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3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趣的组合——贝雕》教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4 19:4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趣的组合——贝雕》教案 宁波北仑芦渎中学 郑水芬

  教学理念   本课例的主题是:开发、利用、组合、生活。   国家新课程改革现已全面铺开。通过近一年半的实验,我真正体会和认识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紧迫。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美术教材是为适应我国广大地区的普遍要求而编制的,在运用中,个别内容与本地的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不具地方性。因此,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课例是对本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尝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 自然资源、 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我校地处浙东南沿海小镇——柴桥,大自然赐予我们随手可取,千姿百态的自然材料,为不易买到美术用品的农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独特的美术材料。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地区缺少美术材料的问题。本课例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自然材料是贝类。这里的海边的各种贝类,如蛤蜊、竹青、扇贝、贻贝、姚江贝、花螺等,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可重复使用、安全可靠,又有利于教师的集体指导等特点。而且,看似普通的贝类能挖掘出独特的美(如造型、色彩、肌理的美),通过艺术处理和加工,组合成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贝雕作品,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且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环境,真正体验、领悟本地蕴藏着丰富的、独特的、易开发的自然材料。   本课例的设计改变了以往以单纯讲授立体构成知识为主的方法,i巴立体构成知识融合在对自然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的探究过程中,从而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参与效果更加显著。同时,可用到美术学科中学到的造型设计、色彩搭配等知识。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得以运用。通过寻找、发现、收集、观察、想象、组合、创造等一系列的美术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交往能力、表现能力及由于内容、材料和结果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欲望,养成关注生活意识,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自然材料的开发、利用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本地自然材料(贝类)的美,以及利用价值。能综合的、跨学科得运用学过的知识。   2.情感目标:体验、领悟本地自然材料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动作技能目标:使学生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加工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自然材料——贝类的开发和利用。   难点: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材料(贝类)的特性。   准备材料   主要材料:贝类的壳,如:蛤蜊、毛蚶、竹青、扇贝、贻贝、姚江贝、花螺、海蚯蚓、海胆等贝类的壳。   辅助材料:鹅卵石、黄豆、野果子等。   黏合材料:玻璃棒。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我们每个同学都带来了一个工艺品,你们的工艺品买来要多少钱?   2.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15元8角”,“46元”……   3.老师也有一件工艺品,但老师的工艺品没花一分钱,你们猜猜这是怎么来的?   4.学生们议论纷纷:“别人送的呗!”,“要么是捡来的?!”……   5.同学们都没猜对,出示盒子,打开,学生们恍然大悟。笑了。(原来是用自己做的,用贝类组合而成的。)请同学们欣赏,谈谈欣赏的感受。   二、揭题   今天,我们进行对本地自然材料——贝类开发和利用探索,学习《有趣的组合——贝雕》。   研讨:为什么要开发和利用自然材料——贝类?   1.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利用本地的自然材料?为什么要利用本地的自然材料一一贝类?以及利用价值?   2.学生讨论和交流。   3.请一个学生概括发言。(我们本地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各种自然材料的各具特色的美,如海边的随处可见的各种贝类,色彩斑斓,再经过海水的;中刷和岁月的洗礼,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纹理、千姿百态的造型,我们何不加以开发和利用,加工成生活、学习用品或艺术品,来丰富并美化我们的生活。)   三、探索,怎样利用自然材料——贝类?(艺术加工探索)   1、充分利用贝类的造型、色彩、肌理、材质,进行顺势造型。   (1)出示香螺,观察其造型、色彩、肌理、材质的特点。   (2)由香螺的特性展开想象,使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生:我想到了我奶奶的头发。因为它的造型呈螺旋状,后四圈由大到小,好像我奶奶的发髻。再看它的纹理,一条条纤细的线条由前到后,似乎是奶奶那一根根稀疏的银发。   (3)教师总结:充分利用现有材料的造型、色彩、肌理、材质的特点,进行顺势造型,做到物尽其用。   2. 利用材料的特性,并结合学过的立体构成知识,进行巧妙组合。   出示作品,运用学过的构成知识,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设计元素?作品如何利用材料的特性进行组合的?   生:作品中能找到设计元素:点、线、面、体;此作品是点、线、面、体的组合。蛇的身子和蝎子的尾是螺旋状的线,利用了海蚯蚓的螺旋状造型更能表达蛇和蝎子的斗争时的动态,利用修剪过的贻贝做蛇的舌头……   3.欣赏作品,再次分析作品是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材料的特性? (突破本课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挖掘本地自然材料的美的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体验利用自然材料——贝类进行创作带来的成功和乐趣。   1、摆材料——联想——组合。   小组合作,动手把自己的收集到的材料摆一摆,想到了什么?你们想怎样进行组合?为什么?   其中一组同学发言:我组边摆边联想,最后组合成了一只鹅,一开始受香螺的启示,因为它的纹理使我们想到了鹅头。在组合时,充分运用了点、线、面、体设计元素。   右上图是学生收集到的贝类,右下图学生利用贝类组合而成的作品《鹅之韵》:   2.学生作业:两个同学合作设计   一件贝雕作品(玩具、生活用品、生活小摆件等)。要求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材料的特性。

  五、总结   展示作品,交流想法。相互评价,挖掘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方法。

  附:部分学生作品和创作理念。

  《希望》:我们发现了毛蚶背上的纹路与鸟的翅膀非常相似,背部呈圆形的贝壳就是一个安全温暖的窝。黄豆就成了鸟的孩子。自从蛋产下以后,鸟妈妈就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还未出世的小鸟上,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蛋在窝中被幸福包围着,但它可否明白它的母亲、父亲为它付出了多少?小鸟出生后,如果明白了父母的期望,一定会像它的父母一样展翅高飞,为湛蓝的天空增添一个勇敢的卫士。小鸟就要破壳而出了,鸟妈妈张开翅膀期盼着,望着它这个“宝贝蛋”,小鸟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树形笔架》:我们组收集到的自然材料主要是珊瑚树,它们质地坚硬,有的分叉,像树枝,而且其表面的肌理千孔万洞,犹如被虫蛀了的苍劲有力的老树皮。我们组设计了《树形笔架》,一方面,它具有欣赏价值,表现了古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它具有笔架的功能,满足了学习的要求。

  《独钓寒江雪》:我们小组塑造了柳宗元的诗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创作过程中,经过观察,我们发现了两块十分相似的贝壳,便将其组合,组合后形成一个伸出两手的老人,再找一只扇贝壳做老翁的斗笠,其放射状的纹路就是斗笠的肌理,老翁的身边放几块石头,贝壳做岩石,身边还放上一个鱼篓。

  六、课外延伸   1.贝类除了用来做贝雕作品外,还能怎样开发和利用?   2.本地除了贝类,还有哪些可开发的自然材料?   教学效果   在新的美术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更要着重研究与实践如何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这一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各地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挖掘环境中的各类资源,以弥补教材之不足,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身心。本课例开发的是具有本地特色的自然材料——贝类,在沿海沙滩比较容易收集到,因此本课适用于沿海地区。   本课在我校初中三个年级进行了尝试教学,适合初中各年级。由于本课的美术用材和内容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参与面广。尤其是男生(他们的参与质量要比过去做生活用品设计高得多)。课堂上,学生通过研讨、探究、实践后,把本来单纯的自然材料——贝类,变成了造型新颖、内涵丰富的工艺美术作品(玩具、生活用品、生活小摆件等),用来点缀生活和满足需要。一方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与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了。另一方面,使学生对自然材料的利用意识及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另外,学生在调查、收集贝类材料过程中要用到地理、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实现了学科整合。更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课程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例的教学过程设计注重引导启发,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和感悟到自然材料的独特的美,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考虑为什么要利用这种自然材料以及怎样更好地运用这种自然材料。这种学习达到了“一石击水”的效果。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探究,获得开发美术资源的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