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650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说说您对现今美术教学的看法您对美术教学的观点意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0-25 11:0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家针对现在传统的美术教学发表您的看法,并说说您教学的好的意见和看法....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27:19 | 只看该作者

我国传统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只重视理性知识和技能传授,把传授专业技能技巧作为掌握知识、发展理智的根本途 径,在教学中教师向儿童灌输知识,儿童只能被动接受一套死的表现方法,从而抵消和压抑了直觉的认识作用 ,也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我从许多儿童在不同的状态中所画的截然不同的图画中,惊讶地发现了不同的 教育对儿童发展认识所起的不同作用,证明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既可以培养人的能力,也可以阻碍人发展才能。

(一)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忽视儿童的个性表现常用简化了的图形做为形象表现的模式,通过临 摹灌输给儿童,把学简笔画称为让儿童掌握绘画词语。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 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儿童学会了这些形象公式,套用在自己的画里,就 出现了所有儿童画一个模子的太阳、大雁、花、树……。比如常见幼儿园的孩子用一条折线画大雁,他们老师那值得到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这个符号代表鸟,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他们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各种形态特征的鸟长得是不一样的,临摹教学使儿童对生活中的美无动于衷,对生动有趣的物象不会画 也不敢画,每个孩子的画没有个性,没有心灵感受。

(二)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儿童成长的历程,教材内容脱离儿童实际 如教材内容由简到繁,从成人的眼 光看儿童的造型能力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从简单形到复杂形安 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所以教材规定由平面形开始:圆形、方形、三角形、组合形……看来这种安 排似乎是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际上儿童生来认识世界并不以形的繁简来发展认识,他们喜欢画 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人和事,他们一开始拿笔画画就先会画人。儿童在成长中的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 解世界,并证明世界神奇的冲动,儿童图画常表现了人类发展中各阶段的创造力,他们能把大千世界中变化万千的事物,自由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出来。实践证明儿童绘画题材并不存在繁简问题,我通过教学实践了 解到,富于变化的复杂形反而易于被儿童接受,如,中学教材中的旅游鞋、自行乍、古建筑……,都是儿童写 生的好题材,我还实验让各年龄段的儿童画藤椅、画成组的蔬菜、画成组人物,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创作出了 表现各阶段绘画能力的优秀范例,成功地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传统美术教育的评估标准,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只以象不象为评价作业 的标准,忽视了艺术中的多元化表现。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美术造型是人的精神产物,是人表达情感的视觉语言。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所表达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异。传统美术教学强调学生临摹老师范画,临得越象越好,要求教学的统一性,从而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作业的呆滞、僵化和千篇一律。

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和审美能力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有差异,美从不同的侧 面和角度呈现在人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的美感。儿童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教养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有差别,美感的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在美术创造活动中只有强调个性表现,提倡独出心载,才可能促使儿童产生创造力。

传统美术教学还始终强调形的准确度,要求一开始就得画准比例,实际这是儿童做不到的。在审美教育中 似乎只有画得象真实物象,才是美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画得象并不等于画得美。传统美术教学把技术放在 第一位,不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表现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认识和感受,因此在 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儿童的能动性。

通过多年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我们认识到,儿童美术教育同专业的美术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儿童 美术教育主要靠发展直观知觉,通过观察、体验、记忆、联想、创造等一系列活动,调动人的一切感官,让儿 童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是综合性教育,需要利用多种媒体对儿童进行刺激,使 他们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把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完善创作所要表达 的感受。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27:50 | 只看该作者

杨景芝教授谈传统美术教育

   儿童的心理特征决定儿童的认识主要靠直觉发展.直觉是感性活动所专有的认识能力,在艺术活动中感性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美术教育建立在理智分析基础上,课程内容是成人美术专业教学体系的缩简本,脱离儿童实际,也不利儿童发展才能.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
   ⑴绘画内容越简单越易画吗?
   从成人的眼光看儿童造型能力的发展,认为物象的形状越简单儿童就越容易掌握和接受,所以教材要从简单形到复杂形那样进行安排,以体现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事实上,儿童依靠感知认识事物,并不依赖形的繁简发展认识,而是从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人和事开始.人的形是最复杂的,儿童一开始画就先会画人.我们经过实验也证实儿童绘画内容本身并不存在难易问题,关键是所画的题材儿童是否感兴趣,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以及我们怎样提出要求.一个题材儿童可以画,画家也可以画,题材本身不受年龄和技术水平限制.比如,我们以画旅游鞋为题材在3~12岁各年龄段进行教学,教学要求根据年龄特征加以区别,结果他们都能画得很出色.
   ⑵过早教绘画知识,易使儿童兴趣下降.
   传统教育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着眼造型准确性,色彩表达的真实感.因此对儿童大量灌输绘画知识,甚至规定教死画法.然而,儿童绘画并不注意画得是否与真实一模一样,儿童画与技巧并没有太大关系.过早,过多灌输那些不可能被儿童接受的技法知识,如人物比例关系等,对孩子来说太枯燥,接受不了,导致兴趣下降.因此,培养儿童绘画技能,不可操之过急.
    ⑶模仿学画不利于发展创造思维.
      传统绘画历来用模仿的方式传授技艺,习惯要求儿童用一种模式化方法表现.这样的教法容易伤害儿童幼稚的心灵,压抑他们的创造力,也不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儿童绘画能力是自然发展的,其规律是:由简单表达到复杂表现,由意象到再现.他们的写实能力随认识发展自然提高.
        我指导女儿黄欢的方法只是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从来不在表现方法上具体进行指导和干涉,也不需要进行技法示范,让她顺其自然发展.黄欢并没有花费很大精力磨练技法,只是没有间断画写生,从而使她顺利渡过了儿童由主观表现向客观写实发展的关键期.此外,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儿童进行实验,结果证明儿童普遍都能在造型能力上获得较快的发展.
       为了探索符合中国儿童实际的美术教育方法,从八五年开始,我与10多位教师合作,在我所领导的少儿造型艺术中心进行教学实践,至今已有上万名儿童参加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一整套通过绘画培养儿童创造思维的方法和体系.读者如果想了解具体内容,可参考我最近的著作——《启迪儿童绘画》.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36:53 | 只看该作者

谈小学美术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

 

陈二泉

 

 

在以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健全、合格的“人”为标志的现代素质教育一浪高于一浪的今天,我们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摆脱以技法传授、技能训练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适应现代的素质教育要求?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因此,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与效果。

一、  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副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他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的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初一撤,“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会有上一段时间的“考级”之争。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面”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和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副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学院派大师安格尔宣称:“艺术作品产生于智慧以及对艺术的学习,照相永远无法与之相比”。一次我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的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他们说:“小鸡怎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他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线了。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筱思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因为小学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原文载:《少儿美术》2000年第5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43:41 | 只看该作者

走出传统模式,探索现代美术教学新方法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全国蓬勃展开。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美术教学,我们适逢美术新课改时期,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法,怎样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如何彻底改变美术及美术教育的观念,怎样才能真正适应现代化的美术教育改革?现以《时装(装饰设计)》一课为例,谈一谈新课改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此课目的是要改变小学美术课过分倚重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的现状,让他们在这方面重新焕发活力。本节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服饰文化,学会用身边的工具材料装饰自己的服装,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合作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课前教师在美术功能室里挂一些学生设计的部分时装,营造教学情境,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学习小组。整个教学引入用电子邮件简短导入,既有新意,又集中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情境感知,了解服饰文化,形成形象思维。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应视为一种文化继承的学习。学生虽然每天都穿着服装,但是不了解和时装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了丰富学生感官,我在教学时结合现实生活,设计了“配乐时装表演”欣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时装表演和图片的欣赏,既了解了时装服饰文化,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理解了时装设计的基本组成,初步形成感知,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多媒介启发式教学,精确演示,创造想象空间

课堂讲授示范应精简,教学中我尽量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设计方法,代替教师直接的讲叙,并充分运用多媒介,师生讨论交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

       四、学生讨论、分工合作、互动学习

学生动手设计是本课的最关键部分,我设计采用合作互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互动学习是学生在主动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分工合作,是目前课堂教学中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各组同学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展示出自己的设计实力.

 五、进行时装表演展示学生作品,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设计完成之后接着进行时装表演,这时每个时装模特闪亮登场,同学们掌声不断,我播放音乐录相《流星雨》,各组模特进行表演。一个个时装模特的幽默步伐,及各种造型赢得了学生的阵阵掌声,整个教学达到高潮。以往美术课往往都是教师传授技能要点,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然后由学生做作业,教师辅导这几个固定的环节组成,这堂美术课大范围地调整了课堂教学结构,把活动引入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营造文化气息和身心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想象与创造思维,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学习,采用多媒介教学,结合音乐、语文课程,实施跨学科、综合性学习,采用多元化激励式评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新课程,迎来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进行美术教育改革,必须摆脱传统观念影响,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学思维,树立创新的教学核心、宗旨,我感到有些美术课在教学设计方面应适当借鉴活动表演的形式,不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能适合学生生理生长特点,体现出学生的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感受得到释放,有一种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感受。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46:19 | 只看该作者

突破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在新的教育形式下,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育者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的讲解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非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使其养成了依赖于他人的习惯。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创造性的教学应鼓励儿童对学习的主动参与,使教学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收获,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如:在欣赏活动中,通过比较、讨论、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学习方法,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又如在教学手工课时,对于难度较低的内容,教师教学时可只作简单的引导,讲解制作的基本原理,而后鼓励学生通过互相讨论等途径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制作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作业要求上也可分层处理,对于多数学生要求他们只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即可;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不仅得到了一个具体的结果——作品,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平时的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难得一见的是学生对教师、对教材的评价。而这却恰恰是引导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课末,可以邀请学生对教师本堂课的教学提出他们喜欢的做法和不喜欢的做法等。在每一学期的最后几课,可请学生对整个学期进行评价——如,我最喜欢的课我最不喜欢的课等。教学就是为学生服务,当教师的教学在逐步的积累中不断完善,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尊重,教师的课又岂能不受学生欢迎,而这也正是体现了教学平等、教学的魅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迸发创新火花。
有关统计表明,中国儿童的创造设想主要来自学习生活两方面,而源于日常生活的创造设想又居于首位。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学中体验生活角色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使思维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其创造潜能也因此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因此,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来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精神的相关性情境,以此来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如《各式各样的帽子》一课,一位老师采用xx帽业公司现招聘设计师若干名,详情见海报,请有意者前来应聘这一形式展开。别以为你是来到了人才交流市场,事实上学生们正以现场应聘的形式创作各式各样的帽子。课中,黑板上贴满了前来应聘者的作品……“消费者——全班同学,正在选购产品,他们互相讨论、欣赏,都给自己认为满意的产品贴上大拇指”……一批小设计师们因受消费者青睐而受聘……用一生活情境现场招聘来代替作业,用选购产品来代替作业评价,这样的作业和评价设计,符合学生好动、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他们不再感到美术作业是无味的,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此外,恰当地把竞争引入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进入未来社会的心理素质,也符合学生的求胜心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会为下次成功而努力。学生在创设的宽松愉快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充当角色,在玩中学,在玩中悟。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自由表达,自由创造,使各种新的想法、新的点子蜂拥而出,从而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能迸发创造的火花,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使创造力得到自由伸展和尽情发挥。
三、树立新的教材观,使之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服务。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更好地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服务。要认识到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学习生活、构建人格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合理使用教材。如《贺卡制作》一课是十一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在一——五年级时学生已在不同时间不同学科多次进行这个主题的学习,所以此时再教学,学生已没有了创作热情。于是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对电脑较为喜爱的实际情况,把美术教室搬到电脑房。对教材进行处理,将这一课改成了《电子贺卡的制作》,结果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创造兴致高昂,许多同学还把自己制作的电子贺卡发送给了自己的父母、长辈、老师和同学。又如,《神气的大公鸡》一课,教师把传统的作业内容画一只神气的大公鸡改为公鸡选美比赛。学生把自己描绘的大公鸡戴在头上参加选美,有的公鸡勤劳、勇敢,有的漂亮但骄傲,还有的……从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公鸡的表现手法,还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浓厚,教学有了新的延伸,学生思维质量高。
四、多角度地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乐于创造、勇于创造。
  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关小蕾说:没有什么与艺术有关的创作活动比自由地画画更轻松的了,在所谓自由的含义里,既包括了游戏般的活泼,也包括了创造形式和选材上的灵活性。也就是说我们要多角度地选材,适时地更换课堂组织形式、创作形式,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1、注意课堂组织形式的灵活化。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一定要注意灵活性,不能总是采用老的教学模式,这样会让学生觉得美术学习没意思,创造潜能的激发更无从谈起。如经常开展作品评比、举办作品展览、师生同学间互相赠送作品;创作形式也经常改变,如个人创作、小组集体创作、命题创作、半命题创作、自由创作等等。2、注意创造形式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创造形式已不断受到冲击,而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许多新颖的创作手段,深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所喜爱。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除了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外,也应适当地作些补充,使创造的形式更为多样,更有新意,更能吸引学生。如砂纸作画、吹塑纸版画、废旧物品制作服装、汗衫画、泥塑头像、各类拼贴画、各类纸工、荧光笔作画、修正液作画、线描画、刮画等。3、注意创作材料的生活化。美术教学来源于生活,其目的也是要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精选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又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并能开启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学习内容。告诉孩子不要以为作画只能用蜡笔和水彩笔,其实只要你愿意,各种各样的实物材料,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各色包装盒、废弃的宣传画、五颜六色的报纸、吃剩的果核、弄啐了的蛋壳、树叶树皮、用旧的发夹、煮饭的米粒……都可能是组合成一个个美丽画面的最佳材料,都可以作为美术教学的活教材、好教材、新教具,他们会大大丰富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发散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创造、勇于创造。
五、有效地进行学科整合,加强美术学习的综合性,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开阔、创作途径更多样。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具有的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新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它是指在美术学习的各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地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他学科中有益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计算机、网络、音乐、语文诗词等,加强学习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机器人》一课,教师先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机器人的相关知识。于是学生各显神通:有上网搜索的、有查阅书籍的、有参观中学机器人制作小组的,还有请教常识老师、请教家长的……这些都为学生学好这一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如,心理学研究发现,音乐可以促使人产生意境,有益于创作,有学者发现,在聆听激昂的音乐时,创造者会使用较深沉的颜色,且创作快捷有力,在聆听柔和的音乐时,创造者则使用明快的颜色,且速度较慢。在美术教学中学生能按不同的强弱、节奏的音乐改变所使用的颜色,例如,强烈的声音用红色,平缓的声音用蓝色,轻快的声音用黄色,富于幻想的声音用紫色等。因此,这种做法已为越来越多的美术教育者所接受,但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因课而异,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加以意象的引导,使音乐更好地为学生的创造服务,达到最佳的效果。</P><>参考文献:
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出版社1999年版。
刘洋江:《制约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因素分析》,《少儿美术》2001年第2期。
4)钟启泉:《美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5 11:51:39 | 只看该作者
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四川郫县第四中学  尧 琳
摘要:“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民间文化艺术。”这句出自一位大学在校学生的话或许令许多人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自身接受的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也就是这样的写照。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到悲哀。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所遭受的冷遇,表明中华民族近8000年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为了提高国民人文艺术素养,我们应该浓厚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播,使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走向大众。
传统文化艺术在学校教育中所遭受的冷遇
自92年以来,我国在国外组织了近200起大型文化展览,如“秦始皇兵马俑展”、“黄河文明展”、“中国古代文物展”、“中国西藏珍宝展”、“中国五千年文明展”、“中国文化展”、“中国画精品展”等等在国外掀起了一股股“中国热”。
中国绵延不断几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农耕文化历史以及56个民族多元化的生态,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十分丰富。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古老社火、民间剪纸、皮影戏等,南方的傩戏,少数民族地区的苗族刺绣——一部穿在身上的神话史书,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纳西族的《东巴经》,彝族的民间漆器,土家族的西兰卡普,蒙古族的史诗《江格尔》,还有遍布全国的诸多民间木版年画产地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玩具产地、民间陶瓷、民间印染产地,可以说民间的习俗生活有多丰富,民间艺术就有多丰富。
然而,“十多年的学校教育,我从来没有接触过民间文化艺术。”这句出自一位大学在校学生的话或许令许多人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自身接受的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也就是这样的写照。我们不能不为之感到悲哀。
据了解,广东省教育部门曾对400多名16岁以下的中小学生进行现场提问,发现绝大部分中学生把“诗经离骚”称为历史名词;“故宫”、“长城”仅仅是两道风景;“韶音雅乐”则是现代抒情音乐云云……
就笔者在本校学生中所做“对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问卷调查中,就有学生这样写道:“中国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可我却知道的不多。现在我知道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只有中国画、雕刻、中国结和京剧。”并且能够做出这样的回答的是少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的不在少数。
在对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艺术部分教材内容并不够重视。究其原因,往往都是教师自身就不具备这方面的学识。看看下面的这些对话,或许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个中原委。
笔者:“请问在您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中,有没有传统文化艺术相关内容?”
教师A:“几乎没有,最多在中学阶段学校有开设书法课,也就是写写字,没有深入研究过。美术课都是画画,老师叫画什么就画什么。”
笔者:“那么在您到了师范学院(大学)后,有没有这方面的选修或者必修课程呢?”
教师A:“好象有选修,不过我没有选。三门选修课程我都没有选艺术类课程。”
笔者:“你们的大学艺术选修课的同学都学些什么东西?”
教师A:“一星期只有两节课,就是教画画。其他的没什么。”
笔者:“在新的七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个戏剧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您是怎么开展教学工作的?”
教师B:“我让他们自学。我都不懂那些,对戏剧都没有兴趣,还上什么上?不知道怎么上。”
笔者:“新的音乐教材编写的非常好,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对于京剧的课程您怎么处理的呢?”
教师C:“我给他们放磁带,听传统京剧和现代京剧。”
笔者:“您以前在音乐学院读书的时候学校的课程有没有这样的课程呢?”
教师C:“没有。”
由以上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学科的教师自身对与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都是十分肤浅的,又怎么可以开展好传统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呢?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中央美术学院靳之林教授说:现在在农村不仅是剪纸没有了,就连日常的生活用品也被塑料制品取代,村民的住房也贴上了瓷砖,家里的摆设也是沙发、钢丝床,就连民间习俗与风土人情也都淡化了,我们的下一代看到、感觉到的是沙发、名模、过“圣诞节”,这样下去,中华民族近8000年绵延不断的民族民间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还有外国朋友如此说道:“我发现中国的许多年轻人并不尊重本国的民族文化”。因为他们很少接触、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就没有认识到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当然也就不会去尊重它。比如学美术的,他们从小学习的是西方的传统美术理论,接受的是西方模拟自然的写实手法,对民间剪纸等民间美术不屑一顾,认为他们的表现手法不合乎自然比例,是违背美术基本常识的。对其中蕴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不了解,也没有感情。因此,工作以后也不可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民间艺术的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已被外来文化所代替。
大家一说中国画就拿西洋画比,潜台词是西洋画就是美术的标准,如果真是这样,中国画为什么会几千年生生不息呢?中国画经历了近千年的演变后,仍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和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的。
在中国式的应试教育中,让专家们深感忧虑的是,我们的许多家庭在对孩子进行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个结构性问题,即对孩子的学电脑、学外语、学钢琴等方面热衷有加,而恰恰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态度冷若冰霜。专家们认为,这是典型的“知识缺失”,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无助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弘扬。
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认识。
1、“观众”才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神,培养出全面了解传统文化艺术的“观众”是我们应该做的一件重要工作。
  关注民族文化艺术传统是一个整体的教育问题。我们的高等美术学院、中等美术学院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小学美术课都应开设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只有从小学习了,了解了,对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感情,将来工作以后才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的工作。
2、把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1994年8月23号中国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十六条中就有这样一段话:“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各类大专院校都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传统文化选修课,开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讲座。……”
3、横向比较学习。
在亚洲范围内,日本、韩国与中国文化相近,他们采取多种措施保护传统文化。
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日本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多数乡村设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
韩国在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之前,已经确立了国家级文化遗产110多个,地方级文化遗产251个。去年,韩国的皇家音乐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简介中,韩方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
以上两例都是那么的发人深省。
(二)教师应着力提高人文艺术素养
1、认真阅读传统文艺作品。对于我国各个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尤其是重要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则应成为首选书目。对名人名著应“耐下心来精读、深读”,应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读。
2、应熟知文史哲。对史学著作和人文科学著作应广泛涉猎,《诗经》,《离骚》,孔孟等等中国的儒家、道家、法家作品应该有必要的了解。应能熟知先哲们的代表作,能把握典型文史哲著述中的深邃思想,熟悉中国著名思想家的思维成果,采用辩证思维方式来探讨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史学家的主要思想、基本观点,辩证地探索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精神遗产。
3、熟知民族传统文化。除了对儒、道、佛等诸家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深入理解我国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吸纳外来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规律以外,还应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主要特色。且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习琴、棋、书、画,通过演习民族器乐、书法、国画等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升文化品味,培养高雅的人格特征,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欣赏能力和表演水平,深化对艺术的感悟。
4、应熟悉心理科学。筛选心理学、未来学、行为科学、思维科学、生态科学等方面代表性的著述,一一认真阅读。增强对学生心灵的感悟能力,增强对“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等观念的理解,增强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
(三)浓厚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应是校园文化教育发展和深化的根本方向,其努力方向可有以下几点:
1、邀请民间艺人到学校。观看表演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民间艺人独特精湛的技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从而对它产生了解和学习的愿望。
2、搞好学术沙龙。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对学术沙龙还相当陌生,这就有在学校大力提倡学术沙龙的必要,把各种沙龙视为教研活动的开拓、深化和延伸场所。应培植一批学术、技能带头人,引导师生组成各种社团,引导师生积极开展文学、艺术等类学术沙龙,以便交流情感、展示风采、表现自我、切磋技艺。
3、组织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通过搞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节,让有一技之长的各类传统文化艺术爱好者,有一展风采的机会,浓厚学校的传统文化艺术氛围。
4、开拓宣传领域。除了各类板报和广播室等宣传工具外,还应引导学生、文学社团创办各种校园小报,还可将各种宣传活动引向社会,办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必然可以以学校为中心向社会扩散影响,从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大众。
8#
发表于 2007-2-1 16:04:34 | 只看该作者
 

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注:该课题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下的子课题,已经通过中国教育学会和有关专家的鉴定确认。)

    地方文化资源是在当地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它以独特的、稳定的形式存在,是当地人们所耳闻目染的最熟悉的事物,也是当地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精神支柱。地方文化资源所蕴涵的审美成分和它自身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的,失去了这种地方文化资源,就等于失去了这个地区最具个性特点的文化精髓。作为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无疑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资源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需要。通过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助于传承地方灿烂的本土文化,共享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资源。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通过整理、收集并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地方文化资源代代传承。

    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这里原是鱼米之乡,自古经济繁荣,文化鼎盛,民风古朴,乡土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艺术闻名岭南。人们长期在自然环境的生活中,造就了本地域灿烂的文化习俗,出现了多彩多姿、独具特色的建筑、器物艺术造型。从美术的角度认识当地的文化资源,主要是不同地方建筑、器物的不同艺术造型。它们的造型特征恰恰是美术教育所依凭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地方美术教育的共享资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在本地区的逐步推进,城乡差距越来越小,这里过去保存完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器物,不断遭到人为的拆迁、损毁和破坏。这些仅存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如:容桂清代文塔(图1)、水乡古桥(图 2)、岭南锅耳屋(图3)、樘栊门(图4)、古老的牌坊(图5)、宗祖祠堂(图6)等已经保留较少。文化来自人的创造,但反过来文化又会影响人,所以,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记录、保存、搜集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让传统的地方文化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使地方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 图1 )        ( 图2 )

 ( 图3 )      ( 图4 ) 
  ( 图5)   ( 图6 )

  ( 图7 )     ( 图8 )   

1.地方文化资源是当地人们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在进行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将这些地方文化资源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中所折射出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得以展现,从而揭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比如:锅耳屋的造型(图3),因屋墙形似铁锅之两耳而得名,据说此设计表明屋主知书识礼,并且较为富有。岭南建筑独具特色的樘栊门(图4),用13条胳膊粗的原木横梁做成,可左右抽拉,看起来像现在防盗门的样子。明远桥(图2)在杏坛镇逢简乡,据顺德县志记载,该桥为宋代李仕修建造。李仕修杏坛镇逢简人,宋代庆元已未(1199)科进士,任福建肃政廉访司金事,升浙江行省参政,曾在乡筑大石桥数座,便利行人。这是顺德梁式三孔石拱桥中,文献记录最早的一座。因经历代重修,现桥已难找宋代风貌,仅存明代的风格了。桥栏华板刻有各种花纹图案。两旁望柱各十四条,柱头雕石狮一只,现仅存十只。站在桥上左右眺望,宽阔的河涌两岸,整齐的石砌墙紧靠河壁。蕉林牍地上,旧日店铺基础依稀可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升平人瑞”坊(图5)在顺德杏坛镇上地乡内,建于同治六年(1867),为旌表该乡百岁老人何大宽而建。牌坊为四柱三间两层冲天式结构,花岗岩建筑。坊额上正中石匾刻“圣旨”二字,其下横批石匾刻“升平人瑞”四个大字,柱根有抱鼓石。此坊为顺德境内现存保护较完美的古牌坊之一。结合这些内容的现实意义以及它们独特古朴的艺术造型,揭示本地域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以此对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达到传承地方文化资源的目的。

2.就美术教育的功能来说,还须对本地独具特色的建筑、器物和艺术品,进行造型、色彩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找到特殊的审美价值,使其与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相关连。如(图3)中的宗祖祠堂,色彩庄重、造型大方,门上画着的高大门神和与之呼应的对联,凸现当地浓郁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的地方文化色彩。在这些祠堂庙宇的木窗上,屋檐中,屏风上,木雕砖雕精美细腻,造型栩栩如生。那些八仙贺寿、大闹天宫、桃园结义等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既反映了民间乡土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出当时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图7)、(图8)龙舟和醒狮中那装饰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独具的特色,无不散发着南国水乡古朴的艺术气息。尤其是龙舟,大都雕刻有龙头龙尾,涂金描彩,造型生动,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替代的审美价值,是地方文化资源最珍贵的财富,是进行乡土美术教育共享的文化资源。依据这些独具特色建筑和器物完美的造型、饱满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古朴的风格,以及这些建筑和器物与建筑力学、艺术审美、民情风俗之间的联系,设计出更加丰富、更具个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乡土美术教学课例和案例,重在造型和色彩的感受体验,通过教学让学生以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可开发和利用的乡土美术课程资源一览表

建 筑 艺 术

水乡古桥

古老的牌坊

美丽的古塔

岭南锅耳屋

家乡的祠堂庙宇

岭南名园----顺德清晖园

器物造型艺术

精彩的醒狮

水乡的小船

漂亮的龙舟

我家的樘栊门

以案例《水乡的小船》为例: 教学目标:了解小船的特征及相关的地方文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经验,用黑白版画的形式表现出水乡小船特有的美感。 教学重点:小船特征的把握及浓郁的南国水乡文化特点。教学准备:小船图片,有关录像,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水乡顺德地处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已经习惯“开门见水、举步登舟”的生活方式。从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造船技术,这种生活方式和造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请根据有关图片和录像资料的展示,分析小船的结构,感受形状的美感,激发创作的欲望,并画出周围有关的环境,表现出水乡的美。启发联想:找出几个学生谈谈小船的形状,并让学生想象小船象什么?如何进行表现?学生可发挥自由的想象。 表现指导:小船写生:面对小船图片、录像,结合创作课题进行写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及画面构图添加适当的环境。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水乡春早》黑白版画  杜振宇   男   13岁                              《收获》黑白版画   陈思铭  男  13岁
 
《门前的小河》黑白版画   梁钰莹 女 13岁

 3.结合《乡土历史》课程,对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教育功能分析,确定每个内容的特定教育意义。

如:宋代李仕修建造明远桥便利行人、造福后人;“升平人瑞”坊为旌表该乡百岁老人何大宽而建;“宗祖祠堂”为彰显先人的公德而建。以此为引入点,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二.通过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整合地方优秀的文化资源,培养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我国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很多青少年对自己民族的东西渐渐淡化,甚至漠视,崇拜西方外来的“洋文化”。如:崇尚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迷恋西方恐怖暴力的卡通动画和图片,这就直接导致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迷失。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旨在通过教育,使主流文化对人的影响最终占优势,让地方文化在他们的心中打下永远的烙印。美术教育就是要发挥它的继承性和教育性,让他们通过生动直观的器物、建筑和艺术品来感染他们,让学生认识到家乡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让他们感受到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由此可见,以地方文化资源作为美术教育的契机显得尤为重要。       

三.通过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丰富地方的美术教育教学资源,为地方的乡土美术教学积累资料。

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和美术教学的整合,以此成为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以编写校本教材、撰写案例设计、举办学生画展、写绘画日记、整理传说故事等方式来呈现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传承。但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局限于上述内容,需要教师更科学合理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课程教育。主要内容涉及:1.地方文化资源所呈现的图像、故事等资料;2.揭示地方文化资源所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和价值观念;3.地方文化资源的功能、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制作方法的分析;4.地方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和课程整合;5.地方文化资源的教学案例和课例;6.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以此来提高同学们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综上所述,以美术课程和地方文化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是对地方文化资源进行更科学、更合理、更系统和可持续性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能使学生享受到更科学、更丰富、更优质的美术教育。

9#
匿名  发表于 2007-12-9 22:40:58
[em06]。。。。。。无哈哈
10#
匿名  发表于 2007-12-13 16:23:13

美术教学更多的仍是空头白话.无论怎样都比不上语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悲哉!!!

11#
匿名  发表于 2008-11-29 22:48:02
美术的本意是什么?让孩子身心愉悦,修身养性,审美技能。不过现在的美术老师好像是在为上课而上课,社会工作疲于应付,各类比赛繁多,想努力投入的上好课,还得写反思,总结经验,课题研究,好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