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9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孩子们学画就是为了学画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2-9 23:4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们学画就是为了学画吗?

李 凌

孩子们学画是因为喜欢画画,觉得画画很好玩。他们往往在正规的美术启蒙教育和家长发现他们喜爱画画之前,就自发地开始了画画的经历。在自家的墙壁上、地板上、被单上创造了好多让他们为之激动但只是一些红团团、绿道道的“艺术品”,这才引起了家长的注意。(下、右图 高思雨 女 3 岁 )

ATH extrusionok="f" gradientshapeok="t" connecttype="rect">ATH>这时期的儿童画是自由的,孩子们画画的心情也是放松的,是没有任何负担的。他们在画前并没想着去完善一种技巧或完成一种学业,他们只不过是通过绘画学会了一种跳跃的、灵动的、感性的形象思维方式。仅这一点也是大人们根据实践总结出来的,孩子们自己并不知道已完成了这样一件可以说是很“伟大”的事情。他们在画画的过程中取得了经验,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提高了观察和认识能力。

我们的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少数人才为教学目的的。我们在强调儿童学习一般美术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儿童在审美意识上的培养,重视在情感上的表达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而不怎么强调孩子的画像与不像。

美术技巧对儿童时期的绘画来说意义不大,关键在于他们是否在画中能找到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让他们或兴奋或烦恼的情绪得到自由地释放,从中获得了自娱自乐的愉快,平衡了自己的心理。孩子们自己找到美术这种艺术形式,并不是有意地去练“童子功”,而是起到了丰富、完善孩子们多元思维活动,但要达到这个辅导境界是不易的。

现在我们有些老师已习惯于教怎么画,不习惯教孩子怎样自己画。平常也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概念不清。一具体到怎么去教上就自觉不自觉地走向强调技巧或画张范画让学生照着画的老路,忽视了孩子们的创造性,这是不对的。

有的老师错误地理解“让学生自由地画”的道理,在辅导中完全放任自流,失去了老师的启发、点拨作用,使教育没有了实际内容,这也是不对的。在教学中不教技法,也不撒手不管,但过于重视儿童画的高层次、高品位的艺术效果,同样也违背了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也是不可取的。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有更高的眼光去对待我们所作的每一个课题,用深入浅出的道理,通俗易懂的语言,儿童易接受的方式教给孩子们。从课题上让他们了解到中外文化史、艺术史,对经典作品学会欣赏、懂得鉴赏、参与评论,把儿童美术教育从“教他一招”转向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上去。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学生年龄的问题。如果小朋友从小一直喜欢画画,到了十三四岁仍兴趣不减,这时就应重视绘画技巧的训练了。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成为往画家路上发展的人,但那是以后的事。

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都是按着逻辑思维方式学到知识的,包括考大学考的也是逻辑思维的记忆。大部分学生创造、创新意识不强或明显不足,而创新意识正是形象思维的“拿手好戏”,每一个画家包括儿童只要他拿起画笔画他想画的画,那就是在创造。难怪北京的一位科学家在指导他的学生时说,你们如有条件要学点美术,用感性的形象思维补充一下理性的逻辑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求得研究课题的突破。艺术虽不等于科学,但艺术与科学密切相关。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学生时代成绩很好,长大了却能力很差,这可能就是“死读书”惹的祸了。这样的学生都缺乏的是一种发散性思维能力,也就是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解法的能力。他们书本上的知识大都靠死记硬背获得的,他们在看问题时好偏激、钻牛角,性格孤僻固执,在接触研究新的课题时排斥新思想、新观念,自己甘心情愿地走向思维方式的死胡同。像这样的学生也很难融于社会与同事相处的。

假如他们儿童时期接受过艺术教育,懂得一些发散性思维,能辩证地看问题,明白凡事大都是相对的,都有其多面性,他就不会成为一个“死脑筋”的人了。有艺术实践的学生在看待或选择某种问题的解答时,往往另寻捷径,显示了他思维的独创性。虽然学习美术不是解决“死脑筋”的灵丹妙药,但对一个靠记忆为主的逻辑思维时代的学生来说,会产生深远影响的。

随着国家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靠“死记”获得的知识逐步会让位于“动脑筋”的知识了。美术教学从重视绘画技巧转向重视审美教育已成为必然。学美术将不再是想当画家人“专利”。美术教育也不仅是学习技巧,它是全面的,综合的教育。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是一个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

(文章来源《少儿美术》“家长答疑”2003年第7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