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1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术、艺术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 22:5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的话:在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中,在普通的公民中,对美术、艺术的概念与内涵的认识和理解都是非常含混的。我在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研究生的教学中,首先要给予学生的,是引导他们弄清楚对“美术”、“艺术”这两个词的概念与内涵,这样才能认识到美术教育包含着什么样的内容,美术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教育。

一、什么是美术?(其概念、内涵)

在视觉图像传达背景下重新理解和认识。

“美术”这个词,在中国来说,是一个含混的历史概念。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美术这一说法。美术这个词是从英文的“art”翻译而来的。但是这个单词在中文里常常又翻译为“艺术”。那到底是什么呢?

从翻译的角度讲,中文与英语的词语不能对应,汉语与英语的词义是不能直译的,其中的内涵意义并不是简单对照的。

按照逻辑的说法,艺术是比美术更高一级的概念。除了美术之外,艺术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甚至文学,而在今天的社会里,艺术还应该包括一切视听及网络里图像传达的艺术作品。

美术的概念。按照《辞海》的解释为:“亦称‘造型艺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欧洲17世纪开始用这一名词时,泛指含有美学情味和美的价值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以别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工艺美术。也有认为‘美术’一词正式出现应在18世纪中叶。18世纪产业革命后,技术日新月异,商业美术、工艺性的美术类日多,美术范围益见扩大,有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工艺美术等,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等。中国五四运动前后开始普遍应用这一名词。近数十年来欧美各国已不大使用‘美术’一词,往往以‘艺术’一词统摄之。”[1]

辞海里对“艺术”一词的解释为:

艺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相互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艺术往往有鲜明的倾向性。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根据表现的时空性质,又可分时间艺术(音乐),空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和时空并列艺术(文学、戏剧、影视)。[2]”

“艺术”这个词本身在语源上与“技术”有关。今天社会通常所使用的艺术这个词,是当年在翻译“art”时用了中文里“艺”和“术”两个字,来表达“art”在西方传统中的意义,而且当时的翻译还是用的“美术”这个词。所以,今天“艺术”这个词并非是汉语中原本的“艺”字和“术”字的意思。

中国文字里“艺”字的古义为“种”,是指种树和农耕的技巧,也有说为园艺的技巧,总起来泛指技巧。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没有合并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前,曾经用过的学院标志,就是参照着象形文字中的“艺”字进行设计的,形象为一曲腿种树之人。

周朝时用来指对年轻人进行基本教育的“六艺”,是六种治理国家的技巧,后来发展为指称训练这些技能所设置的课程,再进一步推展,即“六经”。

中国文字里“术”字的意思为方术,是用人为的方式来控制不可知的领域。例如,古时最高的术为“观天象而知天命”的数术,低级一等的为“法术”。而使用咒语和动作的活动为“巫术”,后来,“术”的概念扩大了,包括各种数术方技,其实这些“术”中也包括今天我们所说的科学技术,比如,对人身体进行诊治为“医术”。在汉代之前,对数术方技的掌握也称作“艺”,与“六艺”的“艺”字同义,具体的操作称作“术”。

在《晋书》中,“艺”字与“术”字并用,已不指作农耕技术的“艺”,再加上方术的“术”,而将其看作专门用人为方式探索不可知领域的活动,即“探幽明”。后代人将“艺术”这个概念弱化,限指通过个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包含对不可知领域的探索,同时也包含对审美情趣的培养。

追溯其根源,这样的限指是出于后人对孔子“游于艺”之说的主动误取。认为,孔子允许人文雅地、随便轻松地放纵声色。孔子实际上将艺术视为很高的人生发展阶段,人若想充分地实现自我,发展自己,“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诗中呈现的知识入手,在人际关系、人情世故中了解立身处世的道理,在艺术中达到浑然天成的状态。这样才能达到“游于艺”的境界。

根据上述的分析,“艺术”这个名词,无论在中西文明中,其开始的原义都是精巧的技艺。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是如此,中国文明也是如此。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几乎把一切需要技巧完成的工作都包括进去了,只是没有包括下层阶级做的事情。这一点,古希腊人比我们要仁慈,他们对技艺的解释,还是偏重手工的作业。无论绘画、雕刻、建筑之类,都需要辛苦地工作,同时又需要熟练与精湛的技巧的东西,才称得上艺术。

字意概念、涵义小结:

现在人们所用的“艺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语中翻译出来的,再由日文转译而来我国。所以说,“艺术”一词并不是中国自己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原义,而是从西方文化中借取过来的。

二、含混中的理解和使用

“艺术”这两个字用作“art”的译文,这个中文代号与英文“art”的本义必有相关之处。从西方语源学角度考察,希腊语“art”一词就指的是耕作技术,恰巧与中国古义相似。后来希腊人将其义扩大,指称高超微妙的技术,恰巧又与中国的古义相似。在文字古义中,“艺术”都强调技术问题,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些艺术的古义都和所翻译的那个“艺术”的真正涵义无关,因为,译者根据的原文本不是英文“art”这个词的本义(古义),而是译自19世纪当时流行的含义。

到了19世纪艺术发展的浪漫主义时期,尤其是象征主义时期,已经把“为艺术而艺术”提到很高的追求目标上来,这标志着艺术已经具备了独立的价值,成为自成体系、自我完善的手工造型能力,艺术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技巧。

从这里的发展脉络看,英文“art”这个词在艺术自身已经经历过的四步本质的发展中,其语义是在不断地变化。但是,中文译文“艺术”这个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并没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一起进行转变,以至于今天人们对这个词概念理解上的偏差。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历史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内忧外患,没有加入世界艺术现代化之进程。

二是中国的艺术传统和西方的艺术传统,在翻译“art”这个词为中文的“艺术”这个词的历史时期正好交叉,过后又由各自按照传承去发展。

三是虽然“艺术”一词的古义中国和希腊有相似之处,但区别也是根本的。这就是说,中文的“艺术”和希腊的“art”虽然在翻译的时候互用,但所指的就不是完全一样的东西。

例如,经过翻译发现,“耕作技术”是“艺术”和“art”这两个词内涵的重叠部分,而按照中国人对“艺术”词义的理解,语义向“上”扩展,是侧重人为方式干预人的能力和知识不能掌握的那些领域;“art”则是向“下”延伸,是侧重人能够掌握并熟练和美妙地完成的部分。这样的差别是根本的。

“艺术”在今天的社会里,其含义与用法是不一样的。

其一,在现代艺术中,“艺术”表示了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是艺术文化。

其二,以视觉图像传达为目标的多媒体艺术,这里的“艺术”实际上表示了一种操作事件的技巧,这是与希腊语源“art”本义。当年这个词由日本语译作“艺术”(美术)这两个汉字之时,恰巧(也许这就是译者当时的用心)与汉语语源“艺”字(种树,即农业生产技巧)和“方术”(控制人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方法技巧)相吻合,但是,这二个汉语词的语源外延并不涉及国家制度和祭祀礼仪(至少在战国之后已经如此)。

其三,“艺术”用来表示社会行业分工中的类名词,比如,与金融、化工、宗教、行政等词语并列。

近代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受日文翻译的影响,中文是用“艺术”这个词来笼统地称呼美术、音乐等传统的审美活动。

再看“美术”这个词,作为古罗马的拉丁文“art”的对应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出现在一些中国学者的译著中。

蔡元培1903年的译著中,曾将“art”译成“美术”。[1]但“art”含有“艺术”和“美术”的双重意思,中国学者早期使用“美术”一词的时候,是偏重于“艺术”的概念。

例如,蔡元培在1918年4月15日《国立美术学校成立及开学式演说词》中所说:“美术本包有文学、音乐、建筑、雕刻、图画等科。”同时又指出“唯文学一科,通例属文科大学,音乐则各国多立专校,故美术学校,恒以关系视觉之美术范围”,[2]在这里,蔡元培先生的论述已有将“美术”专指“视觉之美术范围”的意思。

在当今,台湾学者在分析“艺术”、“美术”这概念、内涵的区别时,按照西方目前的思路,把精致的艺术称为“美术”,英文叫做“fine art”,这个“美术”不包括音乐与舞蹈,只是指用手工技巧制作出来的绘画、雕刻和建筑。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西方人是看不起那些手工成分太重的工艺美术类的艺术,比如,镶嵌、编织、雕刻饰物,这些属于应用艺术。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在我国,“美术”一词变成了专指绘画、雕塑、工艺、书法等造型艺术的名词,形成了与“艺术”的隶属关系。  

分析到这个深度,再来认识和理解所谓美术学院里的美术(艺术)其含义,表示了什么内容呢?应当非常明白了。

例如,在学科名称上,“艺术学”为一级学科,“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等为二级学科。大学里的博士点,在东南大学张道一先生名下的“艺术学”为一级学科的博士点,而在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先生名下的“美术学”为二级学科的博士点,这是有差别的。

而进入20世纪末以来,随着现代艺术在我国的不断被解读和认识,艺术的范畴扩大到前所未有的领域,在这自然形成的“艺术”这一词本体论意义上,暗合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原义,它是对自然作为整体,以及这个整体中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观照。

从英语书籍和文献的角度看,这一术语的单数概念“art”时,主要指美术或视觉艺术,但视觉艺术的英文呈现应该是这样的:“arts”这个词的前面是需要加上“Visual”这个词的,也就是我们中文里的“视觉”,“视觉”这个定义用于我们所谓的“美术”之前,其包含的学科领域是广泛的,教学活动也不仅仅指我们中小学里的绘画和手工的表现。

“Visual  arts”,视觉艺术。“Visual”['vizjuəl],(视觉的,看的,凭视力的,形象化的)

而今天在美国,如果是用复数概念“arts”,则包括其他各种门类的艺术形式。但是需要注意了,“arts”这个词实际上在这里的翻译应该更多的是用“人文”这个中文来解释才更加确切。所以,在看英文文献的时候,不要以为有了“arts”这个词,就把其翻译成“美术”或“艺术”,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人文”这个词。

由于美术这一术语的含混性,人们也往往用“造型艺术”,现在也称“视觉艺术”来指称我们所理解的美术的特定含义。然而,无论在日常的言谈中,还是在正式的文献中,人们已经习惯用“美术”这一术语,似乎并不存在含混,但是,现代社会的观念和媒体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如何对美术分类?怎样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今天社会的美术,应该是美术教育专业人士搞清晰的问题。

正是因为相当数量的在美术教育领域工作的人,包括学生与教师,并不明白美术、艺术真正的含义,也不能够在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美术、艺术这两个概念,也不能够对变化了的、内涵发展、具体内容拓展了的美术与艺术有所认识与理解,所以,造成了在学科教育领域对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的认识错位、或者混淆。

问题: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认识美术和艺术?

答案:

要站在大艺术观和视觉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美术。

要以人文文化的视角来思考与认识艺术。

这就是——

全方位观照——艺术,

多角度思考——美术,

深刻性认识——美术教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