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213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美术教育 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美术教育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6 00:0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世纪20年代--表现与再现相结合的美术教育实践
例:通过内在感受造型
幽灵森林(7年级)
……老师开场道:我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了一桩事情,如果你们安静地坐着,我就讲给你们听。
一个晚秋的下午,为了去一个小农庄和一个朋友碰面,我漫步穿过了一片位于山谷底的森林。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当我们最终互相道别时,大约已7点了。装有木制假腿的店主坐在门坎上,此刻他从嘴里拿出他的烟斗问我道:您今天还想去哪儿?当他听了我的回答后就嘟哝道:是啊,是啊,上边的林子里有敲门鬼,他会带着您回家的。我听了哈哈大笑:我这辈子还从没见过鬼呢,也不是"胆小鬼"。说着就调头上了路。
不多久我就又走到了那片位于山谷底的森林边,一条小路在脚边伸向林子深处。这时天已全黑了。踏入森林还不到一百步,我就听到旁边有脚步声,但却不见任何人影。我停下脚步大叫:谁在那儿?没声。这时风呜呜地叫着把树上的叶子吹得噼噼啪啪响并带过一阵冷雨打在我的背上。我站在灌木林中感到脚下已没了路,耳边却有人幸灾乐祸地笑着:嘿,嘿,嘿……这时一阵闪击下了许多树,一只老鹰飞过我的身旁。上帝啊!在闪电的天空中我看到了什么?一群疯狂的骑士横跨在黑色的野马上,为首的是一个又老又丑的长发巫婆,她骑在一头山头羊上,一条大狗嗷嗷地叫着跟从。老巫婆撒威地吼着:那是谁?是不是打猎的?还不赶快趴地上去,找死呐?
……
很久很久我才从森林走出来,我听到一个低沉的声音,听着,听着,12下,我们的钟敲了12下了!啊,这是人的声音,是守夜老人的声音。模糊中我看到不远处的村子里有灯光,莫不是一个小客栈?……正是,我看到最后的几个客人正在向店主告别,店主站在门坎上平静地抽着他的烟斗,当我遇到救星般地向他打招呼时,他惬意地笑着:呵,呵,您又回来了!那敲门鬼都做了些啥呢?
嗒,嗒,嗒……他的假木腿滑稽地敲着店里的石板地。
那么,现在你们是不是想趁着你们的汗毛还竖立着的时候把这片"幽灵森林"用你们各自的方法表现出来。
例:再现性记忆画
课堂第一幕:学生们每人拿着一张空白纸,老师要求道: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请在你们手中的白纸的左上角画把火柴棍大的斧头,不许用橡皮擦。学生们迅速画出了他们脑子里的斧子。老师在学生的桌子旁走过,观看学生们的作品,随手拿起一些,指出一些突出的错误,并把这些错误展示在黑板上。学生们改进他们的作品。在这一幕中老师应尽量迅速地观看许多学生的作品,这样课堂就会更生动。
课堂第二幕:黑板上的展示被擦去了。教师要求学生们再迅速地画一把斧头。结果表明,最严重的错误已经没有了。
课堂第三幕:全班一起观察一把真正的斧头。教师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斧头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学生应该自己发现,为什么斧头的不同部分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形状,为什么人们用钢和坚硬的木头而不用易碎的木头制造斧头。在观察的过程中,老师应转动斧头,关让学生明白,斧头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与其功能相吻合的。最后斧头被拿走了,学生们应该根据他们的观察再画一把大的斧头。这种形式的练习叫做"再现性记忆画"。
20世纪70年代
l 斯岛特教授强调:审美教育全面培养感观感性及弥补文明进程造成的感性亏空的作用。
她认为人的感官不是孤立地感受的,即不是眼睛在看,而是人在看;不是耳朵在听,而是人在听;不是身体,而是一个运动的人在运动。感官系统是接受信息的唯一途径,不同的感官还能互相补充,在感官感受中,重要的是对某种信息感受正确,至于是嗅到还是看到起火其实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正确感受到了起火这个信息。我们的感受器官很少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常生活中,我们运用得最多的是我们的视觉感受,而眼睛恰恰是离我们的身体最远的且在感官系统中发展得最迟的感官。在常生活中,看总是走在了触摸的前面,社会生活关系将触摸和身体的语言放逐了。人们在孩童时代还用手和身体去"理解",但最晚从入学开始,他们必须学会控制他们"爱动爱摸"的习惯,而旧的教育要求课堂形象生动也更多地是从眼睛的直观感受入手的。人们总是以为,眼睛是最合适的感官,因为眼睛能"一目了然",但正因为眼睛的"一目了然"使得人们无须对看到的再多做"思考",而触摸(听、闻)的时候反而因为它的不确定性促使人们多作"思考"。
所以,她提出"用所有的感官来学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反对理性,而是作为教育的一种补尝。
如,戴宝俊老师在《小花猫睡觉了》一课就采用了听声音触发想象的形式,将不确定因素融入教学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学生创作前老师都会让学生欣赏一些艺术家或同龄人的作品,不仅是提高审美能力,更主要的是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创作,但有些时候视觉信息往往会带给学生创作上的障碍,他们的创作也会因此而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一些学生跳不出这个圈子,形成表现内容或形式上的雷同,这与美术创作张扬的个性化特征是相悖的。为解决此问题,教师利用非视觉的手段,来扩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她录了五、六种诸如"公鸡鸣叫声、摩托车轰鸣声、跳入水的声音等等。这样,有效打破了学生创作中过于集中出现?quot;猫鼠争斗"的场面。一方面扩大学生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有效避免了视觉启发造成的思维限制。
下面是斯岛特教授以"猫"为题的"用所有的感官来学习"的审美教学实践课的例子:老师课上带来一只真的小猫,孩子们很想动手摸摸猫、碰碰猫、把猫抱在怀里,但是由于前面教师先交待了猫的爪子很尖,希望引起孩子们对它会抓人有所警惕,就提问,"当你们摸猫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回答:"我们不要把它碰疼了。"她认为,孩子们的这个回答说明对猫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角度,猫不再仅仅是课堂的一个具象,而成了一个我们要爱护、同情并给它温柔的对象。她还认为,当孩子们观察过动物之后就直接要求他们把动物画下来不是一种可取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太形式化,且这使得孩子们马上又和动物有了距离。比如她认为可以用长毛绒和皮毛边角来做一只猫,这比画一只猫更合适,因为做出来的猫也可以摸、碰和抱,这与孩子的感觉经验相吻合,而且做猫更能表现猫的特征。
l 突破选题禁区
从《美丽的葬礼--一个很少涉及的审美感受领域》看他们独到的眼光。(在程式化的活动中挖掘出美术方面的内容)
作者勇敢地提出了"死亡和葬礼"这个恐怖的、人们经常避而不谈的内容作为课堂审美体验的选题。作者首先指出:殡仪、葬礼和墓地这些与死亡有关的具象以其庄严肃穆首先给人以强烈?quot;损失"感,而与整个葬礼有关的一切又是象征性的、计划好的,有"给人看"的一面,是宗教礼仪、人性情感和责任的混合体,却不一定是死者的愿望。如今葬礼的绝大部分事项都已程序化了,甚至包括死亡本身(安乐死),死亡的许多事项都在医院里被处理了(如给死者化妆等),活着的人再也不用经历。人们克服悲哀的一条途径就是让悲哀减少到最小限度,办法之一就是让外在的葬礼富丽堂皇,其中花圈的数量和质量、葬礼礼堂的布置、有没有乐队、敬给死者的蛋糕的数量、棺材的价格等等成了衡量的标准,有时是为了那一天,有时甚至就为了葬礼仪式的那半个小时就扔出了几千马克,这也许是死者不能想象的,而更重要的是死者的亲戚们要表示,他们出得起这个钱。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生者为死者在外表仪式做得越多,他们对死者死亡所带来的内在的悲哀的体验就越小。作者对葬礼中的许多千篇一律的繁琐细节、呆板的形式不满,因此他和他的朋友们一面拍下了一个一般的葬礼的纪录片,其中突出葬礼的豪华繁琐和呆板,但也向学生们解释葬礼的文化、棺材的艺术价值等等。另一方面他们又拍下了一个自己设计?quot;葬礼",其中参加葬礼的人们面容轻松,一起合唱着歌儿,彼此交谈着,人们穿着一般的胡所袒露的黑色服装,化了妆,而不是像往常一样穿着遮得严严实实的葬礼服,没有昂贵的花环而是一些夸张的纸的或塑料的花。在美术课上作者给学生们放了这二个有关葬礼的录像,期望他们有不同的感受,学生们也可自己做葬礼的资料收集可做一幅拼贴画来表现葬礼。 2.博物馆中的美术教育
德国人对传统与文化的重视体现在他们的收藏上,他们收藏的范围非常广,民间艺术品、当地特产、历史遗产等都是他们收藏的对象。因此,即使一个十几万人口的小城也会有几个博物馆。有时工作人员比参观的人还多,即使这样,政府也拿出资金资助,可见其对文化护理、保存和发展的重视。
为什么德国人提倡博物馆教育呢?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德国当代的学校是越来越趋于科学化、理性化了,而远离感性了。用所有的感官来学习意味着反对目前学校单一用眼的状况而着重支持其余所有感官的发展。为了获得一种多方面、多渠道的感觉体验,除了教室以外,还应该寻找新的学习场所,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个。学生直接接触美术原作和其他文化实物,可以集中地、强烈地体验到一些在课堂上体验不到的东西。
怎样选择作品呢?参观美术馆时对作品的选择是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要考虑参观学生的年龄、学生的视觉习惯,作品的风格以及怎样对作品进行分析等。如果想要改变学生对某些作品的一些看法,那更应该在期望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之间做周密的考虑。可以在为小学生选择作品时提问:这件作品是独一无二的,但又可为许多人所接受吗?它具有经验的特性吗?这幅作品中的基本总是和基本关系是明了的吗?这幅作品对孩子们的生活有意义吗?它可以与当代挂钩吗?这幅作品的材料对于孩子们今后的生活有意义吗?这幅作品中有具体的事件和内容吗?它能不能唤起孩子们的兴趣,适应不适应孩子们的精神发展水平?这幅作品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前提条件,在加工上有什么问题?
从表现主义到无具象绘画--四年级学生博物馆系列美术课纪实。(P109)
(全班26个学生,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将一起欣赏两幅表现主义的绘画,一幅是马克1912年的作品《大动物园》--绘画表现的形式,另一幅是贝勒1965年的作品《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多种媒材表现的形式)
第一节:
课堂计划:1)板书:博物馆。学生们自由地发表一些他们对博物馆的想象和理解,老师把一些重点词汇写在黑板上。2)了解博物馆的任务,如收集、膳补等。3)美术馆的特征是什么?如美术馆是收藏绘画和美术作品的地方,既有死去的艺术家的,也有活着的艺术家的,绘画有油画、水彩等,题材有肖像、风景等。(认识博物馆。)
课堂进行:
老师板书"博物馆"三个大字,并不加评价地把学生们的发言写在黑板上:展览、美术宝藏、绘画、画廊、动物、恐龙的骨头、水晶、宝石等。
老师:那我们现在也开始收集。
学生:美术宝藏、参观入场卷、出土物、煤、植物、古老的柱子、古老的瓷器、表等。
老师指出学生们确实认识许多东西,问他们能不能把上述的东西分类。学生们没人回答,老师就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一些东西划一条线,如恐龙、动物、植物等,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它们可归在一类。
学生:因为这些东西可放在不同的博物馆中。……
老师抓住不同的博物馆这个概念问:什么是不同的博物馆?
学生:自然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美术博物馆、古董博物馆等。
老师由此知道学生认识不同的博物馆又问:博物馆有什么特殊的呢?
学生:它们展览东西;它们首先收集;它们卖东西;它们展览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不是普通的东西等。
老师:博物馆除了收集和展出外,还做什么呢?
学生:找东西;展览之前还必须洗净;还必须鉴别;等等。
老师抓住概念"鉴别"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例子明白,如找到一个古老的瓷盘,先必须弄清楚它出自哪个年代,做什么用的,制作者是谁等。
……
老师:下星期我们去美术博物馆,你们想想在美术博物馆中能看到什么呢?
学生:人像雕塑,是立体珠,有时可以摸;油画,是有颜色的……
老师启发学生:我看你们画的画也是各式各样的。
学生:有的人画春天,有的画秋天,有的用奇的颜色,我们从他的画上什么也看不出来。
老师抓住问:那我们怎么叫这些什么也看不出的画呢?
学生:现代艺术。
之后在师生对话中还出现了静物、拼贴等概念,教师强调并解释了这些概念。
第二、三节课:
课堂计划:教师在班里口头描述画面内容,学生试图根据描述来想象画面,然后画出整幅画的中间部分。(学生的表现融入了个人想象与主观技能。)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0:06:23 | 只看该作者
课堂进行:
老师:同学们,你们今天要画的东西很特别,就像一个实验。在我们将要去的博物馆里挂着一张很有名的画,我仔细看了这张画并详细记下了我所看到的,如画面的各种颜色、人物和动物等。现在我先口头描述,请你们闭上眼睛根据我的描述想象这幅画。然后我把我的记录挂在黑板上,请你们根据我的描述画整幅的中间部分,在画画时你们还可不断地看黑板。等到我们去博物馆时,你们会发现你们画的和这幅画的区别,那也许会很有意思的。
老师把这幅画的三部分的大致比例和形状画在黑板上,学生们发现这是一幅可折叠的画,他们说他们在教堂里看过折叠画,老师点头。
学生们画画时非常投入,他们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三个人物和动物身上,两节课快结束时,他们显出很满足的样子。(也可以把这两节课分开来上,这样学生在其中有足够的时间来构思和想象。)
第四节课:
课堂计划:准备所要参观的博物馆的介绍资料;介绍在博物馆里的一些注意事项;提出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原作和复制品的区别;引导学生想想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能"发现"些什么?如画的内容、绘画工具、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及相关的美术史、画家和他的意图、作品的订制人、与其他作品的比较、与自己作品的比较。
课堂进行:老师简要地介绍了一下所要去的博物馆的历史,然后问道:我们在博物馆里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不要乱跑;不可大声说话;不可乱摸东西或把东西搞坏了……
然后老师把博物馆参观注意事项念了一遍。
老师:参观的安排是这样的,我们先看我们画过的那幅马克的画,然后再看另外一幅,最后我们还有一些时间供每人自己支配,你们可以自己在博物馆转一圈,然后选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画,并写出为什么。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讨论一些问题,如一幅画怎样才能受人喜欢,引导学生想想在欣赏绘画作品时都能"发现"些什么,这样欣赏绘画的一些基本点就出来了。
第一次参观博物馆:
参观计划:简单重复博物馆条例;欣赏二幅画;学生可自由参观整个博物馆并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画且写出理由。
参观进行:当学生们站在大厅里听老师重复博物馆参观事项时,他们也在看大厅里的展品,那是一些无具象的抽象画,一些学生口里还念念有词:这我也会!这不错!这科是鬼画符!这使得老师们得到启发,即在下一次参观时重点介绍无具象的抽象画。然后学生们坐到了马克的《大动物园》前,这是一幅大油画,中间部分129.5×100.5厘米,两边部分各129.5×65厘米。几分钟后,学生们自己开始指出他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我想,这幅画画的是动物园,里面有大象,有鹿,后面有花丛。
学生:看,那二个红鹳亚目站在水中,不,是三个,前面站着二个男人,他们在看鸟,后面是一棵树,树后是许多房子。
学生:许多男人穿了一身黑。
学生:那儿是一个女的带着两个孩子。
……
老师:你们能不能说说这公园里的路是怎么走的?
有学生上前指出路是怎么延伸的。
……
学生:那个女人的眼睛看上去有些悲哀。
老师:好前面你们都在描述公园里有什么,现在我听到点别的了。
学生:是啊,她的眼睛真悲哀。
学生:那个孩子看起来有点像在做梦。
学生:那后面是一个男人带着孩子,可他们没有面孔,但那女人和孩子却有脸。
老师: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也许因为男人站得远。
学生:也许画家忘了。
学生:也许在画上那女的重要一些。
学生:也许这就是想象。
学生:也许画家就要这样画。
老师:可是为什么呢?
学生:画上也只有三个动物有眼睛。
学生:更后面的动物根本就没在栅栏里。
老师要求学生指出地方。
学生:也许这些动物根本就没被锁起,而是人。
学生:大象也没在栅栏里。
老师:对哟,很,是不是?画家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一般在动物园里的动物没有自由的,画家想让动物也自由吧。
学生:也许画家想反过来画,他想把人关起来。(另一些学生说不对)
老师请学生指出,在什么地方画家想把人关起来,那个发表意见的学生也指不出。
……
老师总结说:我想,你们已经看出来了,画家想表达的是,人和动物在生活中不应被隔绝,他们应该是相连的。有的同学已经说了,在画的背景上人们能看到房子。
你们能再仔细看看并说出些什么吗?
学生:它们没有窗子。
学生:奇!
学生:远景似乎是一个城市。
学生:如果是给动物的,那些房子也太多了。
老师:马克也经常看当输他画家的画,看其他画家怎样表达,当时的画家有许多人是用这种方块……
学生:那是三角形的。
学生:也是四边形!
老师请学生们指出画中的各种形状。
学生:那棵树是绿色的,但还有一些橙色和黑色。
老师:很多当时的艺术家们用形状色块画画,这种风格被称为立体主义。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幅画的颜色。
学生:天空很暗,有绿色调子的。
学生:画的后面暗一些,前面亮一些。
学生:这幅画是用的油画色彩。
学生:画的后面暗,可能是因为远和有阴影。
学生:这些颜色都是自然色。
老师:你怎样理解自然色的呢?
学生指出每个动物的颜色。
老师:有蓝色的大象吗?
学生:没有,没有。大象是灰色的。
学生:这幅画的两边要比中间暗。
老师:你很仔细,马克的画经常是两边暗,中间明亮。
学生:那个女的穿一件白色的衣服,可看起来却有绿色的感觉。
学生:可能是树的反射。太阳也火辣辣的。
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一天,在什么样的季节呢?
学生:夏天,因为天空是这么蓝。/星期天。/
老师:你怎么会想到是星期天呢?
学生:因为所有的男人都穿着西服。/也可能是某个死了人的星期。
老师:这幅画是1912年画的,在那时,星期天男人常常是穿黑色的衣服。
学生:是啊,星期天男人们也不用工作,他们可以去公园。
老师:当你们进到博物馆刚看到这幅画时,你们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这幅画根本不像我们画的那样。/但颜色差不多。/我给动物都画了栏杆。……
老师:马克这个画家还特别喜欢妇女,你们看到,这幅画中的男人差不多都在后面,他们的脸也没画出来,而那个妇女和小女孩却在前面且画得很美。还有,你们想过没有,画家是用小画笔还是用大画笔画这幅画的呢?
老师请学生指出,哪些地方画家是用小画笔画,哪些地方画家是用粗画笔画的。
老师:你们看到,在小块地方,画家脆就没画,直接用油画布做底。有同学前面已经说出来了,马克一定是在动物园里画的这张画,这可说对了,他经常在动物园里画画,他有朋友在动物园工作,他可以把他的绘画工作放在动物园里。现在你们再想想为什么他把大象画成蓝色的,红鹳亚目也画成蓝色的呢?
学生:也许是因为水的反光。
……
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蓝色骑士"画派,并告诉学生这些画家经常不把东西画得很像,而更多的是愿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老师:别忘了你们回学校后还要画两边的画,最好详细记下你们的观察和感受,并画下草图。
……
学生们在马克的《大动物园》前注意力高度集中地欣赏了40分钟,因此原计划接着欣赏的第二张画就没有马上进行了。孩子们首先可以自由参观博物馆,选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画并说出理由。有8个孩子选了动物题材的画,主要的理由是他们喜欢动物,有…7个孩子选了无具象的画,主要的理由是喜欢那些画的形式和色彩,还有丰富奇特的想象。之后孩子们再一起欣赏了第二张画,罗尔夫的《丑角对话》,1912年,以加深孩子们对画的理解力。(略)
孩子们在博物馆里呆了大约二节课的时间。
第五、六节课:
课堂计划:回顾一下参观博物馆的经过;孩子们根据他们记录画马克的《在动物园》的两边的部分。
课堂进行:在交谈中,学生们普遍认为参观博物馆非常有意思。老师又结合欣赏过的二幅画介绍了一些有关表现主义的情况。……最后话题转到了元具象作品上,对于这?quot;乱涂乱抹"的画学生们说:那些画科笑死我们了。那些画看起来我们似乎也会。如果美术就这样啊!……博物馆里挂这些画真不值。孩子们的这些看法老师都记下来了,准备下节课再对此进行讨论。在课堂上接下去是请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记录画马克的《在动物园》的两边部分。
第七节课:
课堂计划:主要是关于第二次参观博物馆的事。决定在第二次参观博物馆时共同欣赏哪一幅画?同学们会有兴趣共同欣赏无具象作品吗?再短时间地看一看同学们自己画的完整的《大动物园》。
课堂进行:当老师宣布再参观一次博物馆时,同学们普遍反映热烈,经过短时间的讨论决定共同欣赏贝勒的《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1965年,金属,木材,彩色,电动,100×120×15㎝),有一些同学在第一次参观时已注意到这幅作品。然后老师又建议共同欣赏一幅无具象作品,尽管同学们大多对无具象作品持批判态度,但还是普遍愿意共同欣赏一幅。然后大家讨论起:怎样欣赏无具象作品?学生们很难对此说出个所以然来,最后老师把一些关键词汇写到了黑板上,如色彩、形式、看到作品时的感受、和谐、使人想起了什么?我个人喜欢它吗?画家用的是什么画笔?他用的是什么材料?
最后大家一起欣赏了同学们自己完成的完整的《大动物园》,参观以后,同学们所画的两边部分普遍与参观前画的中间部分不太衔接,用的色彩也改变了,画的人物真了些,在欣赏时老师没有过多地将学生的画和原作做比较。 第二次参观博物馆:
准备工作:老师从报纸和杂志上收集到两篇关于贝勒的评论,一篇的观点是:贝勒自己说,他的作品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但欣赏多幅贝勒的作品的人一般都会从开始的哈哈笑变到最后的严肃,因为在贝勒的作品中批判与滑稽是并存的,或者说,批判是通过滑稽来表现的。另一篇提到:那无数用"超级牙刷"以一致的步调、一致的动作刷牙的人,真象在一起做宗教的练习,他们还一起得到净得出奇明亮的牙齿,这真是一幅绝妙?quot;集体共产主义"图和"机械"图。为了引导同学们的对话,老师准备了如下问题:请描述你们从作品中看到的东西?当作品中的人开始刷牙时,你们笑什么?你们自己也刷牙,是不是?请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上的人,你们也许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类似的人物?请仔细看看他们的嘴,设想一下你们一起咬面包或同时穿袜子脱袜子的画面?
针对无具象作品我们给孩子们念了几篇有关的文章,并在博物馆里仔细挑选了几幅可能适合孩子们欣赏的作品。
参观计划:集体共同欣赏贝勒的《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把学生们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共同欣赏一幅,然后每个小组将介绍他们的欣赏结果。每个小组也将得到一张写有启发性问题的纸。
参观进行:学生们共同欣赏贝勒的《用超级牙膏刷牙的人》,他们没有什么困难就能描述出作品的四个主要部分,即边缘、中间部分、嘴和牙医,但直到老师提到全班同学一起把面包送到嘴里的设想时,同学们才进入了以下的轨道:
学生:这可是蠢极了。/艺术家肯定是想表达,一起刷牙是没有必要的。/也不要所有的人都用"超级牙膏"刷牙,肯定还有别的牌子的牙膏也是同样好的。
然后每6个学生一个小组欣赏一幅无具象作品,他们得到一张写有启发性问题的纸:讲讲看,你们在画上看到了什么?这幅画使你们想起了什么吗?也许每个人对这幅画的看法都不一样,为什么呢?你们看这幅画时的感受是什么?仔细看看画家使用的材料和色彩,他是怎样上色的并怎样使用材料的?从画中能找出确定的形状吗?画家想通过色彩和形状表达什么呢?
每个小组有15分钟的时间共同欣赏一幅画,然后全班重新集结起来,每个小组报告他们的欣赏结论,主要的说法如:
学生:这幅画看起来好象是画家拿着大扫帚刷出来的似的。/这幅画看起来像导弹发射。/也可能是放焰火。/这幅画使我想起战争,它是这么黑,只其中有一点点蓝。/也可能是在海上,一艘油船漏了很多油。
最有意义的是孩子们很愿意介绍他们欣赏的作品,在介绍的时候他们又从其他同学那儿得到许多提问和补充。在下一次参观时将把学生只分成二至三组,因为各组介绍作品花了近40分钟,大部分同学不能集中精力听这么长时间。
这次参观总共持续大约二节课时间。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00:07:24 | 只看该作者
第八、九节课:
课堂计划:回顾总结第二次参观;完成一幅无具象拼贴;探讨怎样通过"无具象"表达?通过拼贴表达愤怒、狡猾、有趣、快活、忧伤等;交流完成的拼贴。
课堂进行:在回顾第二次参观时话题主要集中在"无具象"作品上,关于对一幅作品的喜欢还是不喜欢有如下回答:
学生:我喜欢这些"无具象"作品,是因为这些起初看起来似乎是乱画的作品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特性。/我喜欢这些"无具象"作品,因为我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理解。/我喜欢这些"无具象"作品,是因为它们与其他的作品不同。/我不喜欢这些作品,是因为它们很和很少见。/我不喜欢这些作品,是因为我从中看不出什么名堂。
……
老师:"无具象"作品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的呢?
学生:通过颜色的明暗对比;通过形状,尖的、圆的、点、线、面、弯曲、圆圈、块、波浪状等;通过形状的组合,如重叠、远离等。
……
回顾完第二次参观后,老师念了一篇关于在学校安静的夜晚所有的彩色粉笔开始打架的故事,并请同学们到黑板上画出这个故事,同学有各种主意,最后有一个学生说:可惜所有画在黑板上的形状都是不可移动的,为什么我们不用硬纸板剪下这些形状呢?那就可以把这些形状推来推去进行组合了。
老师没想到有学生能自己想到这一点,马上接过话头: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将两个两个人一起剪贴一些作品,我这里有一些条子,每一对伙伴可以抽一张,做一个剪贴作品表达上面的意思。事实上老师只设计了三种条子,上面分别写着:恼怒的;高兴的;悲哀忧愁的。学生们对这个作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教师想比较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内容的条子的表达。
下面是学生对自己的一幅作品的讨论:
学生:这可能是白天和黑夜,红色是白天,黑色是黑夜。/我觉得,红色是生动的,黑色是悲哀的,也许一方面是生命,一方面是死亡。那中间是一条边界。/也可能它们在吵架,那黄色的是界限。/也许一边是好的,一边是坏的,他们吵架了,好的是大多数,坏的撤退了。
老师:你怎么想到这上面去的呢?
学生:因为(指着作品)这儿看起来多,那儿看起来少。/也许他们还要继续吵架,但他们不能继续吵了,界限在那儿,把剑也横在中央。/也许这幅作品把界限表达出来了。/我觉得一边是爱,一边是恨,喑是界限,他们不能再继续吵架了。/那黑色的是爱和毁灭,红色的是爱和友谊。/也许是地球的两半。
……
第十节课:
课堂计划:回顾一下整个单元;对听完描述后做画的看法;比较学生的和博物馆的无具象作品。
课堂进行:对整个参观博物馆这个学习单元作简要的回顾,特别提到在第一次参观博物馆之前通过老师的描述作画的安排,询问学生们的看法。
学生:这很特别,如果我们只是先听描述,然后再作画。/这好象是听了一个故事,然后作画。/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后来我们在博物馆看到了这张画。/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我们事先没有看过这张画,我们不能画得很好。/不好,因为我们不能画我们想象的,而只能画我们听到的。
对于比较学生自己的和博物馆的无具象作品。
学生:博物馆的作品是艺术,我们的只不过是一些拼贴东西。/抽象的艺术也应该表达东西,博物馆里有些"乱涂乱画"的东西什么意义也没有。/艺术品也应该像书一样可以读得懂,但抽象艺术实在难读。……
这个学习单元的目的是想使学生对现当代有所了解。总的来说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和学校里的几节课受到了启发而且踊跃发言。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单元使学生了解到,对美术作品可以有多种欣赏和解释的方式,我们不是要给美术作品打分,而是要接受它们,回答它们的问题,对美术作品不应只做"语言和逻辑的"的解释,而更应有意识地探讨其不可解释或矛盾的部分。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老师对学生的一些"不适当"的解释没有给以拒绝或指导其改正。
3.题材
在题材上与我们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
我和他人
1/2年级 3/4年级
自我介绍自画像,用手感触自己的脸部并闭着眼睛泥塑自己的脸部,画自己居住的房子(把自己的标准照贴上去,让窗子打开);在每个儿童的衣服上挂上一只装满小秘密的东西;画自己喜爱的运动,或用金属丝造型来表现;画一张画,题为《淋浴喷头下的我》;画自己的好朋友;把一张班级照片或生照片复印放大再上色;从旅游资料上收集材料并拼贴班级出游的计划
1/2年级 3/4年级
在包装纸上画自己很大的生活形象利用手、脚做印刷画手形用照片上自己有趣的相做《我就是我》的小册子 制作一个小木偶是自己的脸和手脚用文字照片、度假记忆、格言等写记画自己的剪影并剪下来把家中的常生活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互相照黑白照片,然后给照片上的你带上喜爱的小帽子,并上彩等等
我和他人集体作画,如我们的郊游
在废纸上和校园里画大幅的《我们的班级》用家人的照片或照片复印件贴画 用纸盒做家庭人物、邻居、朋友木制足球队并上彩表现课间休息时追打场面用纸板制作游泳者和游泳池
与艺术和文化的关系:
--历史上的儿童画
--伦巴赫等画家的以家庭为主题的绘画
--提香、毕加索、米罗、克利等的人物画
--广告中的人物、儿童
--广告中的男人和女人
他们认为美术课通过学生的个人生活、生存、经历和愿望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认知表达。根据"从印象到表达"的原则,对应表现和刻划的基础就是有意识地去感觉自己的身体并有目的地对感官感受进行了解。
饮食
1/2年级 3/4年级
食品静物的摆设、素描、绘画,在纸盘上画一顿餐饮;拼贴蔬菜、水果面孔;在一块桌布上拼贴摆设《营养的早餐》
蔬菜戏剧在一个纸盘子上摆上你最喜爱的菜,用盐面团做小点心并在上面绘画 用调料和蔬菜颜色绘画制作散发气味的面用颜色不同的柠檬画一个酒巴在巧克力盒子里放上自制的石膏小点心用纸板做一个巨大的汉堡包
饮食用具与实物桌布印花、餐巾印花及折叠;用漂亮的书法书写座席牌并装饰陶制杯子和盘子
给庞然大物做个垫子从旧货市场买来餐具再用特殊的颜色上彩 用纸板做玩具餐具用火柴棍摆小宴席把旧的花园工具(子、耙等)转变为餐具
饮食文化集体画画或拼贴《童话乐园》;皮影戏《喝汤小丑》
连环剪纸《手脚不闲的孩子》制作菜谱并展示编辑一本无名菜谱(贴、剪、画) 编辑墙报《其他国家饮食习俗》收集建造"饮食文化博物馆"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贝督因的饭菜(贝督因人是游牧和半游牧的阿拉伯人)
与艺术和文化的关系:
--不同授的静物画
--凡高《吃土豆的人》
--菜谱
--餐具目录
--食品广告摄影
--博物馆中历史上的厨房及木偶房子
(以上包含了食品、餐具、饮食文化等内容)
衣着/化装/首饰
1/2年级 3/4年级
服装在T恤衫上自画图样或印花或蜡染;自编、自织皮带,在牛皮上画图样
用纸板做玩偶:蓬头彼得或威利用边余材料贴个小丑 通过绣、画、染或重新裁剪来让旧服装变新样钩包、织包、缝包,然后绣包、画包
首饰用塑料之类的东西做钮扣;编手链,贴额带,绣额带或绘额带
用自然材料制首饰;用纸带制珍珠;编彩绳;在旧的长靴上画上图样 自制团体标志(徽章);用银铁丝做项链和耳环;利用玩具零件或塑料人制首饰;把一个带数码的板制成手表;绘软木塞制成的挂板
化装布置一个群魔宴(女妖、女鬼、魔师、吸血鬼等);制一个魔帽或护身符
准备一次搬家(经过学校、农村或街道)穿上一次爸爸、妈妈或兄弟姐妹的服装 用纸、纸板、铁丝或布料制作精彩头饰;用纸条或线团制假发
时装设计时装展览、时装照片;把玩具变得更加时髦或老气或滑稽
把一个餐勺变成模特或玩具用皱纹纸贴或缝衣服在旧的玩具衣服上绘图案或蜡染 用纸或塑料废物设计垃圾时装给盒子戏剧制作时装模特给一个时装公司制作模型
与艺术和文化的关系:
--人物塑造,了解艺术史上所有阶段的优秀儿童画
--时装杂志、时装和首饰广告、商店的订货目录
--过去的时装画页、时装明信片
--圣餐饼上的人物
--旧的照片
--旧的(具有民族色彩、地方色彩以及职业性或某一授特有的)服装
他们认为衣着中的审美行为和审美关系首先是对自己身体的体验,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个人判断决定能力,这也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而且如果个人对自己身体的独到体验、个人的自我感受得到培养,衣着就会成为个人个性的表现。
首饰与衣着相反几乎没有实用的功能,而首先就是一种明确的审美要求。而且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可进行或滑稽或奇妙的"首饰创造"。
自然和环境
动物:制作动物玩具和长毛绒动物;/改变童话、图书中的动物形象;/想象原始动物和寓言动物。
植物:感官感受植物材料;/用植物色绘画;/仔细观察单个植物,留意它们的结构和成长,并写生;/从植物造型成长中获取灵感并写生;/用植物题材进行创造性的设计;/植物的四季变化。
自然现象:雨;虹;风;雪;雷;夜;影;水;火;火山;太阳;月亮;星星。
建筑环境: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城市;特殊的建筑;标志物和纪念碑;中世纪的城堡(骑士城堡/时装城/冒险乐园);梦中的房子;未来的城市;城市计划,城市设计。
4.跨专业教学的提示
美术--德语:书法设计,课文插图,连环画和漫画,装订书,表演性的游戏、木偶和皮影戏
美术--常识:对自然的审美体验,实物写生,制造模型,收集标本和写解说文
美术--数学:制造图案,认识对称、几何形体
美术--音乐:唱歌游戏,音乐绘画,绘画乐谱,自制乐器,舞蹈
美术--运动:动感线条,舞蹈,塑造动态
美术--宗教:绘画欣赏,故事插图,了解宗教符号,用艺术表达宗教经验和观念
5.课本中的"扩展目录"
页码 题目 课业形式 课业范围 艺术家
2/3 想象中的花园 在校园广场上自由作画 色彩/绘画 卢梭
4/5 在自由市场上 用各种调料画画 色彩/绘画 OLGA COSTA
12/13 巫婆 巫婆的表现形象 版画、印刷
14/15 线条讲述些什么…… 线条的区分,印刷技术 版画、印刷
18/19 写一次完全不同的字体 用文字和文章构图 版画、印刷
20/21 龙是什么样子呢? 神话故事 版画、印刷
6.课例《冷暖色》
题目:温暖的公主和冰冷的王子
彩色绘画,拼贴。1年级,3小时。体验、了解并运用色彩的意义和表达力,将彩色单个造型归类或进行群体组合,通过色彩的深浅把把单个造型从周围环境中突出或隐藏的知识。
学习目的:学习暖色和冷色;对塑造的人物再做画面处理;两种色彩的对比处理。
课堂用具:每人二张大开纸,色彩盒,水杯,6号和14号画笔,铅笔,黑色底纸,剪刀等。
课堂进行:
这是一个想象的故事。冰冷的王子总是被冷颜色包围着,他渴望着暖颜色,直到有一天他碰了温暖的公主……(学生对这个题材都很感兴趣)第一个小时他们画公主,第二个小时他们画王子,每次孩子们面前只有确定的色彩,即冷色或暖色,这样在选择色彩时他们就不会出错,他们总是用一种颜色画头开始,然后一点一点加大,然后画成了一个形象,脸和衣服都很美丽,最后他们把二个形象剪下来,贴在黑色底板纸上。
评判标准:人物的造型;人物的刻划细微程度
4#
发表于 2013-1-16 11:22:32 | 只看该作者
好,琢磨琢磨怎么运用到教学中。
5#
发表于 2013-1-17 09:27: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受益匪浅啊!
6#
发表于 2013-1-18 13:58:07 | 只看该作者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讲的很深刻 少儿美术binfenniao.com
7#
发表于 2013-7-10 18:23:15 | 只看该作者
学无止境,受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