代表人物的注意,并成为巴斯奎特的第一个崇拜者。

  1978年,巴斯奎特离开了父母。为求生计,他自己设计制作明信片和T恤,拿到Soho餐馆、华盛顿广场以及纽约现代艺术馆门前兜售。这些用拼贴、手绘方式创作的东西,有一天被波普文化领袖安迪·沃霍尔买了去。当年12月,在《乡村之声》的一篇文章中,专门写了巴斯奎特那无处不在的“Samo”标记,纽约艺术圈开始关注这个年仅18岁的黑人。

  1979年,巴斯奎特走进了地下涂鸦聚集地的东村(EastVillage)。1980年,一场名为《时代广场展》的群展改变了涂鸦艺术家们的“地下”状态。在第一个经纪人的推荐下,巴斯奎特的作品得以正式参展。

  在巴斯奎特的作品中,笔触粗犷而漫不经心,文字、图形和报纸拼贴杂乱重叠着。既有来自非洲、埃及、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形象,也有马奈、德加、罗丹、马蒂斯、安格尔及达·芬奇各个时期画作中的素材,虽然技法笨拙、粗糙,却有一种质朴和单纯。从他忧郁的色调里,你可以感受到画家自身的经历和情感,甚至有一股熟悉的生活气息。一位艺术评论家写道:“巴斯奎特的作品中有一种清晰简洁的、强有力的、震撼人心的、同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东西……”美国主流艺术的衰退,让人们在巴斯奎特身上找到了新的兴奋点。

  也就是这个时期,法国Enrico Navarra艺术画廊的Barth在曼哈顿认识了24岁的巴斯奎特,“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目光,和善又敏锐,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1984年,Barth开始系统地收藏巴斯奎特的纸本绘画。此时的巴斯奎特已经有了这些辉煌:他成功举办过23次个展、43次联展,他的画展遍及世界各地,是被艺术报刊评论过的最年轻的画家,媒体争相报道这位黑人奇才。他曾在最出名的迪厅做DJ,他出版个人唱片,与麦当娜频繁约会……

  “我那时就深信,他今后的名声会远远超越这所有的辉煌。”Barth说。


天才的飙升,巨星的陨落

  穿过遍地垃圾的街头,穿过路边的小贩、妓女和骗子,一位满头凌乱小辫子、穿着黑大衣的黑人,来到一面满是涂鸦的墙壁前,跟正在往墙上喷漆的同伴们谈笑着,交换着香烟……这段纪录片,在多伦美术馆三楼的放映厅不断巡回播放。镜头里的巴斯奎特,时年20岁。

  1980年,巴斯奎特通过销售他自己的作品所得购买各类绘画材料,搬进了真正独立的工作室。他把自己关在里面,进入疯狂的工作状态。Barth去过他的工作室,那里“只有简陋的一台小电视机和床,地上就是艺术史的书籍和画册,画挂得满壁都是。”

  巴斯奎特认为,普遍的审美判断不应该只掌握在专业艺术家和精英文化人士的手中。他喜欢看孩子、囚犯、精神病人们手下的画,它们虽然生涩,却是纯粹天生的、发自内心的;他对非洲图腾艺术和波普艺术感兴趣,在他的画中,远古艺术、超现实主义、立体派和儿童艺术一同并存。看他的画,你会迷惑于那些莫名的标记、文字和符号,乱七八糟,不知所云。但你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其中的意味,这些故意拼错、重复和删去的词语和句子是巴斯奎特故意留给你去破译的。就像他所宣称的,“我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有意义的”。

  1982年至1983年,巴斯奎特开始将他喜爱的音乐和音乐人融入他的绘画中。他以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为主题绘制了大量抽象的肖像画,取名《黑人音乐家万圣殿》,这些人,都是生活在他身边的朋友。

  1983年,巴斯奎特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家,参加在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双年展,奠定了他在欧洲和美国的知名度。同年,巴斯奎特毛遂自荐认识了安迪·沃霍尔。相互欣赏的两人开始频繁交往,常在一起作画、交流、玩音乐,无论沃霍尔走到哪里,每天都会致电巴斯奎特。他们互换着作画风格:巴斯奎特采纳了沃霍尔标志性的丝网印刷技术,而沃霍尔则开始采用徒手画的方法。两位艺术家在1984年至1985年间合作创作了大量油画作品,在沃霍尔的作品上,巴斯奎特偶尔会涂改几笔,他的灵感让安迪感到相形见绌。

  1987年,巴斯奎特在纽约举办首次个展。纽约《时代》杂志封面上,刊登了这个扎满辫子的黑人艺术家头像。

  就在巴斯奎特的艺术生涯冲上巅峰时,毒品也侵蚀着其身心。“跟我们在一起时,他的健康状况就一直有问题,经常神情恍惚,出现幻觉。”Barth说。

  1987年2月,当巴斯奎特在法国举办巴黎美术馆的首次个展时,忽然听说到沃霍尔去世的消息。好友的去世给了他沉重打击,之后他就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很少创作新的作品。1988年6月,巴斯奎特前往夏威夷并在那里接受戒毒治疗———这是沃霍尔在世时一直试图让他去做的。可两个月后的8月12日,巴斯奎特被人发现死在位于GreatJones街上的公寓中。过量的海洛因最终带走了这个天才27岁的生命。

  “如果他不是那么早就去世,我相信,他的名声还会更响亮。”站在上海多伦美术馆一楼展厅,Barth拄着拐杖有些感慨地说。

  1996年,美国“新绘画”代表人物施纳贝尔(JulianSchnabe)初执导筒,将巴斯奎特传奇的一生搬上了大银幕。这部名叫《巴斯奎特》的电影Barth也曾看过,“电影与本人有些差别。要知道,一个整晚和你喝酒聊天的朋友,那么活生生的,这不是一部电影能够完整表达的。”

  凭着旧友的画作,Barth在全球很多国家做着巡展,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巴斯奎特,但任何一个想买作品的人,他都坚决不卖———哪怕,今天巴斯奎特最重要的绘画作品已在拍卖市场上卖到600至700万美元。

  “巴斯奎特有一种草根精神,他的眼光和思维不只局限在他的国家和他的时代,他既是生活的体验者又是创造者,还一直保持着自己漫不经心的本色。”Barth说,这也是人们在提及“涂鸦艺术”时,永远不会忽略巴斯奎特的原因。


相关链接

 

是艺术,还是恶搞剧?

 

  旅美敦煌画派重彩画家陈幼白曾说:“没有涂鸦,就不是纽约了。”

  这一定是一句让纽约市长备感头痛的话。2003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称,市属清洁涂鸦组织在6241个地点清理了1630万平方英尺的涂鸦;同年,市警察局拘捕了468名涉及涂鸦的人。不仅是纽约市,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每年至少花掉200万美元清理涂鸦……

  德国也为涂鸦问题而焦虑。德国内政部发言人抱怨,“涂鸦艺术家们每年给德国造成数十亿欧元损失!”去年4月,德国政府不得不实行“007”式的追捕方式对待涂鸦者——德国警方配备了装有红外线摄像机的直升机,以使其能在夜间更迅速有效地追捕涂鸦“艺术家”。

  涂鸦是艺术,还是破坏社会环境的犯罪行为?或是扭曲心理的宣泄?多年来,大家对此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涂鸦是一种破坏、污损、疯狂、侵犯、恐吓的行为。但当你看到长166公里、高3.5米的柏林墙——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涂鸦时,涂鸦又不仅仅只是这样简单的定义。美国“新新闻主义”作家诺尔曼·迈勒就把涂鸦艺术诠释成为“社会自由的无秩序表象”。

  今天的涂鸦艺术已从后台走上前台,带上了商业化的烙印,其命运,和同时期崛起的摇滚乐十分类似。

  近5年来,涂鸦已经被时尚工业改变了生态。2001年,路易·威登邀请美国波普艺术家斯蒂芬-斯普劳斯,设计出的涂鸦包(GraffitiSpeedyBag),将品牌字样以涂鸦字体呈现,获欧美媒体选为当年最具收藏价值的皮包之一。紧接着,包括Christian Dior、Calvin Klien、Levi's、adidas等品牌,都不约而同地推出涂鸦风格的服饰、香水、球鞋及配件。

  相较于保守的中产阶层的品味,街头文化的自由、活力甚至包括它的破坏力,让涂鸦渐渐成为时尚界解构传统、颠覆权威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你可以搜索到2.5万个涂鸦网站。

  今天社会对于涂鸦的抵抗、包容或是消费,已让涂鸦分化出更多样化的面貌及社会功能。(吴丹/整理)
2#
 楼主| 发表于 2009-4-4 00:46:14 | 只看该作者
巴斯奎特作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发表于 2014-4-9 13:19:5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可是网速太慢,他的作品还没打开,还没看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