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36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画创作辅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4-4 22:2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画创作辅导》

中国儿童中心《中国校外教育·美术版》执行主编 龙念南

一、儿童画的概念

对“儿童画”一词的解释,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论,直到1985年的全国美协会议上才作出了比较完整的结论。认为“儿童画”一词包含有两个层面的解释,一个是美术范畴的“儿童画”,一个是教育范畴的“儿童画”。

属于美术范畴的“儿童画”是从狭义的绘画角度来解释的,指的是画家们专门为儿童创作的绘画作品。虽然画家们的创作也叫“儿童画”,但是这个“儿童画”的关键是画家们以美术的形式为儿童服务,我们需要的是最后的结果。画家们是美术范畴“儿童画”的主角。这其中包括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连环画、儿童读物插画、卡通画、宣传画等等。除此之外,在美术专业的领域内,人们还常将那些以儿童形象和儿童生活为创作内容的绘画作品包括在其中,虽然这样的作品大多数并不是专门创作给儿童欣赏的。“儿童画”在美术领域得到承认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在我国则是近十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儿童画”类型的作品基本包括在各个画种和插图艺术之中。

属于教育范畴的“儿童画”是从美术的广义角度进行解释的,指的是儿童以绘画的形式所进行的活动及作品,儿童是这个范畴“儿童画”的主角,在这里看重的是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过程。教育者和研究者通过研究和分析儿童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了解和认识儿童的发展。反过来,教育者和研究者又利用这些特点找出更加适合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绘画作品并不能作为一项专门的美术门类同画家们的创作划等号。如果一味的将少年儿童的绘画活动和作品同成年人的绘画活动和作品划等号,从教育的角度就会起相反的作用,抑制甚至扼杀了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当然,也有很多艺术家非常看重和欣赏儿童所创作的绘画作品,但是这样的欣赏与评价同教育角度的儿童画没有必然的联系,带有一种对艺术创作的偶然性成分的认可和赞同。

从美术的角度来讲,美术活动包含了人本的与社会的两大方面,这其中又有情感的、智力的、技术的和创造的四个基本因素。而在具体的创作表现上又可以分为具象的、意想的和抽象的三种造型类型。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由于自身发育的特点,儿童对图像的感知、识别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而对文字和数字的接受能力晚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图像,所以他们不适宜过早地接受文字、数字等比较抽象的、带一定逻辑性的知识内容。儿童认识周围世界所依靠的应该是更多的通过形象性的、游戏性的活动。一般的绘画活动正好符合形象性和游戏性这两个特点。

二、中国儿童绘画教育简史

绘画教育的起源同绘画的起源是同步的,从偶然创作到必然创作中出现的交接与模仿就是教育的体现。早期的绘画教育属于借助教育的美术教育。

我国古代绘画教育同其他美术内容的教育一样,都是作为一种手艺,一代代的由师傅带徒弟,口授心传的。后来人们又认识到绘画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但是画家仍然处于匠人的地位,就连被称为“画圣”的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在史书中都放在“画工”一类。从宋代开始一直到元代、明代、清代,许多舞文弄墨的文人加入到绘画的行列之中,似乎绘画的地位提高了,其实,这些文人,包括在绘画史上被公认为大师的文人,也不过是把绘画作为消遣的工具,甚至是糊口谋生的手段。所以在历代的官学和私学中,除了北宋时期短暂出现的“画学”之外,根本就没有绘画教育的地位。画家成才就是靠师资传授,或者自学成才。

古代绘画学习的最重要课本就是“画谱”。画谱包括画师自己创作的稿本(粉本)和师傅保存的前辈画师创造的画样。古代画师传授给徒弟的不仅仅是画谱,而且有精辟的作画“秘诀”(口诀)。这些画诀大多数是画工们作画经验的总结,然后世代相传下来的。

在师徒相授、父子相传的绘画教育中,徒弟都是跟着画师学艺,在实践中锻炼。一般由画师起稿,勾出轮廓,然后让弟子画下去。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一种艺术样式的掌握、继承,对一种文化的传播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但是往往会造成“志守师法”墨守成规的现象。很早以前就有绘画评论家指出了这些缺点,并提出批评。但是徒弟如何摆脱师法创造一种新风,特别是有自己特色的画风确实是非常难的。所以,古代的画师们在实践中又摸索并提出了“师造化”,也就是从对大自然的写生、领悟的真理。“师造化”要求将学到的技法自主地应用到自己对大自然的体会和表现中。从而突破前辈的模式。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言。因为只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才能摆脱画谱的模式和老师的艺术程式。所以历代都把“师造化”作为学习绘画的一条重要法则。

文人学习绘画讲究“师心不师迹”。虽然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要像学习书法的读帖和临帖那样去看和画,去学习绘画的笔墨技巧。但是最重要的是“师心”,学习前人的意象创造。一般来讲,“师迹”是主要是技术的学习,而“师心”则是艺术的领悟。文人画还讲究“功夫在画外”就是指读书、游历和人品的修养,以及交友论艺等方面内容。明代大画家董其昌将其概括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指点不在多言”。他们认为艺术的精妙之处,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老师教其弟子是“指点”。做教师的总是用一些非常简略、近乎玄妙的语言,来启示学生领悟。学生在实践中对老师的画语也要逐步领会。比如近代大画家齐白石就常常说:“画在似与不似之间”。“师心不师迹”、“功夫在画外”和“指点不在多言”这三点是互相关联的。一个学画者,要达到“师心”的境地,自然需要靠自己的“领悟”,而领悟艺术的能力,则由“画外之功”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来得到。同样,老师要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在这三方面的涵养一定要比学生高得多,体验深得多,才能做到“指点不在多言”。否则是难于“指点”学生的。

中国的近代绘画教育是伴随着与私塾教育所不同的学校教育的兴起而出现的。科学与实业的发展对绘画的需求是中国近代绘画教育的催化剂。

最早的课堂绘画教育仍然是以临摹教师的范画为主。重“技”是中国近代绘画教育的一大特点,其目的是“在练习手眼。以养成其见物留心,记其实象之性情,练成可应用之技能,并令其心思于精细,助其愉悦。”这也是同古代绘画教育目的主要不同之处。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绘画教育乃至整个美术和艺术教育,都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以顺应儿童爱美的本性,培养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提高美的欣赏能力,美化环境与生活为目的的。尊重儿童的表现特点成为衡量优秀教学的标准,大家认为,这样做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提高美术能力,有助于人格的发展,有助于科学的学习。例如在鲁迅先生亲自拟定的《全国儿童艺术展览会搜集条例》中就写明“制作品以存儿童之本真为第一,谊长者不得为之删润,惟有未能作字者则可代记姓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由于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所决定,在政治和经济上一边倒的与苏联合作的前提下,20世纪50-60年代前后的绘画教育一直沿用了苏联的绘画教育体系。将本来适合于专业型教育的(契斯恰柯夫)绘画教学体系溶入普通教育,再一次片面的强调了绘画的“技”。在中小学绘画教学中也过分地重视了绘画基本技能的训练。

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主要任务是进行审美教育,要体现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改变单纯传授技法的美术教学旧观念。1992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首次提出美术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要求处理好思想品德、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1997年教育部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提高了审美教育课程的比例。2001年教育部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国家标准》确立的美术课程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和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形成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和学习基本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当前儿童绘画发展类型

“专业型”儿童画指的是以成人绘画学习的模式对儿童进行绘画技能技巧的教育,以对成人的绘画作品评价的方式评价儿童画的教学与活动的类型。这类的儿童画,其实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画,它只是以儿童之手画出的绘画创作。在这种类型的绘画教学活动和创作活动中,辅导者完全或基本按照成年人学习造型艺术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专业型”儿童画的模式确实为我国美术后备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使我国以写实型的造型艺术专业教育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但是从儿童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专业型”儿童画最大的缺陷就是压制了儿童自己观察的目光。

“传统型”儿童画主要指得是这样的儿童画,这些作品均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但是在形象上又具备儿童自己独特的视角。它从绘画形式上影响了儿童画的发展。“传统型”儿童画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但它是建立在儿童自己的造型能力与传统水墨画技巧的有机结合之上的,这种结合的关键是要依靠即能帮助儿童把握住自己独特的造型,同时又能将传统的水墨技巧融汇在儿童作品中的优秀画家兼教师的辅导。而在全国范围内我们至今仍然缺少这样的优秀画家兼教师。这正是造成了许许多多无个性的“小齐白石”、“小徐悲鸿”出现的根本原因。

所谓“形象型”儿童画,主要指的是以既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又适合儿童欣赏和表现的形象进行的儿童绘画创作。这些形象主要是由成人根据儿童自己创作形象的特点进行美术化概括后又传达给儿童的。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将儿童读物或卡通片中的形象传达给儿童,由儿童们领会并记忆后用在表现自己生活的作品中。很多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是低年龄的儿童,他们也需要表现自己的生活,但是“专业型”的表现方式又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所力不能及的。而“形象型”儿童画既可以减少儿童在“想象型”中盲目的想象,又可以比较容易地教会儿童运用比较简化和概括的形象表现自己的生活,在低年龄儿童绘画的创作中适度的填补了“专业型”的不足。运用“形象型”表现方式的关键是表现过程中的灵活性。成人传达给儿童的形象主要是供儿童参考的桥梁,作品最终要由儿童根据自己的意志完成,而不能以是否与成人所传达的形象相一致作为最后的标准。如果一味的以成人所概括的形象作为儿童创作的标准。其结果就是彻底扼杀儿童的创作才能。简笔画泛滥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写生型”中的“写生”一词已经同传统意义上的写生不同了,只是表示儿童在完成作品时是面对了一个客观的对象而已。儿童在面对这些对象进行创作时,实际上都自然地引入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这正是由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儿童们此时的心态其实同许多画家写生时的心态是一致的。只是在程度与自主性上存在极大的差别。“写生型”儿童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儿童个性化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因为即使是面对同样的对象,由于不是默画,所以儿童们仍然会表现出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由于面对具体对象可以不断的观察和认识,所以儿童的细微观察能力与表现能力也较之前几种形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写生型”儿童画也同样有自己的缺陷。由于儿童的转移能力和联想能力需要不断地培养,如果过分地强调以写生的形式进行创作,很容易造成儿童写生能力与想象能力的脱节,儿童很难将自己从写生中观察到的细节或情节自如地应用到想象为主的作品中。所以,在“写生型”儿童画中,既要引导儿童敢于面对真实的对象进行创作,又要提示他们认真入微的细致观察和表现。更需要把握如何保持儿童自身的特点和想象的胆量。这就对辅导者的辅导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地方型”和“现代型”儿童画,都是都是辅导者在前几种儿童画类型的基础上,受现代美术思潮的影响,结合地域民间美术特色和西方现代美术特色而出现的。这两种类型的儿童画都有极强的地域个性,它们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儿童画的特色,这一点在中国儿童画创作同国外儿童画创作比较时尤为明显。但是,过分强烈的地域个性又很容易带来了对儿童个人个性的压制,这也正是两种儿童画类型的缺陷所在。

“多元型”儿童画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吸收各种儿童画类型的优势与特长,以它们之间的互补性来提高儿童的绘画创作能力,教师在具体的辅导中不拘泥于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以培养完善的人格为主导,以个体儿童的个性为主导,以此时此地的创作对象为主导,以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为主导。这就大大丰富了儿童绘画创作的个性特色。“多元型”儿童画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泥于个别的绘画创作形式或创作材料,只要符合第一个特点所要求的内容,创作形式的选择和材料的使用都可以是随机的,多种多样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特别是许多辅导者在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材料为儿童美术所用,使得近年来儿童美术作品的样式越来越丰富,有些作品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分类样式来判断区别了。这大大丰富了儿童绘画作品的创作样式。

四、绘画创作的一般方法

  创作画的关键在“创作”二字,其意思就是作者自己创造的作品。既然是自己创造的,它首先就必须和别人创造作品不一样。首先是表现的内容最好同别人的不一样,即使内容一样,观察的角度也应该不一样。内容和观察的角度一样,表现的方法要不一样。不管从哪个角度,只要和别人(包括大画家)画的一样,一幅画表面看即使画得再好,它也不能算作一幅创作画,最多只能是一幅好的临摹画。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也不能算一幅创作画,最多只能是一幅好的写生画。创作画要“创作”出作者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作者自己认为最美的作品。当然,与此同时也要尽可能把自己平时练习的水平体现在画中,让它既有作者自己想告诉别人的一切,又符合自己心中美的标准。

2#
 楼主| 发表于 2005-4-4 22:21:51 | 只看该作者

  创作的一般规律:都要经过收集素材阶段、构图阶段和完成作品阶段。有些绘画作品的创作,三个阶段是集中在一幅画中完成的。如果作者是带着自己的想法去面对世界绘画的,虽然表面看起来他画的是写生画,其实,在观察写生对象的时候,他已经在为自己的创作“收集素材”了。因为他在观察对象的同时,已经对对象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作者在绘画时并不是看见什么就画什么,不是本来这个形象在什么地方就画在什么地方。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安排画面,他就是在“构图”了。但是。在练习创作的阶段,把三个阶段分开是很有必要的。

创作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画一盆花,只是画出它的样子还不行,还必须尽力的体现出自己对这盆花的感受,像漂亮、艳丽、惆怅、衰败等等,这些都是花本身并没有包含,而是人为赋予的想法。在画中要表现的想法可以是很特别的、奇特的,也可以是很普通的。但是,这种想法一定要能够用画画出来,否则想得再好也没有用。)

只有好想法还不够,要想画出好的创作画,还必须在用什么内容来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上多想一想、看一看,多收集一些相关的素材,能画写生的画写生,不便写生的画记忆画。这样做既为创作收集了素材,又可以在画的过程中发现比较有趣的内容,把本来普通的想法变成不平常的绘画。如果把画好创作画的过程比喻成用一只军队打仗,为创作所收集的素材就好象是士兵一样,素材越多,士兵就越多,素材越丰富,作者所指挥的兵种就越全。当战役开始时,也就是开始完成作品时,就可以随意的去调动自己的军队战斗了。如果没有足够的素材,这一切则很难说。所以说,虽然还没有动笔画创作,但是这之前收集好素材同样很重要,它不仅仅是画好创作画的参考,更可以帮助和启发积极的思考。

  在收集了足够的素材之后,就进入了“构图”阶段。在这个阶段,最好多画一些稿子,这样可以刺激思维活动,使创作进行得更圆满。第一稿只能算是草稿,要使它变成更好的创作还需要多想,想想怎样才能把画中的一切画得更好看,更有特点。其实,“构图”阶段就是动脑筋的阶段,在这个时侯,一定要多想,用小纸画一些小草稿,看看画中要画的内容到底怎么放最好,最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创作的稿子包括之考虑构图安排的各种草稿,主要考虑色彩搭配的色彩稿,研究画中细节的局部形象稿等等。当然,为了更好的搞好创作而画的写生画也应该算是创作的稿子。总之,在画创作画的时候,千万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就画好。首先应该想的是如何更好地把要画的内容和想法表达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再不断的补充不足的和减少多余的,直到满意为止。

  “构图”搞好了,就可以进入“完成作品”阶段了。在这个时侯特别要注意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创作画。比如有的内容需要画得细致一些能体现出想法,而有的内容却应该画得简单才最出效果,有的想法要靠漂亮的色彩帮助,有的想法则画出简单的色彩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事先想好和选择好绘画的材料,要不然画到一半再改就不好了。根据画的内容和想法的需要为不同的创作选择不同的绘画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阶段,一个人绘画技能技巧的运用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这个重要不是说要把掌握的全部技能技巧都应用出来,而是看谁能够最合适的应用和这些技能技巧,需要什么用什么,需要多少用多少。切记:技巧视为表现想法服务的。切忌:为了显示技巧而影响想法。

  既然创作画的内容要体现作者的想法,就产生了一个这些想法从哪儿来、到哪里找的问题。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如果从简单的地方开始,那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从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寻找创作内容。以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做为创作画的内容。因为画自己熟悉的内容才最有可能画出别人看不到、画不出的细节。而且,面对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可以比较容易的找到最有趣、最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地方。相反,如果上来就画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内容,这样的创作最后就可能变成胡编乱造或照猫画虎了。

  要创作,丰富的想象也非常重要。想象当然不是凭空乱想出来的。想象同样应该是从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地方开始。最熟悉或最喜欢的东西不一定是最好看的东西,可是作为绘画创作却应该画出最好看的作品。为了创作出最好看的作品,完全可以把这儿的东西画在另一个地方,把本来不太好看的颜色变成漂亮的颜色,把某一个地方放大、缩小或取消,把没有生命的东西画成有生命的样子,这就是用想象在绘画。这样创作画越是与众不同,其中的想象就体现得越丰富。

  选择好创作画的内容方法还有一种,这就是换换角度。假如把人的眼睛看成是一架照相机,如果这架照相机总是拍一个人正面的脸或总拍一个内容,拍出的照片越多,也就会变得越来越不新鲜。不要忘了,艺术讲究的是标新立异。一个全部都是一样作品的绘画展览是没用人喜欢经常光临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多换换角度拍照呢?如果人们已经习惯了从某个角度看一个人,换个角度为这个人拍照(比如侧面、背面和上面、下面)或多照些内容,这样的照片才可能丰富多彩。画创作画也是一样,如果总是画人们平时看见的样子和角度,创作画的新意就很难体现出来了。

创作一件好的美术作品还有一个最重要,但是往往被忽略掉的问题: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从绘画方面讲,美,包括再现的美,表现的美和形式的美、我们说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主要也就是提高对这三种美的认识、理解与鉴赏能力。

再现的美:主要是指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描绘生活的美。对于儿童来讲,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面对周围世界并将这些画出来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只有面对周围世界去有意识地观察,他们才可能从平时视而不见的细节中去发现美,从而进一步去表现美。当然,所谓发现美、表现美并不是一张画或两张画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时,主要是鼓励儿童尽可能多地观察细节,观察色彩,逐渐地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养成自己发现喜爱的细节与色彩的习惯,当一个人可以用全部精力去表现自己所喜爱的内容和情节时,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就提高了。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儿童再现美的能力,主要是借助儿童自己的眼、大脑和手去看,去想、去画。

表现的美:主要是指艺术创造者将自己对于美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它是在生活本色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儿童来讲,在儿童画中充分体现自己得意愿是充分发挥表现美的最好方法。在画画时,一要让儿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二要让儿童有更多的所思所想。对于前者,要求辅导者不要以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去要求儿童,或以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儿童的作品,而应该遵重儿童的意愿,儿童的意愿表达得越充分,他们的表现美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对于后者,要求辅助者不做旁观者,而应主动参与儿童的创作,这时的参与不是要求与命令,更不是直接代笔,而是在满足儿童意愿的基础上,从知识方面,从技巧方面加以启发与指导,使儿童的意愿不断地充实提高,这将有助于提高儿童表现美的能力。

形式的美:主要是指一定的绘画形式。无论是再现的美还是表现的美,都要以一定的绘画形式表达出来。形式越美,越有助于前两种美的显示,同时,形式也可以不依附于前两种美而独立显示出来,比如,美丽的色彩、形状、线条等等。

五、美术材料的运用

一提到材料,我们最先想到的总是颜料和画面载体(纸、画布等),很容易忽略它们之间的那一部分,姑且笼统地称之为“笔工具”。所以,在谈到材料时总是以颜料和画面载体的属性来进行划分。在淡化美术学科教学的今天,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我认为,应该更多的重视和强调“笔工具”概念。“笔工具”是联系颜料和画面载体的桥梁。我们是要重视两岸的建设,可是没有合适的桥梁,如何将美好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呢?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美术教学,特别是低年龄段的美术教学中,许多的“笔工具”本身就包含了“颜料”。而不同的“颜料”透过“笔工具”作用到“画面载体”时会产生无数新奇有趣的变化。所以,别忽略了“笔工具”。

之所以称之为“笔工具”,而不是直呼为“笔”,是因为,虽然在“笔工具”中,笔占了重要的地位,但是这其中并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笔”,而是包含了大量起到笔的作用(就是前面所说的——联系颜料和画面载体的桥梁)的材料。

如果分类,“笔工具”可以分成“硬笔工具”、“软笔工具”、“非笔工具”三大类。

硬笔工具指的是颜料和笔融为一体的“笔工具”。因为绝大多数自身带色彩的笔都是硬质笔尖的,如油画棒、蜡笔、铅笔、粉笔、彩色水笔、签字笔、圆珠笔、炭笔、记号笔等等。硬笔工具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放笔直取即可。所以,从儿童的生理、心理角度考虑,比较适合在低年龄段美术教学中使用。

软笔工具指的是本身不带色彩,但笔尖可容颜料并在一定压力下能产生形态变化的“笔工具”。各种各样的毛笔、油画笔、水彩笔、水粉笔、化妆笔、刷子等等。使用软笔工具最重要的就是“笔墨”,既要注意用笔的角度力度,又要顾及颜料的质和量,对于幼儿来说,完全靠自身的能力很难把握它。所以从儿童的生理、心理角度考虑,它更适合较大年龄的儿童使用。

非笔工具指的是本身不是笔,但是却起到了笔作用,也就是联系颜料和画面载体作用的工具材料。如指画所用的手指,直接用头发绘画时的头发,沾颜料绘画的竹枝木棍,用来画画的砖头瓦块、口红眉笔,电脑美术中的鼠标和电子画笔,拼贴画使用的胶水浆糊,直接甩颜色的颜料瓶等等,这可是一个巨大的、可包容的材料宝库。

3#
发表于 2006-4-18 23:40:36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