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4159|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_李 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29 12:59: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无论辅导老师的方法有多么“高明”,只要把孩子作品的“原创性”给辅导掉了,使画没有了“孩子气”,这个老师就是一个失败的老师。这说明他已经没有资格再教孩子了。

我上课从不教画法,孩子们大都是在画着玩时,不知不觉地上了我的“贼船”的。当孩子们画好一幅很漂亮的画时,他自己并不知道用的是那“一路”招数。

艺术这东西就这样,你越是急于想找它,它越是不想见你。当你不急了,神情放松了乱涂乱抹时,它又悄悄地自己找上门来,孩子的画更是如此。

没有画法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没有技巧的技巧是最好的技巧,不留痕迹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只有笨老师,没有笨学生。人人都有艺术细胞,就看老师有没有开启的本事。

教给孩子一招是错误的,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的。对孩子来说,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

孩子画的像不是错误,但如果老师要求孩子要画像就是错误了。

我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好鼓动孩子乱画。因为孩子在乱画时最能反映出他的个性。从中可看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掌握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孩子是一个做事严谨有条理的人还是一个办事热情、快刀快斧,画十分种就完事的人。当你了解了这些后,就好“对症下药”了。

学龄前孩子的画,画得越是很像,涂色越是均匀,越是说明老师的教法出了问题,已经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

孩子们最优秀的作品大都是“乱七八糟”的,一般家长把这类作品称为“乱”,但专家们却把这样的画称为生动、有创见、有灵气。

辅导老师的工作并不是把好多看似很乱的绘画方法统一起来。相反,而是怎么保护好、发展好孩子的“乱画”,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乱”做到极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情绪得到了施放。帮助孩子完成一个痛快的绘画过程。

儿童在画画时乱涂对孩子来说不是坏事,这正说明孩子是无拘无束的。我以为,在孩子初试绘画时,在教学上应“先放开,后治理”在“乱中求治”,而不是一开始就给规矩。

不要让孩子画简笔画。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习惯动脑筋了。简笔画抑制了孩子的想像,有碍孩子创造思维的发展。

孩子们把画画得“乱七八糟”和纯粹意义上的乱涂乱抹是两回事。前者是孩子情感的自然喷发和倾泻,后者是单纯的游戏和玩耍。

孩子的画,画得像的不一定好,好得不一定像,能反映孩子生活感受或体验的就是好作品。

孩子们画画是从不怀疑自己技巧的,他们没有不能画、不敢画的东西。再复杂的人物景象,只要经过了他们的头脑,就会变的简练起来;再简单的事物只要经过他们的手画出来,就会变的丰富起来。这就是儿童画。

儿童画画哪里有什么技巧,它是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教给孩子们绘画技巧会把孩子吓跑的。

儿童画画时往往是漫不经心、手舞足蹈、喋喋自语。一般家长把这种现象称为不认真、不仔细,实际上这正是孩子画画时的最佳状态。

孩子们画画只凭满腔热情,不凭画法画理,方法步骤对孩子用途不大。这种无规则、无技巧只想着玩的画,就是儿童画。

用传统方法教孩子的结果是立竿见影,画得很像,但这是老师灌输给孩子的,是被动接受。新的教法是孩子按老师的启发构思画面,教师在辅导时顺着孩子的思维去发展孩子的想象,是主动学习。立竿见影容易,发展想象难。被动接受容易,主动学习难。这需要家长有个辨别能力和在认识、观念上的提高。

在家辅导时启发孩子是对的,安排孩子画什么?怎么画是不对的。比如画一簇花,家长只能告诉孩子这些花的颜色、造型和叶子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须自己去看。不能告诉孩子这个花瓣是椭圆形,那片叶子是红色的,中间有黄色的叶筋,叶子边缘还带有许多锯齿齿。家长把看到的结果都告诉了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完全没有艺术细胞,天生就不喜欢画画的孩子并不多见。家长不能仅凭一两幅画没画好就说这个孩子没有艺术细胞,就说没进步,越画越倒退,放弃了对孩子的培养。艺术大门的开启不是几次就能打开的。这时,对孩子来说“坚持”两个字很重要。

家长督促孩子画画时,有可能孩子并不想画。孩子喜欢画画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愿意画,也有不像画的时候。画画仅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家长安排每天必须画一幅画,事实上是把画画当成一种任务压在了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会把画画当成一种负担,不喜欢画画了。

家长对儿童学画的想法有点像围城。看着自己的孩子画得很仔细,很认真,却很羡慕画画泼辣奔放的。大胆涂抹表现的孩子家长又羡慕画得很稳、很细的孩子。其实,艺术欣赏是讲究多样的。要紧的不是“取长补短”,而是设法怎么和别的小朋友画得不一样。

每个孩子由于个性的不同,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艺术知觉。任何“步调一致”和“统一行动”,都是违背孩子生理和心理的。

孩子们在画得像与不像的问题上与成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接感受,他们认为只有突出主要的,夸张重要的就是最像。如:孩子画踢毽子的腿会比不踢的腿要长,画吃蛋糕的嘴比平时的嘴张得要大。孩子追求的像并不是生活中镜子般的真实。所以,家长在看孩子的画时,不要拿画上的形象与真的比。

孩子在家画画,家长总是好“手把手”地教,习惯于按自己的想法安排孩子这里画上什么?那里画上什么?这样画的画确比孩子自己画的内容要丰富一些,画画要完整一些,但这都是孩子按家长的意思做的,这里面已没多少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主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9 13:09:15编辑过]
2#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2:59:48 | 只看该作者

当孩子画画时老是无休止的重复原来画上的几样东西时,孩子显得仍然很兴奋,画得很起劲,可家长却着急了,为什么孩子老是画那几样东西呢?画面上经常出现的形象大都是孩子已经掌握认知的东西。当家长要求或他们自己想画时,总是想把自己熟悉并完全掌握的“拿手好活”画出来,以显示成功。如果这时家长不能理解孩子的“展示”,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绘画题材的丰富多样不是学几次就能解决的,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家长总希望孩子画啥像啥,涂色别越出线外。其实,孩子画的不像,控制不住涂色是年龄的事,并不是老师教的。因为,孩子年龄小,画画时眼、脑、手的配合还不够协调,达不到“随心所欲”,小手的肌肉还不够发达,不听脑子的使唤。画不直,画不像,涂不好色是正常的。

幼儿画画有时画一个人头超过身子几倍,身子和胳膊只画一根线就算完事。在孩子眼里人就是这个样子,他自己并没认为有什么不妥或不完整。这些类似符号的小圈圈、小条条、杠杠就是孩子对人了解的一切。儿童画画取决于他对社会认知的多少,一个七岁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能把人画得很完整。孩子的生理、心理在绘画中起着重要作用。

儿童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社会,去创造艺术。但家长往往不知情,总想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替孩子抄心。大到喜欢什么专业,穿什么衣服。小到梳什么头型、买什么铅笔盒。总觉的孩子不会办或办不好。其实,每个孩子对自己所用的东西都有自己的选择和看法,只是没有决定权。是家长剥夺了他们的选择权和锻炼的机会。

有家长说,孩子没入美术班时在家还画画,入班后在家却不怎么画了。如果家长不把孩子学画当成一种学业和技术来对待,就容易理解了。孩子画画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是另一种玩耍。在班上他已经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宣泄在纸上了,画画的欲望已得到满足,心里获得了平衡,孩子在家画画的兴趣自然的就会有所减弱。孩子画画凭的是兴趣和热情,画得好坏并不与作画时间成正比。

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老是夸别人画得好,孩子听后为让你高兴,会去学他。当孩子学会别人的同时,也失掉了自己的个性。而有个性的作品才是美的。

如果家长看孩子画画时,能忍住不说话,对孩子的干扰会小一些,如果忍不住非要“指导、指导”还不如不在旁边好。即便是家长站在旁边不说话也已经干扰了孩子的思维了。

儿童画画有很大的随意性,是想到哪画到哪。往往是画了前面的,不知道后面怎么画,事先是不会“胸有成竹”的。等想好了或默记下来的画已经不是儿童画了。

孩子的画不是画得细就是认真,即便是看上去似乎很“乱”的画,也并不能说明孩子没认真画。艺术这东西并不是认真了就一定能画好,有时也正因为太认真,思想负担太重,结果反而画不好,孩子画画时感情的真切投入才是真正的认真。

辅导老师在给孩子讲课时,可以讲一些比例的知识,但不能要求孩子画准比例。讲是对的,要求是不对的。孩子画画凭的是直观感受,还不懂的用理性知识去指导绘画,如果老师对孩子要求太“严”,孩子就会因画不准比例失去自信不喜欢画画了。

孩子的画跟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画得很像的年龄却画得很像,这说明老师的教法有很大问题;到了能画像的年龄却又画不像时,这说明老师的教法也出了问题。前者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带来的“后遗症”,后者是“放羊式”的教学方法留下的“症结”。

幼儿画画的特点是:听他们说画的什么内容都有,看他们的画什么内容都没有。

我反对孩子在上美术课时像某些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在老师“一、二、三坐好了,闭上自己的小嘴巴”的口令下,个个两手背在身后,笔端笔正地坐着,课堂上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得到,好像这才是正规教育和文明地表现。其实,五六岁的孩子正是嘻嘻哈哈调皮的时候,该调皮的年龄却不调皮了,是老师“出色”的工作压抑了孩子地调皮。

有的家长不喜欢某种颜色就不让孩子用这种颜色,甚至把这种颜色藏起来。其实,每个人因年龄、性别、性格、文化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事物会有不同的艺术知觉。家长应鼓励孩子做事有自己的主张,遇事有自己的选择,不应该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孩子身上。

心过于细了,画得画必板;胆过于大了,画得画必乱。

孩子的画画得干净没有错,但如果家长要求孩子一定要画得干净就是错误了。孩子画画儿如太重视画面干净,就会束手束脚不敢大胆涂抹了。其实,画的审美价值并不取决于画的表面。画得干净的也有孬作品,“乱”涂的也有优秀之作,好的作品应该是作者对事物认识角度、深度地体现及绘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儿童画画的年龄越小胆越大,年龄越大胆越小。

孩子画画不是家长想让画时就立马能画出来,需要一个孕育的思维过程。即使孩子原先有些形象积累,画得多了,思维也会枯竭的。孩子需要一个不断认识事物的“充电”过程,家长要干的“活”就是积极引导帮助孩子不断地完成这样一个过程。

家长辅导孩子画画时,不要让孩子急于先动笔,应先对所画的内容、题材有大致上的了解,最好能领着孩子“转一圈”,在孩子对所画的东西有了明确印象时,再启发孩子把看到的、想到的、体验的感受落实在纸面上,这样画得画就不空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孩子来说同样适用。

孩子画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思维去完成了一个“激情施放”的作画过程。

孩子画写生并不像成人那样是真写生,想象与记忆仍是画中的“主角”。比如花有五个叶子,叶的生长方向、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孩子画上的叶子数量和大小十有八九像哈哈镜里面的东西走了样。所以,家长在看孩子画写生时不要与真的东西比。

家长看幼儿画画时,总想从画中看看像什么东西。其实,幼儿喜欢画是觉得画画好玩,他们不会在乎别人对他们得画作如何评价呢!使孩子感兴趣的是,画笔在他们小手里握着流淌出一串串彩色的笔道道,这些看上去不成形的符号圈圈就是幼儿对生活了解的全部。

3#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0:03 | 只看该作者

画过于“细”了不能叫严谨;过于“放”了不能叫生动。

孩子学画并不是学习高难知识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再好的方法只要违背孩子的心理、生理就不能说是好方法,这需要孩子有一个能接受理性知识的年龄作前提。如十岁前的儿童就不宜学规矩很多且很理性的书法和素描。儿童时期三、五年就会过去,是“过了这个村,没有了这个店”,提前学成人的东西是最不值得的。

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么画,新的教育方法是教孩子怎样自己画。前者是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教得最好是画成的东西与老师的一模一样,后者是老师在尊重孩子思维的基础上启迪与点拔,教得最好是画面各有千秋。

孩子画中的图案和色彩是他们地创造,他们在毛驴、大象、骆驼、螃蟹、老鼠等单灰色的动物上画出漂亮的花纹和图案,这没有什么不妥。如果生活中没有的东西不能画,那么,什么才叫创造呢?对孩子来说想象比真实更重要。

有时孩子画不好画,不一定是技巧的事,大多是审美上的原因造成的。比如孩子用浅色画轮廓用重色涂颜色,这样涂上的颜色就会“吃”掉轮廓线,形不突出了。再比如孩子在涂色时不懂得色彩有冷暖、明暗对比作用,一古脑地涂上相接近的颜色,这样问题差不多每堂课都能遇到,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辅导老师该干的活了。

如果家长不懂儿童画,请不要随意批评孩子的画,因为你对儿童还缺少了解,很难说你的批评是正确的。其结果只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干扰孩子的正常思维,因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还没有能力能清楚地辨别你的说法是否是对的。

孩子幼儿时往往说话不知轻重,说些“没边没沿”不礼貌的话、做些不文明的事。如果家长这时硬给以规矩,就会压抑孩子童趣地展现,使孩子变成了“很懂事”的小大人不可爱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干脆就别管,不管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

幼儿学画还不懂得什么是画法画理,他们的一切知识都是靠“实践"得来的,是在“具体干”中学到的。

儿童画只是儿童成长中的一个过程,它有艺术性,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真正的艺术作品是创意可设计,效果可预见,是有很高思想性的。它是理性思考的产物,是思想和技巧的完美结合。而儿童画有很大的随意性,画面效果是不可求的,画到最后是个什么样子,儿童自己也不知道。因而,从小就学成人的东西,想培养画家的做法是不对的。在学画的小朋友中可能有一部分人长大后要成为画家,但我们培养的目标却不是画家。

对于孩子的画,家长不能要求太高,一堂课一幅画想的、画的与别人不一样,有点独到之处就算不错,不能要求孩子处处都画得比别人好,这是不可能的。

孩子初试绘画,虽然很喜欢,但对画却很陌生,多少还有些胆怯,画面有可能不理想。如果家长这时对孩子的画给予充分地肯定,就会给孩子注入力量和信心。孩子用心去做了,不一定能成功,但如果不让孩子去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

有家长说俺不懂儿童画,在家怎样辅导孩子呢?如果是学龄前的儿童就好办了,我可以给你开个“方”子,你只要在你孩子画画时准备好一大斗挺好、不错、棒极了的“高帽子”不断地戴在孩子头上,孩子在你的鼓励下,一定画得很高兴、很投入。孩子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完成的作品肯定差不了。专家们把幼儿的画成为无错误学科,所以他们怎么“折腾”都不过份。

别把儿童画画当个事,它跟小孩玩沙子没什么两样。画完了任你评说,玩完了扭头就走,这就是儿童做事的天性,他们没那么多规矩。

考级实际上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一种根本不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的“练兵”活动。考级把原本轻松自由的绘画,不科学地分成各个等级,并把学生引向了不断升级、过关上去,使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偏离了孩子学画是为了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办学宗旨。级别的提升是老师和家长共同制造的假“成功”。

幼儿园里选画是看画面是否干净、漂亮、画得像;专家选画是看画面是否有作者的真切感受和创造性,这就是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也是画得“乱七八糟”的画选上了,画的干净漂亮的却落选的原因所在。

孩子在画画时如果老是不满意,光想修改修改或换张纸画,说画错了,这说明孩子已到了转形期,对他们自己所画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开始喜欢画得很像并崇拜大人的画,不再愿意画儿童时期充满幻想、异想天开,不符合比例、不符和逻辑、人比楼房都高的画了。这时辅导老师应“白话、白话”规矩了。

家长不要把美术老师的辅导作用想得太大,其实,一个孩子画得怎样关键取决于他自己,老师只能起个航船的舵手作用,使孩子在进步中不偏离方向。

孩子在认识事物上会因个性、兴趣、年龄的不同也有所不同,不能看孩子在一个事上反映不如别人,就认定什么事都不如别人。孩子学画有快有慢,悟性有高有底,这是正常的现象与智力无关。

有家长说是否可以要求让慢性子的孩子画得快些,急性子的孩子画得慢些,平衡、平衡。其实根本没那个必要,急中也有精品,慢中更有巧匠,绘画只能影响性格,但不能改变性格。

欣赏儿童画有两个误区:一是用成人的眼光解释儿童画;二是把儿童画当成一种专业技术看待。

●一般家长普遍认为能称为技巧和专长的都要有基础作铺垫的,但儿童美术却不是这个样子,儿童画画跟儿童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比如画一个热水瓶,认知能力高且有绘画经验的孩子除了能画准基本的比例外,还能画一些热水瓶上的花纹图案等,使之造型更具体、更细致。认知能力弱实践少的孩子画得造型简单、粗略单调。这与绘画技巧关系不大。只要孩子见过知道就能画出来,无须告诉他热水瓶的画法、步骤和比例、位置等。我们要求孩子是能画出热水瓶,而不是能画像热水瓶,画得像与不像在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性上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儿童学画是不需要基础的。

●家长有时看孩子画的东西给自己想像的有很大出入时,就抱怨孩子怎么画什么不像什么呢?教孩子画画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呢?实际上儿童画是不能作统一标准和要求的。比如画鸟,每个小朋友画的鸟都有鸟头、鸟嘴、鸟脖子、鸟肚子、鸟尾巴、鸟翅膀等,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每个小朋友的鸟都画得很好,且造型又都不一样。你能说哪个小朋友的鸟画得对,哪个画得错吗?孩子眼里的像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是一种神似,并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反映。

●家长在向教师咨询新的教育理念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比较赞同,也都清楚旧的传统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但一具体到孩子的画时,家长又提出了一串串没咨询前提的问题。如:“太阳怎么涂成了蓝色?”“大象身上怎么画了那么多月季花”“这是画的什么?一点也不像”等等。由此可见,一种观念先入为主,在脑子里经过长期沉淀后,就会形成思维模式的定式,是很难影响或改变的。教师的工作除了教好孩子外,让家长了解认识新的教育方法和掌握一些正确的指导方法也同样重要。

●大多家长虽然不太懂美术专业,但看孩子的画时却好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像比例对不对啊!画得像不像啊等!其实,孩子画画是觉得画画很好玩,并没把画画当作一种专业去看待。这时孩子的画是玩、画不分,没有什么区别。听孩子说自己的画,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家长看到的只是绿一团、红一团的彩色圈圈,并没有具体的形像。这时的孩子对事物刚有蒙胧的认识,还不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整体性。所以,家长不能要求孩子要画像什么。

●儿童画辅导有三个误区:一是在辅导过程中过于强调作画的技巧,而忽视孩子的创造性。找张范画让学生比着画的做法对学生损害更大。二是教师错误地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画”的道理,在上课时随便画,不管不问不辅导,完全放任自流。这种“大撒把”式的“教学”完全失去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教育没有了实际内容。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的进步都是教育的结果。三是教师过于追求儿童画的高品味、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超出了儿童所能认知事物和想象的极限。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好出现专家对孩子的画倍加赞扬,惊呼孩子是大师,孩子听后却很盲然,不知自己“大师”在什么地方的结果。这样所谓的高技巧是不能提升孩子艺术精神的。

●家长有时对美术教师的作用估计太高,认为学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其实,在美术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单是教师,家长与家庭环境和孩子的素质也是学好画画的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东西是不可教授的,像灵气、悟性、神韵、感觉、联想、意会等。实践表明:孩子只有在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美术教师的辅导以及孩子优异的素质三方面条件、环境都具备时,儿童艺术潜能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孩子的心理、生理、智力、品德才能稳定健康地全面得到发展。

●有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知识欠缺,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的特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名利思想太重。对孩子又缺少了解,孩子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孩子的能力怎样,发展限度和心理承受力等全然不知,就知道孩子得了奖,家长脸上就有光彩。家长对孩子有个要求,有个期盼是对的,但要有个度的把握。太高孩子做不到反而失去信心,太低又会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失掉了动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最终会使家长们失望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画画的认识和处世原则、态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对孩子“帮助”太多,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指令”办事的环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随着家长不断加深的“关爱”,更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的。使孩子不能独立的生活,变得过分依赖父母,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这种感觉正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后有了成就感的雏形。家长要做的事就是设法保护好发展好这个“雏形”,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有的家长看孩子画画好用某几种色时,就担心起来,孩子怎么总是喜欢这几样色呢?是不是孩子在心理上有啥问题呢?其实孩子喜欢用什么颜色画画是他的个性和爱好决定的,这跟他的生活环境受什么教育和个人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并不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即使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画上的颜色种类多,也并不意味着色彩就丰富,画上的颜色少就单调。有的版画只有一两种颜色,仍给人一种色彩丰富的感觉。孩子在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材料和工具上家长不应管得太多。应鼓励孩子凡事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对喜欢画画的孩子,家长应多做一些“触景生情”的教育,帮助孩子尽快进入角色,使孩子的创作思路“渐入佳境”,激起孩子绘画欲望。如在家里画一盆好看的花,家长不是简单地说去画吧就算完了。一般五、六岁的孩子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去了解花的生长结构、造型特点、习性、作用等,等孩子明白后再动笔。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画出的画在理解和感受上与简单地画是不一样的。这种现场的生动的画前“情景教育”,由于家长的参与往往是孩子很有兴趣并乐意接受,效果也最好。

●有的家长很是担心孩子画已画过的题材,认为画过的题材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其实,画的题材只是某种环境下的情景限定,并不是重复的画某一件具体的东西。画以前画过的“情景内容”并不意味着有完全相同的造型因素。如画逛超市,每个孩子都会对超市有着自己的理解。孩子因其观察角度和对物的感受不同、兴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画面组合与选择。就是画完全相同的题材,这学期与上学期画的超市由于观察认识能力上的提高,画面也会更加完整丰富的。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的树都往一边倒。如池塘两旁的树往两边倒,池塘下边的树头朝下,画的房子没有墙,里面的人看得一清二楚,以为孩子的脑子有啥问题。画上有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六、七岁以下的孩子作品上。由于孩子年龄小,还不懂得自然界有透视现象,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这时家长没必要非得从理性上去认识它,从科学的角度上纠正它。家长要干的活就是如何引导、启发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奇思妙想的思维过程。

●家长总想让孩子多画一些,再多画一些。以为,只有画得多了,才能“学出来”。于是就有了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家长硬是规定每天必须画一幅画,如果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就会受到类似取消买东西或到亲戚家做客的惩罚。家长自觉不自觉的把“管理”孩子变成了“管制”孩子。孩子在这种精神压力或负担的情况下是不会画好的。即使从艺术的角度讲,学生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法在比较随意、宽松的环境下创造某种东西时,艺术才能悄然而来,按“规定”办事,不光不能产生艺术,更起不到愉悦孩子心灵的作用。

●如果家长真想帮助你孩子画画的话,请你不要管孩子的具体画法和形式。你的一切努力都应建立在如何扩展孩子的视野和提高孩子画画的兴趣上。即使你一时还看不懂孩子的画,也没有必要非得跟孩子“交真”一定要弄清画的什么东西。孩子认为的一切绘画形式家长都应支持孩子去尝试。如果孩子对你的“帮助”表示不满或者是反感时,这时你应该立即停止对孩子的“帮助”。哪怕是你认为当初的愿望是最美好的。

●请家长不要购买类似填空、填画的多功能简笔画和蒙纸学画之类的书。你想,照着别人的画画下来,再按印着的轮廓线涂上颜色,这样的画怎样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呢!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又在什么地方得到体现呢!孩子如这样画久了,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美术就是比着画,画得像就是画得好,涂色均匀别超出线外就是最棒!这种书的误导作用,就是压抑了孩子的想像力、磨灭了创造性,牵着孩子的鼻子使孩子甘心情愿的顺着书中的路子走下去。偏离了孩子学画宗旨是提高孩子总体素质的轨道,是非常不可取的。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水粉画时,不是对孩子的画给予充分地肯定,而是一见面就指责孩子把颜色弄到脸上和衣服上。实际上孩子脸上身上弄上了颜色正说明孩子画画时是非常投入的。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去画,一方面又怪孩子弄脏了手脸和衣服。这两个事比较起来哪一个是更重要的呢?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同时解决好又画得大胆、又弄不脏衣服这个问题的。如果孩子畏惧家长不能弄脏衣服的嘱咐,那么孩子画画时就会非常谨慎,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画出的画,“激情施放”当然与孩子无缘了。

●家长看到孩子没入美术班时还画啥像啥,进了美术班却画不像了,怎么越画越倒退了呢?原来孩子画画一般都比照着书涂画,现在画的是想像画,教师的教法不一样。孩子入班后就会打乱原来的画法,新的方法又没掌握,这时就易出现思想混乱、观念不清,画出的作品往往失败多于成功,甚至不知应该怎样画,这是正常现象。家长要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老师的过程。对于孩子这时的画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和下结论,再等一等,再看一看,如果一段时间孩子的画仍没改变,请与教师交流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有的家长怕孩子看不懂《少儿美术》杂志就不给孩子订,其实每个孩子都能看得懂,只是在“怎样看”上与成人不一样。成人总想以文字解释绘画(不懂美术的家长),孩子们看画是不需要作任何注释或解说的。实际上画本身就是不用翻译的国际语言,更何况书中画的作者和他们是同一年龄段和生活在同一时代,所经历的事大致相同,画的内容也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一些事。孩子的年龄大多处在识字阶段,认识理解文字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比较理智的思考着去读画,但这并不影响孩子去欣赏、鉴赏作品。就像不懂英语的成人欣赏英语歌曲,虽然一句也没听懂唱的是什么意思,但歌曲的曲调或优美或抒情或苦涩或悲壮的旋律都会深深地打动了你,这能说明你没听懂音乐吗?艺术的东西,只可意会的多,能言传的少,意会就是看懂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0:16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观察,是美术课重要内容之一。观察不是看而是思考,只有认真思考的东西才能称得上观察。

●教儿童画彩画与教成人有明显的区别。成人注重理性,儿童更重感觉;成人讲究体积、光影、立体感,儿童注重随意地快乐涂鸦,玩得高兴就行。所以,在彩画的画法上,儿童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如果用教成人的所谓“正规教育”一套方法来教孩子,那就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学画的方法是可学的,而学画需要的灵性、悟性是不可学的。理性知识是可教的,感性知识是不可教的。理性知识永远干不了感性知识的活。

●学画的孩子大多在智商上差别是很小的。高品位的儿童画与低俗的儿童画的产生,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眼光。从这个意义上说,好的辅导老师还是很重要的。

●只会忙于教学事务,不懂或不注意学习“充电”的教师,永远成不了优秀教师;只会被动学习,不懂的主动学习的学生,永远成不了好学生。美术上的教与学也是如此。

●只有不敢画的孩子,没有不会画的孩子。

●一个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七个条件。一是懂专业、有眼力,自己的画画得不错。二是懂教育,会教学。三是懂孩子发展心理学。四是懂生理学。五是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理论水平。六是有实践的基地,亲自带班教课。七是做事用心、用功,责任心强,长年坚持不懈。家长们看一下教你孩子的教师是这样的吗?

●我不是崇洋媚外者,但确实有好多文学、艺术作品,外国的就是比中国的好。如:外国的儿童画重个性、重创造,中国的儿童画重方法,重技巧;外国的动画片给孩子快乐(如猫和老鼠),中国的动画片老是想让孩子受教育;外国的科幻片有想象力,离奇怪诞,看着好玩,中国的科幻片太理性、不热闹;外国的作品说话单刀直入,明明白白,中国的作品说话拐弯抹角,含蓄的费好大劲也弄不清楚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如电视广告);外国的作品敢说,思想开阔,放得开,中国的作品太小心,思想保守,太局限;外国的文学影视作品,构思奇特、不可预后,中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看了前面的就知道了后面的,作品死板、雷同还形式化。有一个外国的朋友说,中国的知识分子,你问他什么他知道什么,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

●有家长问我都是怎么教?其实我的教法很简单:我的教法就是没教法。

●学画的天份是重要的,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与努力。

●有的孩子上美术课“三天打鱼、两天凉网”,经常随意不来,这样,老师就很难教了,效果也不好。事实上,什么知识都有连续性,画画也需激情,更需要情感的孕育和投入。越画才能越喜欢画,越画才能画好画。只有常画的人才能找到激情,只有懂得激情的人,才有这份心境进入角色找到感觉。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有人说画家、音乐家、作家气质都高。有人说文艺理论家气质高。有人说书读多了气质便高。也有人说气质是天生的,不识字的也有高气质的。我以为气质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下的“混合物”。培养孩子也应是这个道理。

●孩子画画的特点是:越不会画的,画得又多又快;越会画的,画得又少又慢。

●在色彩感觉上,老师和家长都不应该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强加在孩子身上,代替孩子的感受。如画一盆花,家长有可能很清楚地看到花的叶子是深绿色的,可孩子怎么把叶子画成蓝紫色了?其实,色彩受个人偏好及光源与环境影响所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感觉。艺术只讲画面的和谐与情绪的表达,不求画得是否与真的一样。一个班的孩子把同一物体画成好多模样是正常的事。

●幼儿画画的突出特征是:胆大得出奇,从不怀疑自己的技巧,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谁都不如他自己画得好。这样只有成功的喜悦没有失败痛苦的心理,不正适合幼儿健康的成长吗?

●孩子画画与技巧关系不大,之间的差别在于画面内容的安排上。同样的情况下,主次分明、画面丰富、内容多、满、形像感强、表达清晰的画优于画面空泛、主次不清、形体呆滞、整体感差的画。这是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也是检验教师实际指导水平的地方。

●学画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好像大家都认可这个说法。但什么是智力,至今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们对此都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智力就是个人综合性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思维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儿童发展心理学·2003年版)。

●孩子画的画,能称得上真正的儿童画,在我们这个有着很深传统文化背景靠“逻辑思维”“记忆”时代打“胜仗”的国家里,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假儿童画一直在我们国家唱着主角。那些受旧审美观念影响较深的,成人帮着想的,帮着画的,按成人意识做的都属于假的儿童画。

●好多小朋友只想画画,不想学画。究其原因就是学画不自由,规矩太多,框框太多,“学问”“技巧”太复杂、太难。孩子们觉得不好玩、没意思。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多尊重孩子的一些想法,把这些“学问”变成孩子喜欢的方法,让他们大胆地随意地“折腾”一下,“疯狂”一下,那又何妨。既然加拿大人能创造“疯狂科学”,李阳能创造“疯狂英语”,这些理性的东西都可以疯狂起来,那么,我们的艺术,更何况是儿童的艺术,为什么不能“疯狂”一下呢?说不定孩子们还能创造出一种叫作“疯狂画法”的艺术呢?

●其实,教孩子能画得像很容易,有一套死板且很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安排孩子你就这样画,别问为什么,就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学也就显得容易和简单多了,教师也就省事多了。但这个方法剥夺了孩子思考、探索、实践的权力。这样的教育肯定不是好的教育。

5#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0:46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因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和个性爱好的差别,在认识理解一件事物时,会出现一些偏差,不是讲几次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几个“回合”的反复学习过程才能解决。如果教师讲几句,孩子就能做到,这反而不正常,至少教师有“灌输”知识的嫌疑。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讲的知识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越深越好,其实不然。当孩子的生理、心理还没发育到一定程度,认识能力还达不到时,多讲不如少讲,早讲不如晚讲,深讲不如浅讲。孩子的身体发育及认知程度,决定了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这不是教师能解决的问题。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任务和要求,过早过晚都不好。高水平的指点在于教师能用诙谐、有趣的语言,敏锐的审美眼光,根据孩子的情况,审时度势、因材施教。指点不在于多,而在于准。

●家长看画往往看作品是否干净、漂亮、画得很像,教师看画往往看作品是否有孩子的个性风貌,在认识和看法角度上有很大差别。但孩子画画的事实是:画面干净的不如脏的;像的不如不像的;看着顺眼的不如涂得“乱七八糟”的;有法的不如无法的;讲理的不如不讲理的;精心描绘的不如乱涂的;正确的不如错误的(指合理性);画面上啥都说清楚的不如画面上啥都说不清楚的;色彩鲜艳的不如色彩灰不溜丢的;有技巧的不如没技巧的;画得熟练的不如画得生的;比例对的不如比例错的;画得香甜的不如画得苦涩的;画面清晰的不如画面朦胧的;想获奖的不如啥也不想的(太想赢的人往往不能赢);胸有成竹的不如漫不经心的;画一张成一张的不如画几张才成一张的;好“成功”的不如好“失败”的(成功指画画已有一套死板方法)等等、等等。用传统的老观念和老眼光去看孩子的画,错误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每个孩子由于个性、悟性和爱好不同,就会对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反映。这些都是不可教授的。所以,家长不要拿自己孩子的作品与别人比,只能自己与自己比(与自己比越比越喜、与别人比越比越气)。即便是一个孩子的作品也不是第二张就一定比第一张强。比,也只能在一个大的时间范围内。事实上,一个孩子的真正进步,也是经过失败-探索-成功这样一个反复认识、实践的过程。我们家长不但要能接受孩子的成功,也应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失败更需要家长肯定、支持、鼓励。但有的家长看画得好就喜,看画得不好就脸难看,还打孩子屁股,这是不对的。

●家长不要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要听孩子说画的是什么。在这里原本应是“视觉艺术”的东西,会因作者是幼儿变成“听觉艺术”了。听孩子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让大人看什么都不是。但孩子正是从这些什么都不是的圈圈、道道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

●幼儿对人的最初认识,就是对人头的认识,更确切一点就是对面孔的认识。人的脸面成了幼儿了解人的“窗口”。人的音容面貌、精神状态、情绪表情都是通过五官来展现的。因而,被幼儿看作是最重要的。对幼儿来说,重要的就是主要的。因为四肢不会“说话”,没有“表情”,所以,在幼儿心里没多大位置。这就是幼儿只会画蝌蚪人的原委。

●别小看了幼儿的能力。一个三岁多的孩子,没经过任何学习,就能准确流利地说出主、谓语齐全的话。如:我想喝水。这是谁教的呢?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许是儿童学画的最好的方法。

●“强化”“速成”“教你一招”“包教包会”这样的快速教育方法,大多不是好的教育。是违背孩子心理生理的。好的教育都需要有一个让学生不断思考、认识、理解、探索、消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成为对知识的真正把握和理解。培养孩子不能像央视台“梦想舞台”那样只需六天就可“迅速成长”,那不过是个游戏。

●虽然评价孩子的画的优劣尺度是看作品是否有“孩子气”和有感而发,但也不是凡是有“孩子气”的画都有审美价值。孩子的画重在创意,不在技巧。只有又有创意,又有“孩子气”,又符合审美要求和艺术规律的儿童画,才是上乘之作。

●不是说画得很细的画就是精品,画得好才是精品。孩子的画能称得上精品的大多是孩子在激情施放中。被他们涂的要形“没形”,要色“没色”被“老眼光”称为“一塌糊涂”的作品。

●有的家长在孩子学色彩画的当天,就问画画得好不好,我总是笑而不答。现在是认识了解颜料阶段,根本谈不上画好画坏。彩画的知识有造型的、比例的、有色调的、有明度的、有冷暖的、有大小的、有前后的、有虚实的、有疏密的、有统一的、有对比的,还有用笔、调色方面等等几十对矛盾。你要求孩子在当天或很短的时间内解决,这可能吗?一节课有一两点能做到就是优秀,余下的事以后再说。慢慢来,急不得。

●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学画。人学东西各认一门,喜欢了才能学得好。家长在给孩子报兴趣班时应问问孩子喜欢什么,不要安排孩子你就喜欢什么。

●儿童画画是玩,是游戏,是发泄,是平衡心理,是自我调节,是儿童比较高级的、复杂的、情感动机地展现。家长不要把儿童画画总是和专业技术扯到一块。儿童画不是专业是游戏的另一种方式。画画起的作用远远的超过了画的本身。

●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美术评论家笔下的?“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只能说明画得逼真,画得挺像,不能说明作品有多高的艺术性。用现在的审美观点看,这些“活灵活现”的东西大多不是好的作品。事实上,艺术作品只有远离生活真实,才能达到艺术真实。

●美术上有些东西能说清楚,有些东西说不清楚。能说清楚的是理性知识。像结构、比例、黑白、虚实、对立、统一、冷暖、灰鲜、疏密、和谐等。说不清楚的是感性知识。如灵气、悟性、神韵、想像、意会、联想、感觉、感受等。这些都是很难用文字或语言道明的。恰恰是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充当了绘画的主角。

●教学中遇到这么一件事。妈妈看到儿子喜欢画画,就找到了我。当妈妈带孩子到班上后,问孩子愿学吗?儿子说不愿学。妈妈说为什么?你不是挺喜欢画吗?儿子说,我只喜欢画,不喜欢学,学画太烦人。其实这个孩子说的话挺有道理的。现在有好多美术班,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兴趣,一味的教给孩子画的技巧,使孩子感觉画画没意思、不好玩、太难了,逐渐对画失去兴趣。实际上教师只有用孩子喜爱的方法去教孩子,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画画的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孩子画画,想法与表现是两回事。孩子有些很好的想法,但往往缺少恰当地表现,画面不能体现孩子想法的初衷。有时想像很丰富的孩子,由于想法太多或年龄小,经验上的不足等原因,孩子还不能整体地有序地安排画面,结果把画弄得一团糟,最终宣告失败。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孩子就不行,就没有想像力。儿童画是想出来的重要,画出来的不重要。画的过程重要,结果不重要。

●评价孩子画的惟一尺度是作品应有个性,有创意。画面干净、构图合理、颜色漂亮、画得很像的画,大多不是优秀之作。

●让孩子体验画画的快乐,享受画画的乐趣,远比要求孩子怎样画好重要的多。快乐能刺激孩子对画产生更大兴趣,快乐与兴趣的相互作用,为孩子提供了最佳的精神食粮。

●孩子在没有独创意识下,轻而易举地创作出自己的风格,这其中原因是什么呢?孩子画画是无功利、无意识的,他们只想把自己想画的东西画出来,是从不考虑艺术效果的。事情就是这样有趣,不考虑艺术效果的有了艺术效果,不讲究绘画技巧的有了独特风格,无艺术意识的拥有了艺术。这样的结果,连大师也做不到,这便是儿童画。

6#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0:58 | 只看该作者

●一般家长普遍认为能称为技巧和专长的都要有基础作铺垫的,但儿童美术却不是这个样子,儿童画画跟儿童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比如画一个热水瓶,认知能力高且有绘画经验的孩子除了能画准基本的比例外,还能画一些热水瓶上的花纹图案等,使之造型更具体、更细致。认知能力弱实践少的孩子画得造型简单、粗略单调。这与绘画技巧关系不大。只要孩子见过知道就能画出来,无须告诉他热水瓶的画法、步骤和比例、位置等。我们要求孩子是能画出热水瓶,而不是能画像热水瓶,画得像与不像在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创造性上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所以,儿童学画是不需要基础的。

●家长有时看孩子画的东西给自己想像的有很大出入时,就抱怨孩子怎么画什么不像什么呢?教孩子画画是否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呢?实际上儿童画是不能作统一标准和要求的。比如画鸟,每个小朋友画的鸟都有鸟头、鸟嘴、鸟脖子、鸟肚子、鸟尾巴、鸟翅膀等,这时你会惊奇的发现,每个小朋友的鸟都画得很好,且造型又都不一样。你能说哪个小朋友的鸟画得对,哪个画得错吗?孩子眼里的像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精神需求,是一种神似,并不是生活中的真实反映。

●家长在向教师咨询新的教育理念时,对新的教学方法都比较赞同,也都清楚旧的传统教育方法不利于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但一具体到孩子的画时,家长又提出了一串串没咨询前提的问题。如:“太阳怎么涂成了蓝色?”“大象身上怎么画了那么多月季花”“这是画的什么?一点也不像”等等。由此可见,一种观念先入为主,在脑子里经过长期沉淀后,就会形成思维模式的定式,是很难影响或改变的。教师的工作除了教好孩子外,让家长了解认识新的教育方法和掌握一些正确的指导方法也同样重要。

●大多家长虽然不太懂美术专业,但看孩子的画时却好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像比例对不对啊!画得像不像啊等!其实,孩子画画是觉得画画很好玩,并没把画画当作一种专业去看待。这时孩子的画是玩、画不分,没有什么区别。听孩子说自己的画,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可家长看到的只是绿一团、红一团的彩色圈圈,并没有具体的形像。这时的孩子对事物刚有蒙胧的认识,还不可能了解到事物的整体性。所以,家长不能要求孩子要画像什么。

●儿童画辅导有三个误区:一是在辅导过程中过于强调作画的技巧,而忽视孩子的创造性。找张范画让学生比着画的做法对学生损害更大。二是教师错误地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画”的道理,在上课时随便画,不管不问不辅导,完全放任自流。这种“大撒把”式的“教学”完全失去了教师的引导、点拨作用,使教育没有了实际内容。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的进步都是教育的结果。三是教师过于追求儿童画的高品味、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超出了儿童所能认知事物和想象的极限。这样的教育方法往往好出现专家对孩子的画倍加赞扬,惊呼孩子是大师,孩子听后却很盲然,不知自己“大师”在什么地方的结果。这样所谓的高技巧是不能提升孩子艺术精神的。

●家长有时对美术教师的作用估计太高,认为学得好不好,关键在教师。其实,在美术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单是教师,家长与家庭环境和孩子的素质也是学好画画的重要条件。更何况有些东西是不可教授的,像灵气、悟性、神韵、感觉、联想、意会等。实践表明:孩子只有在好的家庭教育和优秀美术教师的辅导以及孩子优异的素质三方面条件、环境都具备时,儿童艺术潜能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孩子的心理、生理、智力、品德才能稳定健康地全面得到发展。

●有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知识欠缺,不能正确的对待孩子的特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名利思想太重。对孩子又缺少了解,孩子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孩子的能力怎样,发展限度和心理承受力等全然不知,就知道孩子得了奖,家长脸上就有光彩。家长对孩子有个要求,有个期盼是对的,但要有个度的把握。太高孩子做不到反而失去信心,太低又会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失掉了动力,不切合实际的期望最终会使家长们失望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画画的认识和处世原则、态度、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在孩子学画过程中,对孩子“帮助”太多,孩子长期生活在凡事听家长“安排”按家长“指令”办事的环境中,孩子的想像力、创造力就会受到抑制。随着家长不断加深的“关爱”,更会逐渐减弱或消失的。使孩子不能独立的生活,变得过分依赖父母,从而失掉了孩子的自主性。要知道让孩子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学画对孩子来说是多么愉快,他们正是通过这个绘画过程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这种感觉正是一个人获得事业成功后有了成就感的雏形。家长要做的事就是设法保护好发展好这个“雏形”,使孩子在绘画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信。有位教育家说得好,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不帮助。

●有的家长看孩子画画好用某几种色时,就担心起来,孩子怎么总是喜欢这几样色呢?是不是孩子在心理上有啥问题呢?其实孩子喜欢用什么颜色画画是他的个性和爱好决定的,这跟他的生活环境受什么教育和个人的喜好有密切关系,并不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即使用审美的眼光去看,画上的颜色种类多,也并不意味着色彩就丰富,画上的颜色少就单调。有的版画只有一两种颜色,仍给人一种色彩丰富的感觉。孩子在画什么、怎么画、用什么材料和工具上家长不应管得太多。应鼓励孩子凡事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1:08 | 只看该作者

●对喜欢画画的孩子,家长应多做一些“触景生情”的教育,帮助孩子尽快进入角色,使孩子的创作思路“渐入佳境”,激起孩子绘画欲望。如在家里画一盆好看的花,家长不是简单地说去画吧就算完了。一般五、六岁的孩子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还比较弱。家长应正确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去了解花的生长结构、造型特点、习性、作用等,等孩子明白后再动笔。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画出的画在理解和感受上与简单地画是不一样的。这种现场的生动的画前“情景教育”,由于家长的参与往往是孩子很有兴趣并乐意接受,效果也最好。

●有的家长很是担心孩子画已画过的题材,认为画过的题材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提高。其实,画的题材只是某种环境下的情景限定,并不是重复的画某一件具体的东西。画以前画过的“情景内容”并不意味着有完全相同的造型因素。如画逛超市,每个孩子都会对超市有着自己的理解。孩子因其观察角度和对物的感受不同、兴趣不同也会有不同的画面组合与选择。就是画完全相同的题材,这学期与上学期画的超市由于观察认识能力上的提高,画面也会更加完整丰富的。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的树都往一边倒。如池塘两旁的树往两边倒,池塘下边的树头朝下,画的房子没有墙,里面的人看得一清二楚,以为孩子的脑子有啥问题。画上有这种现象只会出现在六、七岁以下的孩子作品上。由于孩子年龄小,还不懂得自然界有透视现象,长大了自然会明白的。这时家长没必要非得从理性上去认识它,从科学的角度上纠正它。家长要干的活就是如何引导、启发帮助孩子完成一个奇思妙想的思维过程。

●家长总想让孩子多画一些,再多画一些。以为,只有画得多了,才能“学出来”。于是就有了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家长硬是规定每天必须画一幅画,如果孩子不按家长的要求去做,就会受到类似取消买东西或到亲戚家做客的惩罚。家长自觉不自觉的把“管理”孩子变成了“管制”孩子。孩子在这种精神压力或负担的情况下是不会画好的。即使从艺术的角度讲,学生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想法在比较随意、宽松的环境下创造某种东西时,艺术才能悄然而来,按“规定”办事,不光不能产生艺术,更起不到愉悦孩子心灵的作用。

●如果家长真想帮助你孩子画画的话,请你不要管孩子的具体画法和形式。你的一切努力都应建立在如何扩展孩子的视野和提高孩子画画的兴趣上。即使你一时还看不懂孩子的画,也没有必要非得跟孩子“较真”一定要弄清画的什么东西。孩子认为的一切绘画形式家长都应支持孩子去尝试。如果孩子对你的“帮助”表示不满或者是反感时,这时你应该立即停止对孩子的“帮助”。哪怕是你认为当初的愿望是最美好的。

●请家长不要购买类似填空、填画的多功能简笔画和蒙纸学画之类的书。你想,照着别人的画画下来,再按印着的轮廓线涂上颜色,这样的画怎样能提高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呢!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又在什么地方得到体现呢!孩子如这样画久了,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学美术就是比着画,画得像就是画得好,涂色均匀别超出线外就是最棒!这种书的误导作用,就是压抑了孩子的想像力、磨灭了创造性,牵着孩子的鼻子使孩子甘心情愿的顺着书中的路子走下去。偏离了孩子学画宗旨是提高孩子总体素质的轨道,是非常不可取的。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画水粉画时,不是对孩子的画给予充分地肯定,而是一见面就指责孩子把颜色弄到脸上和衣服上。实际上孩子脸上身上弄上了颜色正说明孩子画画时是非常投入的。家长一方面想让孩子随心所欲地去画,一方面又怪孩子弄脏了手脸和衣服。这两个事比较起来哪一个是更重要的呢?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是不可能同时解决好又画得大胆、又弄不脏衣服这个问题的。如果孩子畏惧家长不能弄脏衣服的嘱咐,那么孩子画画时就会非常谨慎,在这种精神状态下画出的画,“激情施放”当然与孩子无缘了。

●家长看到孩子没入美术班时还画啥像啥,进了美术班却画不像了,怎么越画越倒退了呢?原来孩子画画一般都比照着书涂画,现在画的是想像画,教师的教法不一样。孩子入班后就会打乱原来的画法,新的方法又没掌握,这时就易出现思想混乱、观念不清,画出的作品往往失败多于成功,甚至不知应该怎样画,这是正常现象。家长要允许孩子有一个适应老师的过程。对于孩子这时的画家长不要急于批评和下结论,再等一等,再看一看,如果一段时间孩子的画仍没改变,请与教师交流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有的家长怕孩子看不懂《少儿美术》杂志就不给孩子订,其实每个孩子都能看得懂,只是在“怎样看”上与成人不一样。成人总想以文字解释绘画(不懂美术的家长),孩子们看画是不需要作任何注释或解说的。实际上画本身就是不用翻译的国际语言,更何况书中画的作者和他们是同一年龄段和生活在同一时代,所经历的事大致相同,画的内容也是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一些事。孩子的年龄大多处在识字阶段,认识理解文字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可能像成人那样比较理智的思考着去读画,但这并不影响孩子去欣赏、鉴赏作品。就像不懂英语的成人欣赏英语歌曲,虽然一句也没听懂唱的是什么意思,但歌曲的曲调或优美或抒情或苦涩或悲壮的旋律都会深深地打动了你,这能说明你没听懂音乐吗?艺术的东西,只可意会的多,能言传的少,意会就是看懂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1:36 | 只看该作者

●儿童作画的特点是:不讲究唯美,不讲究完整,不讲究方法,不讲究结果,不讲究技巧,不讲究秩序。因此,儿童画不是科学,不是合理,不是学问,不是技巧,不可统一,不可追求。在思维上多少还有点神秘的、幻想的、虚拟的、甚至玄乎的东西在里面。所以,你在欣赏儿童画时不要太“认真”太“规矩”太“当回事”。

●一般家长认为,画得干净、漂亮很象一幅画的“成功者”应该表扬。我却认为“成功者”应批评,而“失败者”更应得到嘉奖和表扬。因为,“成功者”已经有了能“成功”的经验,在作画程序上按部就班,在作画方法上不思进取,“闭着眼”都能画得很好。这样的画有了惰性没了生机,多了“老一套”路子,少了些探索与追求,所以,应批评。而“失败者”老是不满意,总想修改,但想法远远超过能力,所以,老是失败。因为,我们学画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及探索精神,所以,老是“失败者”更应得到表扬。

●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应是:不做示范的好,让孩子临摹的不好;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的好,把每个孩子的习惯画法作“统一”要求的不好;以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沾点理性边的为好,以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为主的不好;留给孩子的空间越大越好,教给孩子的技巧越少越好;肯定和表扬孩子作品的越多越好,批评和否定孩子作品的越少越好。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好多方面都有很优秀的东西可借鉴、学习,但在当今儿童美术辅导和教育理念上却没有传统可继承。中国传统重视的是方法与技巧,而现代观念认为:儿童画应重视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孩子的画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技巧,在这里传统等于零。

●涂鸦期绘画是儿童自发的一种游戏活动,画前没有具体目标,更不会设想某些意义,乱涂乱画本身就是目的。涂鸦期绘画虽不能算作绘画,但确是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阶段,每个人都不能超越这个认知阶段。

在实践中往往辅导方法上的不正确,使辅导变成了干预,事实上已干扰了孩子正常的思维活动,这样的辅导还不如没有,没有至少还能展开孩子的想象。

●孩子的画从“乱”走向不乱容易,在辅导中加点理性知识就解决了。要是把一个看似“很顺眼”, 但画面却单调、呆板的画变的生动起来,那就难了。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这个意义上讲,“乱”就是生动,“乱”就是激情,“乱”就有希望。“乱”就对了。

●没有功利,没有画法,没有目标,没有追求,少点理性,多点感觉,少点规矩,多点自由。水到了渠就成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这便是儿童画。

●孩子画画儿要画生活的内容,没有生活的内容,孩子是不会有感受的,没有感受也不会有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正是因为孩子的画是凭联想与想象画出来的,孩子的画才不具有客观的真实性。但也不是完全不真实,它是“似与不似”之间的这么一种儿童特有的绘画语言,这也正是儿童绘画魅力的原因所在。

● 在儿童画教学上,教师要拿出相当精力和时间解决让成人看起来不算个问题的物体大小问题。有的孩子学画两三个学期了,所画物体大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有时画画稍不留神还出现大小不清,画面空泛单调的情况,这让家长看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如此。

孩子们画画时,能观察到、想到的不一定能马上表现的到位,已表现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观察到、想到了。观察到和做到还有一段距离。

●家长总想在下课后,让教师对自己孩子的画作出评价,实际上家长要的是一种结果。其实,孩子画画的过程重要,结果并不那么重要。教师只是想从画的过程中看到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还欠缺那些知识,并不在意孩子的画画的怎样。如画彩画,教师在孩子的画中就能看到,孩子对色彩的色调、冷暖、明度及用色的纯度等对比作用,究竟了解了多少,掌握了多少。如果在画中能看到这些,即便是画面很“乱”的也是优秀作品,反之,画面干净漂亮的很可能是平庸之作。

●家长一般对教师的怎样教比较关心,但,我以为更应引起家长注意的是,在教师辅导孩子的同时,别把孩子的“个性”给辅导掉了,在艺术表现上个性比知识更重要。

画画儿与学其它知识一样,再有悟性的孩子,如果不用心去做,也只能画得一般。在知识的学习方面,即便是再聪明的孩子,如果不肯下点笨工夫的话,最终他将是一个不聪明的人。

孩子在画画时,胆应大一些,心应细一些,构图应饱满一些,内容应多一些,主要的要画大一些,次要的要画小一些,心要放松一些,约束应少一些。

美术不是作业,不能把画画当成任务去做,。如果孩子愿意,画多少幅都不为多,如果孩子不愿意,家长让画一幅也是不对的。给孩子布置家庭美术作业不好,靠“压”和指令是不能提高孩子画画兴趣和艺术精神的。即便是文化课在美国也没有“家庭作业”这一说,更何况是艺术呢!家长们要明白,孩子画画儿凭得是兴趣而不是理智。

●艺术教育“无保修、无退货”,一旦孩子接受了不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很难纠正和改变的。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美术教师时,要格外小心啊!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是美术教师的责任,不管这个学生是聪明的或愚笨的,能力强的或能力弱的,老师不能只管能力强的所谓“好学生”,而不问能力还待开发或者说有“障碍”的学生,更不能武断的把这些学生分开上课。现在中学里普遍存在着所谓“尖子班”和“普通班”,实际上是学校和教师对这些“差生”在人格上的不尊重,这是不对的。

●对孩子最大的动力支持莫过于赏识和肯定。即便是孩子画得画“一塌糊涂”,家长只要能保持平静的心态,总是能找到可称赞的地方。有时,妈妈一句夸奖的话,孩子一生不忘。比尔.盖茨在写给妈妈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爱您!妈妈,您从来不说我比别的孩子差,您总是在我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赏识对孩子来说是最强大的动力。

●美术教师的工作是研究教学方法,不是研究绘画技法,你教给孩子的技法越多,孩子得到的就越少,你留给孩子的空间越大,孩子的画就越好。孩子需要的是九分的自由,一分的指导。

●如果家长能容忍孩子画的画“一塌糊涂”,这说明家长确实进步了许多,因为,你看到的“毛病”对孩子来说并不是错误。

●有的孩子在画画时“激动”很“心情”,光忙着把“激情”“倾泻”在画纸上,结果把画弄得“乱七八糟”,家长看了极不满意。我倒觉的这样的孩子极赋有创造性,很值得大张旗鼓的肯定和表扬。如果我们想培养画家,有可能去选择画面干净、漂亮按“路子”画的人,但我们培养的目标却是:有个性、有创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我们要的不是“名片”上的能人,“证书”上的成就,而是极赋有创造性的人。

●5岁左右的孩子,在认知一件事物时,不是凭理性,而是凭直感,往往出现清醒、模糊、认知、不认知等多次反复循徊过程,才能被真正的认知和掌握。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却经常说,我不会画,这说明孩子已经受到了比较大的干扰,在画的过程中听到了不少批评,弄的孩子没有了自信。一个没有了自信心的孩子,学什么也是学不好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2:01 | 只看该作者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

家长在欣赏孩子的画时,见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画得好,心里就不平衡,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最聪明。尤其是当领导的家长更觉得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下属的孩子画得好,当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的还不如下属的孩子画得好时,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就来气,这都是家长的虚荣心“闹的”。如果家长少点浮躁,多点平静,少点功利,多点宽容,你就能容下好多事情。人如果是静了,看什么都顺眼,其实,什么都没变,只是心变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

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

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三岁半的孩子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获得发展的还有注意力、独立能力、探索精神、语言交际能力等。但这个能力还是很有限,缺少学习知识所具备的精神准备和基本技能,热情高于实际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做事的秩序性,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如在上水粉画课时,除了几个平常“听话”的孩子能听完老师的讲课,大部分孩子都等不及老师说完就“慌忙应战”,乱涂乱抹起来。虽画得一团糟,但个个精神十足,信心百倍,虽然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都是颜色也全然不顾,连平常上课20分钟就喊累的学生这时也听不到动静了。直到下课了还个个满面春风、意犹未尽。好奇心、新鲜感和画画的热情远远的超过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实际能力。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

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

孩子在四岁半左右时,男孩子爱动调皮的多,女孩子的注意力相对比男孩子易集中,稳定性也比男孩子高,但在五岁后男孩子的稳定性大于女孩子。更为有趣的是女孩子喜欢画画儿的比男孩子多,男孩子学画儿人数的比例仅占全班1/3或1/4。

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

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再有慧眼,也难穿透“假教育”的黑洞。在这个意义上说,辅导老师的审美眼光及分辨能力还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师,你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活动,你才有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通行证”。

五岁左右的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辅导孩子画画也应象管理孩子那样“管而不制”,更像抓沙子“抓而不紧”,才能抓住沙子,把沙子抓紧了,反而抓不住沙子。辅导老师应给孩子留下更多的空间,更多的自由。

五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孩子画的画,不符合比例,不合乎逻辑,画得房子歪歪斜斜,人比房子都高,甚至乱七八糟都是正常的。如果楼房画得很直,人和动物画得很象,画面完整,不乱,很干净,反而不正常,至少能确认画上的东西不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有成人思维、成人意识的嫌疑。

孩子画写生事实上是记忆、联想、创造加写生。年龄越小往记忆、联想、创造上靠得越近,年龄越大往真实客观上靠得越近;感性的、直观的、想象的画画方法与年龄小的小朋友为伴,理性的、真实的、科学的画画方法愿意找年龄大的孩子。

成人画的美在于“求”,儿童画的美在于“碰”。

我们教孩子画画的整个过程,孩子们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点滴记录了孩子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发展历程。孩子的奥秘藏在孩子的心理中,进入孩子的“心理”,才能找到孩子的“奥秘”。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考虑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才能取得好的教育结果,也更有助于我们解决儿童心理在美术教学中反映的实际问题。

一个儿童美术教师,首先要把自己修炼成“大龄”孩子的心态,才能教好孩子,否则,孩子不给你玩了,看你还有什么“辙”。

成人画画靠的是思想与审美力,孩子画画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永远是孩子画画的动力。

涂鸦期的初始是,从无目的地乱涂乱画到能有意识地控制,并设想了某些意义,说明儿童已从单一的机械动作转化为对形象思考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特征还表现为兴趣高而能力小,超出了他们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局限。孩子在画画时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大部分不能获得成功。但好奇心、新鲜感又促使他们作进一步尝试。

儿童画不能作“统一”画法,不能作“统一”要求,更不能作“统一”标准。儿童画不是画得很像的就好,不是画得漂亮干净的就好,不是涂色均匀的就好。在画的过程中,既不能“互相学习”,又不能“取长补短”,也不能“互通有无”。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2:15 | 只看该作者
■ 儿童美术往往太重视教育成果,反而忘掉了教育的实质。就象孩子的画,获了一个奖,却丢掉了 "童心",值吗?


■ 什么时候家长能从孩子的画中看出孩子在想什么,而不是在画什么,家长确实进步了。


■ 家长总想以自己对绘画的看法或生活经验来指导孩子,而孩子最不愿意接受的就是这种不是自己感受的,提前获得的所谓"经验"。给孩子少一点约束,多一点放松,孩子自己的事让他自己去办。


■ 懂得舍弃才懂得拥有,知道什么重要,才知道什么不重要,孩子画画也是如此。


■ 怎样教课易学,怎样设计教课就难学了。易学的是教课的方法步骤,难学的是审美眼光。


■ 孩子也有跟谁学画就画出谁喜欢的样子的习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上课老师的肯定。出现的结果是,在家里,学校里,美术班里画得画在思维方式上各有不同,这都是教"画法"惹的祸。所以,画画的方法是不能教的,教给孩子的应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而不是技巧。


■ 艺术作品的个性代表着一个人的作品面貌,没有个性的作品是不会有感染力的,孩子的画也是这个道理。


■ 绘画带给孩子的应是快乐,而不是单纯的教育。


■ 教孩子画画很难,在孩子没掌握艺术规律时,教师想方设法教给孩子掌握艺术规律,当孩子已掌握艺术规律,作品变得日趋成熟时,但又明显的缺少了"孩子气",变得太理性太象成人的画了,成熟也意味着丧失"稚嫩"。但如果不教给孩子一些艺术规律,孩子只能长期停留在乱涂乱抹上,没有学好的时候。这时,老师的学识、眼光和度的把握,显得特别重要。


■ 孩子的学画成绩,不应成为家长互相攀比、炫耀的资本,尤其,守着孩子更不能过多的夸奖。孩子也容易和家长一样,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淹没了自己。


■ 孩子学画应该是,站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年龄学什么画。对于儿童学知识,提前和推后,深化和浅化都是不对的。实际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应有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要求,小学生与幼儿虽都是儿童,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进程是不一样的,"统一"教法显然是不对的。


■ 对孩子画上的错误,点击最小化,对孩子画上的优点点击最大化。


■ 儿童绘画语言不是真实的,但也不是一点不真实,是介于似与不似两者之间的一种真实。


■ 在画中找到了"未知",才会有"生",看到了生就有了神秘,有了神秘就有了兴趣、好奇和动力,只有在画中找到了"未知",才能激发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


■ 儿童画是想象出来的,不是训练出来的。


■ 孩子不愿学画,不是孩子的错,是老师和家长的错。


■ 一个好的教师不一定是好的画家,一个好的画家也干不了美术教师的"活",但儿童美术教师的"活"要求二者必须兼之。试想,一个不懂美术专业的教师,怎么教好课呢?反之,一个只会抹两笔而不懂儿童教育的教师也是教不好的。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既懂教育又懂专业的美术教师。


■ 在画画中培养孩子快乐的心态,远比会画几笔画重要,快乐地画画,快乐地交流,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做一切事情。长大后他们就能快乐的对待社会,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可爱,我们培养孩子不就是这样想的吗?


■ 在画画中培养孩子快乐的心态,远比会画几笔画重要,快乐地画画,快乐地交流,快乐地玩耍,快乐地做一切事情。长大后他们就能快乐的对待社会,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可爱,我们培养孩子不就是这样想的吗?


■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是块"材料",但究竟孩子能不能成为"材料" ,还得看他们的工作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如果干工作没有创造性,只是一个在家听父母在单位听领导的"乖孩子",很有可能这个孩子最终不能成为有用的"材料",至少不会是一个在工作上很出色的人。有些事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解决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而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好的方法是画画,至今还没发现比画画更好的方法。


■ 孩子在家画画,最需要的不是家长没完没了的唠叨,而是静静的看孩子怎么想?怎么画?在这些问题上,家长还是不发表意见的好。这时,家长最需做的就是宽容、理解,接纳孩子作画的任何效果。


■ 有的家长说,孩子每画一幅画,都应有进步,这在理论上没错,但又有谁能做的到呢?那不过是个理想。其实,孩子每一个大的进步,都是反反复复,循序渐进,长期认知、实践的结果,并不是后一幅画就一定比前一幅好。


■ 儿童画只有好与不好,没有对与不对。


■ 失败是成功之母,家长们都懂,但事一旦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怎么就不懂了呢?孩子画得成功就高兴,画得失败就来气,就批评,就指责,有的还打骂、惩罚孩子。请家长想一想,天底下有没经过失败就成功的事吗?我们自己不就是在做错事的基础上,经过不断调整才变得逐渐聪明起来的吗?我们为什么能原谅自己却不能宽容孩子呢!少一点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家长的一句肯定和鼓励的话,传递给孩子的是无穷无尽的力量和自信,胜过一千句"苦口婆心"的唠叨。


■ 懂教育的家长问孩子今天画得开心吗!不懂教育的家长问孩子,我看你画得象不象。


■ 教孩子画画,教师只管该管的,比如引导、启发、审美,不管不该管的,比如方法、技巧、具体画。学生只放开应放开的,比如思想、想象,不放开不应放开的,比如规律、经验。


■ 幼儿画画有很大的随意性游戏性,与转型期的孩子画画大不相同,他们画画的随意性娱乐性是最突出的特点,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这一特点。


■ 从孩子拿起画笔开始,画上的形象已经不是生活中的东西了。在孩子接触事物的同时,就消化了储存在头脑里所有的形象信息,而得出了画面上的"形象"结论,这就是创造。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3:14 | 只看该作者

●只有完整的教育,没有完美的教育,再好的教育也是“双刃剑”,就如同抚养孩子,对孩子过多的爱也是一种伤害。

科学的规矩是“遵纪守法”,艺术的规矩是“无法无天”,在艺术上没“本事”的人才守规矩。

成人画画的快乐是在作品成功后,孩子画画的快乐是作品“正在进行时”。

早期教育不是“催熟”,不是拔苗助长,更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合适的教育,儿童绘画也是这个理。有的孩子从幼儿起,就会背唐诗,一个连诗意不知何物的幼儿,即便是能倒背如流,又有什么用呢,能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艺术精神吗!一切违背孩子心理、生理和成长规律的方法,都是错误的。

孩子学画的收获应是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经过训练的懂事的“小大人”;家长的收获是在学生学画的过程中,自己对学画的认识得到了提升。

孩子的画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画,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们的能力了。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索兴趣,而不是画得象不象。我们期望的是在他们学到知识的同时,别丢掉了儿童最珍贵的东西“童心”。

美术课是吸引孩子,不是控制孩子。

有家长问我,孩子的画怎么老是很幼稚“长不大”呢!我倒觉得“长不大”不是坏事情,试想,一个五岁孩子的画,象是七岁孩子画的,是好事吗!这里面又有多少东西是孩子自己的呢!至少有知识被灌输的嫌疑。

有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活动及表现,观察、注意不够,不能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目的,单从表面现象上就下结论好是不好。或者以孩子听不听话,乖不乖来评价孩子,造成了对孩子的误解,使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伤害,自己还不察觉。比如:两个孩子同时画一个苹果,很有可能一个孩子画得很大,另一个画得很小,不能简单的批评或埋怨画得小的孩子。画画得不大,可能有较为复杂或更深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画得画大与小,跟孩子的胆量及个性有很大关系,如果孩子家里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随便,孩子画起画来就大胆、画也大气、随意;相反,孩子在家里被管得太严,束缚太多,规矩太多,画画时就会束手束脚,小心意意,怕画错了怕批评,画得东西也小,线条窝憋、楞角多、不流畅,画面支离破碎不整体。这是孩子的心理在起作用,不是教师和家长告诉孩子要画大就能画大的事。

评价一个美术教师教得怎样其实很简单,孩子画得开心、快乐就好,反之,不好。

艺术的知觉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素质而异,即便是好多人欣赏同一幅画,得到的信息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画画儿也是如此。

孩子的画是用符号解释画面,体现想象的内容,画面效果是“碰运气”;而成人的画是理性思考下的“痕迹”,是苦心经营的结果。

大街上贴的那种广告,带有“教你一招”“快速强化训练”“包教包会”,等“快速成长”的承诺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在表面上看好象进步挺大,事实上学生学到的是一种“死”知识,起到的只是一个“蓄水池”的作用。不是主动的学习,而是被动的接受。如果教育的作用能“立竿见影”肯定不是好的教育。在知识的学习方面,无论是成人和孩子都有其规律需要遵守,都不可能去违背自然规律来获得进步,孩子学画也不例外。

孩子画画儿,要给他们很大的自由,想画完就画完,想涂色就涂色,没画完,没涂色,也不是缺点。什么事都做得有条有理,有始有终,画得画形色兼备,完美整体,这还是孩子吗!

教孩子画画儿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与人不同之处,然后,帮助他完成自己的发现。

3岁半后,孩子在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有了很大发展,同时获得发展的还有注意力、独立能力、探索精神、语言交际能力等。但这个能力还是很有限,缺少学习知识所具备的精神准备和基本技能,热情高于实际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做事的秩序性,自控能力都比较弱。如在上水粉画课时,除了几个平常“听话”的孩子能听完老师的讲课,大部分孩子都等不及老师说完就“慌忙应战”,乱涂乱抹起来。虽画得一团糟,但个个精神十足,信心百倍,虽然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都是颜色也全然不顾,连平常上课20分钟就喊累的学生这时也听不到动静了。直到下课了还个个满面春风、意犹未尽。好奇心、新鲜感和画画的热情远远的超过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的实际能力。

人有希望才能做成事情,实现希望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孩子画画儿也一样。

孩子到了接受知识的年龄,没教给相应的知识,没到接受知识的年龄却教给了孩子知识,两者都是不对的,前者是“自由主义”式的任其发展,后者是“填空”式的硬塞死学。

孩子绘画的能力是孩子生活经验的体现,是随着孩子的心理、生理的发展自然的得到发展,不是成人硬教的。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无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感受,把孩子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是不对的,是违背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

在绘画过程中,孩子的审美要求随着学画的过程而变化,审美情趣是不断发展的。孩子一旦掌握了某种方法或具备了某些能力,又会生出掌握更新的知识的欲望,这时,教师的眼光显得特别重要。如果指导跟不上,孩子们就会感到很失望,没有兴趣和动力了。教的内容需有一定难度,但不能太难,不切合实际的所谓“高知识”,孩子同样也会失去兴趣的。

没规矩不成方圆是讲给成人听的,孩子们画画为什么非要成方圆呢!孩子需要的是自由而不是规矩。

■ 怎样画好画的“理论”,对孩子来说没多大用途,即使把“道理”背得倒背如流,也还是没多大用途,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才是有用的理论,孩子们画画更是如此。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3:34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同意教师是一根蜡烛的说法,蜡烛只能通过燃烧自己,才能照亮别人。我以为,教师应是一个充电器,在给别人能量的同时,也充实提升了自己。

儿童美术教师的作用应是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催化剂,不应是约束、限制孩子想法的凝固剂。

成功不是成名,成功的也不一定成名,成名的也不一定成功,很多在事业上的输家,也一样灿烂着,光辉着。人生失败的是多数,成功只是一个过程。就象孩子的画,每幅成功的画的后面都有好多失败的画作铺垫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失败更应得到肯定。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不好好听课,心里着急。实际上,孩子画画儿由听课学来的知识并不多,大多是在画的过程中教师的辅导和自己体验的结果。即便是画的画跑了“题”,没按老师说的去做,也没多大关系。我们关注的是孩子对事物的思维活动和理解,而不是化一的要求。

教学中发现,女孩子在形象思维、感性知识、色彩感受、语言表达、知觉等方面优于男生,尤其是在想象画方面,画得好的女孩比男孩多。主要表现在:画面丰富,内容多,在物体的具体表现上特别细致。男孩子在逻辑思维、理性知识方面优于女孩,主要表现在:对形体的感觉比较敏感。如造型、比例、透视、黑白、线条等。女孩对色彩的感受要比男孩好。男孩要达到一个在色彩上和谐的构成效果,往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好多女孩子仅凭感觉或直感随意摆上几笔颜色,让人就能感受到色彩美的力量,这其中的原因尚不清楚,也许是老天特别给女孩子的一种偏爱吧!

儿童绘画实践告诉我们,儿童是以创造视觉符号为绘画语言的,他是人类自发的一种实践活动,并非一定要模仿成人或受成人指点才会画画,儿童有了生活经历,有了认知能力就有了画的内容。儿童画画儿靠感觉不靠理智,靠经验不靠技巧。儿童画是思维活动,不是技巧技法。> >

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童音,最美的图画是儿童画。

把不成比例也不合理却充满孩子个性和“原创性”孩子的画,说成是“乱七八糟”,不是正路,把孩子好多闪亮的东西都“指导”掉了,并统一的把孩子培养成画啥象啥的“高手”,这个老师罪不可赦。

在教学实践中,懂儿童绘画心理与不懂是不一样的。懂得儿童绘画心理,就能在教课中尊重儿童的心理感受,使儿童快乐的画出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象教成人那样教技巧教步骤。

不喜欢孩子的人,搞不了儿童教育,不喜欢画画的人,当不了儿童美术教师,缺少责任心和爱心的人,办不好教育。

家长的几种错误做法:

1、 看到孩子玩就着急,看着孩子“用功”心里就塌实。

2、 攀比思想重,对自己的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赶超要求。

3、 画要好上加好,天天向上,一次比一次好。这个要求事实上没人能做得到,也违背了学习是一个反复循回的过程规律。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会使孩子感到没有成功的时候,伴随孩子的只有失望、痛苦、自责,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4、 容不得孩子出错误,容不得失败,失败了就挨训、受罚,弄得孩子没有了自信。其实,孩子在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比成功多得多。

5、 只求结果,不看过程。只求进步,不容退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6、 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夸奖人家的孩子画得好,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使孩子感觉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伤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孩子的天性就是嬉戏,儿童美术教师要学会魔术师的变戏法,把那些高深的艺术规矩变成孩子们喜爱的“艺术游戏”,让孩子首先应感到的是画画很好玩,而不是在受教育。

如果孩子愿意,一天画十幅也不多,如果孩子不乐意,画一幅也是多,家长不要强求,画画凭的是兴趣,不是理智。

美是尺度,怎么去体现美,用什么样式去体现,每个人会各有不同。

在孩子画画时教师提出要求,并不是一定要他们达到这个要求,有了这把“尺子”,孩子的活动就有了目标,他们能不能达到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达到目标作出的努力,努力的过程比目标本身更重要。

孩子画画时,安排他一定要画好,孩子有了负担和压力了,很有可能画不好,什么都不说,孩子有可能画得很好。画前就想着一定要画失败的还没见过。画得好需要一个好的心情、好的环境及好的想法和灵感,而好的想法和灵感正是在画的过程中不经意时“溜”出来的,是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创作大都来源于“尤里卡”式的瞬间灵感,事前安排又有什么用呢!

儿童画画需要遵守的是艺术规律,不需要遵守的是框框规矩。

4岁多的孩子,有着很好的悟性和接受能力,学东西很快,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但也存在着学习知识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同时表现出“丢爪就忘”“丢三拉四”“丢西瓜、捡芝麻”的一面。或程序颠倒、“路子”乱套和边画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等随意性。个个都是“糊里糊涂”过日子。还有的小朋友当教师提问时都能说得很好,但在画面上却看不到所认知的内容,也就是说,能说出来的不一定能做到,“说到做到”还须一个过程。

好多家长都在下课后,征求教师对自己孩子的画作出评介。实际上,这些家长要的是画面的表面结果。在美术活动中,孩子画画的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画面完整、干净、漂亮的画并不比“一塌糊涂”的作品收益多。相反,“乱七八糟”的作品更能反映出孩子的个性与追求。在画的思维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到的东西,远比画面“四平八稳”的作品多得多。画的“主题”不突出,画面不整体,不饱满,内容少,散乱,琐碎,并不影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孩子的画不是如实描绘客观真实的物象,而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艺术活动。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3:45 | 只看该作者

● 儿童美术教育的作用不应是灌满一瓶水,而要点燃一把火。

儿童画不是书法描红,也不是蒙纸涂画,更不是按套路“填空”,而是儿童对生活体验的述说。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不失败就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在儿童学画过程中,失败更能给孩子带来探索的动力。在孩子失败的画中,大多隐藏着好多“闪光点”,急待着教师去发现,去引导,去肯定,去开发,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儿童画画如果从构思到完成,每个环节都能解决得很好,但作品却明显缺少了率真和稚嫩,没有了“孩子气”,画得画不好玩了,这样的画已不是儿童画了。

幼儿的画省略了好多“思维”程序。没有整体构思,没有作画秩序,没有方法步骤,更没有“胸有成竹”。画的结果在事前是没有任何“设计”的,画面效果更不可预见,是“推”着往下画的,画到哪里是哪里。连他自己也不清楚,画到什么时候是好,画到什么时候是完,画好应是什么样子!即便是最优秀的画童也不例外。

关于儿童画,好的教师对孩子负责,孩子怎么画高兴教师就怎么教;不好的教师对家长“负责”,家长需要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样的教师要的是经济利益,最需要的是看看家长有什么需求,教法是否“误人子弟”就不管了。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美术班时,要檫亮眼睛啊!

幼儿画画不谈“有始有终”,不谈“基本功”,不谈“坚持”,不谈“毅力”,不谈“从小养成好习惯”,更不谈按“规矩”办事。画画是游戏活动,玩是孩子的一切。

有家长说,孩子画得画不如以前内容多,想象力也不如以前丰富了,怎么越画越倒退了呢!其实,这是正常现象。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画得最好的年龄应是5-6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既有生活体验,又有动手的能力,手、脑、眼的协调能力已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更有什么“都不懂”的大胆。如儿童低于这个年龄,认知能力与生理、心理发育不够,想象力不高。高于这个年龄,理性知识逐渐替代了感性知识,观察力、理解力在增强,想象力在衰退,这也是越画越“倒退”的原因。看一个孩子是否进步,要全面整体的看,不能孤立的抽出单一的画作判断,应考虑孩子的生理、心理成长作用,要看孩子的综合应变能力。

幼儿画的是:已知道的感受到的已过去的事物,不是看到的正发生的 “现在进行时”的眼前事物。

好的儿童美术教师应是:孩子初学时牵着他们的手,待孩子有了体验和经历时松开他们的手,到最后完全让他们“大胆的往前走”。

有的孩子画得画很优秀,但再优秀的孩子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这时家长不干了,轻者批评,重者动手,要求孩子画画时永远充满激情,画要一幅比一幅好,这可能吗!这个要求家长自己能做到吗!

儿童美术教师的工作不是告诉儿童应怎样画,而是通过儿童的画,发现儿童的个性和他们的心理活动,然后,顺着这个发现去引导,去点拨,帮助孩子完成展现个性想法的过程。

幼儿画画是不需要“绘画技法”的,幼儿有自己 “无师自通” 的学习方式和“天生”的创造能力和条件。我们成人特别是教师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然“天赋”,重视利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别干“统一”画法,抹杀孩子个性的傻事。

孩子画上的不足,不是教师发现什么就指导什么,更不是指出画上的所有“毛病”。正确的指导应是,看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状况与接受辅导的限度,同一个问题出现在两个小朋友身上,不一定用相同的方法去解决。对具备接受能力的应马上指出,对基本造型因素构思构图还没解决的孩子,要等到以后去解决。如教师与家长心太急,不该说的提前说了,不光起不到指导作用,反而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画怎么这么多缺点,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失掉了画画的信心。

家长看到孩子画画时,不好好听课,感到不安。事实上,孩子画的画与好不好听课关系不大。即便是孩子画画时,没听老师的,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了,不光没多大关系,很有可能出现具有突出个性风貌的作品。画得画跑不跑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一两岁的儿童学说话时,谁也没教给他们“怎样学说话”和说话的语法,怎么就会的呢!

幼儿绘画是玩,是游戏,别给绘画专业扯到一块,他们离这个要求还相差甚远。因为,幼儿的画缺少理性,缺少思想性,缺少整体性,缺少艺术性,缺少审美性,缺少艺术最突出的基本特征。幼儿的画虽然有艺术性,但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

儿童画画没有一个是为了当画家才画画的,也没有一个是为了理想或责任画画的,兴趣、好玩是孩子画画的唯一的动力。家长和老师别把那么多“道理”和规矩加在孩子身上,干预孩子的思维活动,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自由地涂画。

画画与学画不一样,画画是快乐的,而学画是枯燥的。特别是教绘画技法的,更使孩子们胆怯,“怎样画”束缚了孩子的想象,抑制了孩子的创造能力,这也是孩子只想画画不想学画的原因所在。

看一个孩子的作品,既不看作画的方法步骤,也不看拿笔的姿势与做姿,更不看作画的开头与结果。教师只关注孩子作画的过程,指导也尽在其中。

评价孩子的画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品是否凸显了孩子的个性与想象力。有的孩子的画在表面上看去“乱七八糟”,但却充满个性风貌,这就是优秀之作;有的孩子的画

在表面上看去“很顺眼”,干净、漂亮,但作品却没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画就是平庸之作。

幼儿愿意画的,画得很起劲,不让画不行;不想画的,逼着画也不画,无须理由。且不分时间,不分过程,不分画完,不分画不完,说什么时候不画就什么时候不画,想啥时候停下就啥时候停下,无须商量。在这里一切规矩都不能约束幼儿的行为,一切画画的理论对幼儿都没多大用处。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3:58 | 只看该作者

幼儿的画因为是“游戏”而放松,也因为是游戏美术课才不象“正规”课堂。“玩”出来的画,既是生活的“反映”,又是情感的表达,是学习,也是游戏。所以,画画的课堂可以下位,可以走来走去,可以交头接耳,可以边画边玩,可以谈笑风生,可以互相“交流”。打破一切上课的常规,放开一切可放开的规矩,只要孩子们画得高兴,怎么着都可以。这是幼儿美术课堂与学龄儿童美术区别的关键所在。幼儿的画也正因为有了游戏的特点,而有了趣味,没有趣味的美术课孩子们是不会欢迎的。

● 幼儿的画是符号的代码,作品是“游戏”出来的,是玩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画的大半是“听觉”艺术,少半是“视觉艺术”,需要作者解说才能读懂。但遗憾的是,幼儿的这一特殊语言的真诚表达,往往被家长们称为“乱涂”“胡画”“乱七八糟”“一点也不象”“不成样子”等,得不到家长应有的肯定和鼓励,挫伤了孩子最初的表达愿望和积极性, 抑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展示心理,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个性的发展。

●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句话一样适用于儿童。幼儿画画的灵感与冲动,来源于幼儿对生活的感受与了解。

● 幼儿认为重要的要画大,不重要的要画小,用着的往中心画,作用不大的往边上画。在画面的安排和布局上,凭感觉不凭生活真实,凭感受不凭“眼见为实”,主观意识远远的超过客观实际。> >

幼儿的画与学龄期孩子的作品在思维角度上有很大的区别,绘画的过程几乎全部是在游戏中度过的。他们画画凭直感、凭知觉、凭印象、凭兴趣、凭想象,就是不凭“作画道理”。因为他们在观察生活时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心”去“观察”、去接触、去了解、去交流、去感悟、去体验、去测量。

● 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培养儿童对事物的知觉感受,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还达不到给“规矩”的时候,也达不到理论能指导“实践”的作用。对幼儿进行早期的美术教育,就能提高幼儿的审美力、鉴赏力的想法是不实际的。幼儿的画无论怎么“训练”也达不到这个高度和要求。

● 幼儿绘画是幼儿自发的一种表现愿望,是一种认知社会的生活痕迹,无须绘画基础或“技术”作支持,也用不着先从模仿成人入手走进绘画之门。有生活经历就有画画的能力,就能顺利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这种“想法”还不容易被成人理解或破译。如果成人想知道幼儿的想法和画的是什么,反而须懂儿童的发展心理才能与儿童沟通。

●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不是对每个孩子都有用。就象辅导孩子画画,老师要求把主题物画大,并不是越大越好,要求色彩统一,并不是不要对比。艺术规律既矛盾着又统一着,关键是“度”的把握,有时在理论上“说不清”的事情,在实践上并不是问题。比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时的制度是姓“资”还是姓“社”,现在还有必要讨论吗?

● 一个人的认识观点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就象孩子的画,有了照着范画画的“功夫”后,再和他们谈想象与创造已无济于事了。因为,在已装下“模似化”的头脑里,已不可能再容下“自由的想象”了。

● 有好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早期教育就是别人的孩子三岁了解的知识内容,自己的孩子两岁就知道了。早期教育越早越好,学的知识越难越好,办学形式越“正规”越好。按孩子的年龄本该画想象画的,非要求进大孩子的素描班不行。对孩子智力的过度开发和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不顾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行强迫性教育,不光不能取得好的学习结果,还毁掉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厌烦学习了。

● 教孩子画画不在于教师能教给孩子多少技法,而在于教师对孩子了解多少;看孩子的画不是看孩子掌握了哪几种画法,而是看孩子的画有没有自己的个性与创造及对艺术的理解。

● 孩子的画也是先感动自己,后打动别人。孩子只有画身边发生的故事或已经历的事情,才会有让别人“感动”的力量。一幅照着画书上的简笔画形象画下来的画,是不会有感染力的,更不会提高儿童的想象能力。

● 在绘画上做到“自娱自乐”是孩子们轻而易举的事,而成人要达到这个境界,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由于成人名利功利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的影响,大部分画家一生也达不到“自娱自乐”的境界。家长和教师的工作就是怎么去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心态,守住儿童这块天然的自然现象。

● 儿童在用色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有经验的,老道的,用色简练而单纯,新来的,初入绘画的光嫌颜色的品种少,画得画“花里呼哨”不整体。

● 儿童美术教育的作用应是:培养儿童具有独立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及想象力的人,而不单单是会画两笔画。

● 每个孩子都有想象力,只是能否得到正确的开发。美术上缺乏想象力的所谓“差生”,不是孩子的错,是教师和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产生了“差生”。教育没有“往返票”,一旦学了不正确的东西,终生难改。如,孩子在幼儿园学画时,通常在纸的左上角画半个太阳,然后往右一溜云彩,一排小鸟,积木似的小房子,冒着烟的小圈圈几乎在每幅画里都出现。这些灌输的死知识,害了多少孩子啊!

● 对孩子画上的已定型的模式化错误,只能慢慢的抽掉,而不是全部换掉,要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

● 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应是以一两种为主,才是正常的,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想试试,对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的孩子并不少见。一个在表面上对什么事都感兴趣的孩子,如引导不好,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

孩子画画时的眼睛,既不盯着成功,也不盯着失败,他们只管“眼前”利益,画得高兴就行。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4:1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现状是:先灌输,后启发;先规矩,后放松;先有法,后无法;先要像,后要想;先理性,后感性;先逻辑思维,后形象思维;先应试教育,后素质教育。 实际上等于是先“污染”了再说,怎样“治理”那是以后的事。当我们“折腾”了好多圈,认识到“素质”的重要后,“素质”早跑得没影了!> >

每个美术班都是有精神和灵魂的。这个精神和灵魂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如是一个风趣幽默有现代意识有激情和充满火力的人,他带的班级也应是有这种精神和气质的。相反,教师如是一个传统守旧,不思进取,仅凭经验教课的老师,整个课堂就会充满老道、规矩、理性、死板的课堂气氛。这样的教师只能培养出遵循守旧,模仿他人,老气横秋,不会动脑的“小老头”“小老太”。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学生影响很大。

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画画儿很慢,又联想到孩子做别的事情也总是比其他小朋友慢一拍,心里很着急。孩子做事慢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习惯因素,二是性格因素。如是习惯因素通过长时间努力能有些改观,性格因素不是通过努力就能改变的。试想,你告诉一个急性子孩子做事要稳一些,慢一些,管用吗?外力作用只能影响性格,不能改变性格。其实,孩子画得慢并不是缺点,看一个孩子的画好不好,关键看孩子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不是看画得快与慢。

儿童美术教师在辅导孩子画画时,只提大的目标,大的设想,不作具体的画法和要求。在指导上只点拨启发,在画法上完全放开,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这样的教课环境,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或更离谱的想法都会涌现出来。这样,我们的目标已经达到,至于画成什么样的结果已不太重要了。

有的孩子在家不画画,说是没可画的东西。其实,生活中有好多身边的事物都可以入画,只是孩子没注意到,说明孩子还缺乏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事物。如果孩子能用心去想、去发现、去做,就能找到可画的有趣的东西。小到一个发卡、手套、蝴蝶结,大到锅碗瓢勺、自行车、摩托车。每一件生活用品都是可画的题材,关键是要做一个有心人

在孩子学画儿时,由简单创造出复杂,或在复杂中创造出简练,可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取舍能力,但也不是越变化越好,如果连形体的基本特征都丢掉了,这个变化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把握好这个度是很重要的。

儿童画线描写生及纹饰、纹样的设计与画想象画有很大的区别,线描写生多了些观察和理性,少了些想象与联想,在儿童转型期多安排这样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发现:儿童年龄越大越喜欢客观真实的表现物体,年龄越小越喜欢主观的意象与创造。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儿童心理自然发展成长的必然结果,不是教师教的。好的教师应是,把握良好时机,因人而教,因材而教,才能有好的教育结果。

有的孩子只在上美术课时才画画,在家不画,事实上,学任何知识都需要“勤快”多产,才能进步快一些。一星期就画一次,再好的悟性也会生疏的,熟能生巧,还是很有道理的。

有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学的知识才是学习,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对孩子来说都是新的,都需要孩子亲自去认识,去学习,去做,去体验。书本上的知识永远代替不了生活的知识。引导孩子多关注生活中的事物,体验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乐趣,提高孩子生活能力。孩子们有了这些经历,画中的形象才会更具体,内容更丰富,画得画也就更生动。

要相信儿童的能力,他们的观察及表现力有时让老师也为之惊叹。实践表明:越是结构复杂的东西,越是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成人的由简单到复杂的思维方式是不适合儿童的。

辅导老师在教的过程中,究竟起到什么作用,每个教师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以为,辅导老师不应成为帮助学生画像物体的工具,儿童画得不像并不是技巧的事,而是不具备认知事物的年龄。老师的作用只是通过引导、启发,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生,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帮助他们完成自己的发现,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

孩子的写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生,与成人的写生有着明显的质的区别。成人的写生是客观真实的,而孩子的写生只是通过写生这个“媒介”来画自己心里的东西,画的结果会与客观、真实的事物差别很大,孩子的写生更多的是联想与想象。

在线造型写生或设计中,黑白的对比作用至关重要。一幅画如果单是线条的疏密变化,只能称为“秀”,要是加上黑白因素,就会在“秀”中生出重量感,沉重感,显得画面刚柔有度,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黑色底上有白色的花纹,白色底上有黑色的花纹或黑白相间的图案花纹,就会显得内容更丰富,使花纹图案极富有变化,产生好的效果。

增强儿童美术的趣味性,让孩子快乐地画画,一直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师追求的目标。孩子们并不情愿很规矩很用功的去学习美术,而喜欢边画边玩有意思的美术活动。象这样把一种艺术样式通过孩子的手,变成了另一种有趣味的别样艺术形式,孩子们很是喜欢。实践告诉我们,孩子们学习,兴趣应是主要的,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应在其后。> >

在线描写生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的把握黑白及疏密关系与没有黑白、疏密意识是不一样的,把重视黑白及疏密关系变成自觉的行动,是培养孩子空间表现力和线描写生水平的有效手段。7岁以上的孩子有着很好的理解力,完全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教师可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实践。

辅导老师安排的课程要与孩子的心理需求及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育结果。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有目标、有追求,感觉画画很有意思,是辅导老师奋斗的目标。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9-29 13:04: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往往太重视作画的方法步骤,其结果是抑制了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实际上,绘画与语文、数学知识不一样,想象与创造的灵感最怕的是按部就班的作画步骤,等这些步骤都做完了后,想象力早去休息了。> >

●儿童画色彩与成人是不同的,儿童与成人比起来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儿童画彩画不讲画法、不讲秩序、不讲规矩、不讲道理、不讲画面效果,一切都是自然的、随意的。即便是教师给儿童提了些要求,但并不要求儿童一定要做到。提要求是对的,要求儿童一定做到是不对的。因为,孩子画画从不按规矩,提要求也是白提。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要求太多,出现的结果是:一是儿童不敢画了,二是儿童“不给你画”了。这时,你的道理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幼儿假智力超常发展的种种表现:1、常常突如其来的说几句大人的话。2、涂鸦期时(2岁半左右)画的画“可辨认”或画得“很像”。3、画的人符合结构比例。4、画得画很整体,并具有局部细致观察的能力。5、会背诵很多首唐诗。6、能分清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看起来很聪明的举动和“成果”,大多是因成人的干扰或教导生成,其行为已超出了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领悟的范围,违背了孩子的心理与生理的认知规律。家长要明白这一点,真正的“神童”几乎是没有的,我们可以回头看看,以前媒体上报道的“神童”又有几个现在还继续“神”着呢!> >

让小朋友画自己感受过的,经历过的事,是提高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方法。每个孩子都能自由的画出自己已接触到或感受到的东西,不需要教给孩子具体画的方法。我们需要的是孩子能画出自己的感受、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而不是要求孩子能画象这些东西。> >

我们成人画画的观察方法是:先整体后局部,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但这个观察方法用在儿童画画上就不灵了。儿童的观察方法与此相反,如,画房子先从一片瓦画起,画树先从一片树叶画起,画自行车先从一个螺丝钉画起。实践表明:孩子们画画从不拒绝复杂,越是复杂的东西孩子越是有兴趣,相反,太简单的东西反而唤不起孩子的热情。按成人思维模式编写的象“简笔画”“蒙纸学画”的书是违反孩子认知规律的,因而不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

对每个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和谐无疑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在对孩子的哺育过程中,最能影响孩子意识行为的是孩子的父母。在父母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又是母亲。母亲的爱不单是像动物一样处于需求和本能的情感表达,当妈妈的还能从爱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

孩子们从小总是希望父母和自己一样天真好玩、调皮。所以,年轻的父母 重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玩耍,和孩子们一起度过孩子们的童年时光。也许你现在不觉的拉着女儿的小手有多么好,待她长大后,她还让你拉吗?请珍惜这美丽的瞬间吧!

有时课题设计完,觉得对孩子来说,要画的内容是否复杂了一些,难了一些,当看到孩子的作品时,知道了自己担心是多余的。孩子的画不但内容丰富饱满,处理的色调也和谐自然,并懂得色彩的黑白对比作用,画面清新自然,气氛热闹热烈,构思构想也各有千秋。看来只要教师在设计课题时,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孩子们是能创造性地完成画面的。

孩子们常与动物接触,能培养孩子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引导孩子关注大自然,关注生活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是我们家长和当教师的应做的事。> >

在对待新事物的兴趣上,儿童比成人更具有好奇心,发展孩子的想象与好奇,能促进孩子的想象力的发展,提高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孩子在画写生时,教师只求画出自己的感受,不求画准物体造型和结构,让孩子大胆的去观察,去实践。在这里科学要让位于感觉,理性让位于感性,规矩让位于随意,严谨让位于放松,写实让位于写意。

17#
发表于 2006-9-29 14:57:07 | 只看该作者

刘杨老师,看了您发表的这些心得,我大受启发,谢谢您!

"家长不要看孩子画的是什么,要听孩子说画的是什么。"

18#
发表于 2006-9-29 15:59:34 | 只看该作者

[灌水]难得呀

[em17][em17真是一个有心人!

学习中.......

19#
发表于 2006-9-29 16:26:3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20#
发表于 2006-9-29 22:17:12 | 只看该作者

厉害!每句话都是重点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