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美术网——叶子少儿美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7043|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次争锋的话题 ——儿童美术到底要不要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 22:0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次争锋的话题



——儿童美术到底要不要教?



赵晓天


    儿童绘画是儿童美术的主体,儿童绘画要不要教?儿童美术要不要教?这是个看似无意义却很有趣的话题。近来浏览《少儿美术》杂志,两位美术工作者也为此辩论了一番。李凌同志在《少儿美术》上发表的教学琐谈里谈到“幼儿的画都是无师自通的”,沈敬虔同志颇不以为然,写短文反驳,李凌同志就撰长文阐述了他的观点,引经据典,有理有据。感动于二位教者的认真,没有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热情和思考,是产生不了这样的辩论的。为他们鼓掌!我仔细看后,发现李凌同志的话是专指幼儿的(虽然他的引经据典大多说的是儿童),他这里的“幼儿”我想大概是指小朋友在小学之前的阶段。我一直在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没有系统、正规地教过幼儿美术,所以感觉上李凌老师的话也许并没有错。但如果有人把幼儿与儿童对等起来,说“儿童的画都是无师自通的”,我就觉得有些商榷的了,至少我觉得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还是需要我们老师来教的,而且教的如何,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也会产生较深远的影响。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美术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向的问题。下面就顺着这个引起争锋的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小学美术教育现状问题
    小学美术作为中国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型学科,虽然是一门学科,由于长时间人为的不重视,导致教材时时变,课时也时时改,在理论知识和技术层面没能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的、权威的体系。而现今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拼图的一个重要板块,已经得到教育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同。激情与学科发展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从而产生出当下儿童美术教育“烽火诸侯”的势态,外表空前繁荣,内里有些“虚火旺盛”。好在“美术课程标准”及时出台,在政府行为的强力干预下,统一了学校儿童美术工作者的思想和认识,教育教学逐步向理性和有序过渡。但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长期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小三门”学科观念问题还依然存在,势力还比较强大,供养小学美术老师成长的教学环境还比较贫瘠,美术老师自身重专业轻教学现象依然是那么普遍。还有就是各种功利性的儿童美术赛事和无政府状态下繁荣昌盛的“另类”校外儿童美术培训,在另一方面冲击了校内儿童美术教育,对老师们的教学思想造成很大的影响。
    先说各种儿童美术赛事,由于政府对美术赛事关注力不够,使得大量的民间和半官方机构得以趁势介入,占领了被家长和部分学校领导所热衷的美术教育的“成果”阵地。部分校外美术培训机构(包括一些青少年宫)的体制本身就决定了它的功利性特点是永远无法回避的“痛苦”(这种痛苦其实也是很多校外美术培训工作者不愿意忍受的),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美术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的落后也确实让校内美术教育捉襟见肘,以经济作基础的各类美术赛事和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无形中就掌握了美术教育的话语权(至少在很多基层是这样)——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以孩子的作品作为美术教学优劣的最终评判标准。在教学观点和教学形式上,给校内严谨有序的儿童美术教学太多的影响。部分校外美术教育强大的舆论宣传常常会左右老师们的教学思想,本来就缺少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的老师们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手足无措了。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开放地心态说是百花齐放,以“愤青”们的说法是“瞎折腾”,更多的是“坐山观虎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当然也有不少有思想的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尝试摸索,像深圳的童画美术培训基地,像江苏常熟的叶青老师、湖南的夏红专、黄卫老师等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思考时下中国少儿美术教育问题并身体力行,探索实践。
二、儿童美术的价值问题
    儿童美术的主体是儿童绘画,这也是儿童美术区别于成人美术最为明显的形式。儿童画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儿童画到底有没有价值?
    从艺术收藏的角度来看,儿童画本身并不具有多少价值,虽然儿童画所展现出的稚趣、率真、幽默、神秘等,让众多的现代美术家欣赏甚至作为创作上的参考。但儿童画的这些特点并非孩子们的有意为之,是自发性的,是他们身体发展水平、感知能力、情感态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经验的产物,是我们人类成长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是我们人类这一阶段的共性“产品”,它并不具有多少技术含量和艺术创作的思想价值,也就是说儿童画本身的艺术收藏价值并不大。那么,儿童美术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从一个儿童美术教育者的角度看,儿童画的价值就非比寻常了,它的价值体现在儿童画创造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各种美术创作活动,开启了智力,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情感,锻炼了身心,陶冶了情操,认识了美的规律,学会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并能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去实践、传播和延续。为儿童能成长为更加完备的人积淀底蕴,打下基础。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也是一项人文性教育,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 儿童天性与美术发展之间的关系

    儿童美术(包括儿童画)是一个阶段性活动的产物,其审美取向是由儿童的年龄阶段决定的,即是由儿童的天性使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美术的发展也在不断精细化、复杂化、技术化,从另一个侧面说,美术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美的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技术继承与创新的发展史,技术的继承与创新的历史也就是一个教与学的发展史。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作为 我们 人类 成长的 阶段性美术活动,一方面要遵循孩子的天性(趣味性);而另一方面又要遵循美术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技术的传承性),必须要人为地加以影响。这样,是教还是不用教?是学还是不用学?问题就摆在了我们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面前了。这个问题也滋生出许多现实问题:大的方面有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 (尤其是小学美术课程) 与高中美术教育乃至大学美术教育严重脱节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能更科学的把小学美术教育纳入到国家美术教育(或者叫美术国家教育)体系中去,而不仅仅是个表面形式,这是一个国家美术教育如何科学统筹的课题,希望能及早地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因为 在众多学科教育中, 美 术 所承载的提升国民素养的 那一部分 比例 中 实在是不容忽视)!小的方面有幼儿美术教育方向性问题;小学美术教材与中学美术教材的衔接问题;小学低段(一二三年级)与高段(四五六年级)学生美术学习失衡问题 等等 。

四、美术教材问题   
    先说说中小学美术教材脱节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引起很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其问题也来源于上述的那个有趣的矛盾。 翻开现行的小学高段的美术教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编者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想继续保持小学美术学习“趣多面广”的特点,一方面又“羞羞答答”地涉及中学美术必须要学习的“纯”知识技能领域,整一个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欲说还羞啊!通揽各版本教材,怎一个“乱”字了得(好在每种教材都有先进之明——标注有“实验教科书”字样)!知识系统的无序和不完善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教材都有很多体现。工作在美术一线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教材编的很美,却难以实施。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也不轻松,倒不如地方教材或校本教材来的实际。所以在各级各类优质课比赛中,出现许多美术教师使用自编教材上课的想象,这也不能不说是对花了众多人力物力编辑出的所谓教材的另类否定(有些教材确实不太好使)。可以说,小学美术教材并没有或者说并不能很好的与中学美术以及更高阶段的美术教材相衔接,小学美术教材没有真正纳入到国家美术教材的系统里去。这种现象导致的明显后果就是小学生到了小学高段以后美术学习兴趣的严重丧失和初中生美术学习的倍感艰难。该学的没学到,该教的没教会,该保持下去的没有坚持。最后的事实是,面向全体的国家美术教育宣告失败(或许说的有些过分),美术学习成了极少数个体学生的“专利”。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小学一二年级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接近百分之一百,到小学六年级还能继续保持美术学习兴趣的不到百分之十。虽然这里面有其他各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教材编写上的问题就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如何做好中小学以及小学低、中、高阶段美术教材的衔接,不要让教材成为美术教学最短的板块,应该引起众多所谓教材编写专家们的深入思考。
五、儿童生理年龄和美术年龄的问题
    再回到正题,儿童美术要不要教的问题。两位老师的争论,其实都有道理,但又不全面。李凌同志是从学生的生理年龄出发去看待儿童美术,想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沈敬虔同志则是从美术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表述了“教是为了发展”的思想。不关注(或欠关注)发展的教育是难以成功的教育,而不能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不科学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教育。
    看待这样问题,其实在三千年前的孔子就为我们给出了答案:因材施教。每个人的都是一个个体的人,有共性也有个性,而美术学习或多或少是有些讲究天资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会发现,同年龄的孩子们在美术学习上表现出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一年级的孩子在画人物时大都是把人的手臂画在腰上,到了二年级已经有不少学生可以把人的手臂画到肩膀上了,如果我们老师不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比较去表现,到了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会仍然有一部分学生难以把手臂画在人的肩膀上。孩子们这种美术能力的差别在某些方面是很让人吃惊的,这种美术能力上的差异性,我将其归为孩子的美术年龄的不同,其中有天资因素,也有后天努力或者就是善教的原因。孩子生理年龄虽然没有什么差别,但孩子们之间的“美术年龄”是有区别的,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者在对待孩子学习美术的方法上不能一刀切。我们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待“教与不教”的问题,那就是在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该教的一定要教!你不教,有些孩子的美术年龄就永远长不大!就如同现在很多没有接触美术教育的成年人在美术能力上近似“文盲”一般。我们不是常常听到朋友、同事们在感慨“要是小时候学过美术该有多好啊!”孩子们生理年龄和美术年龄之间的差距,要求我们美术老师要承担起到一个美育工作者的责任,通过我们的乐教、善教,缩短孩子们生理年龄和美术年龄之间的差距,或者说找到它们二者之间比较科学的距离,从而更好的开发孩子美术学习的潜能,合理地提升孩子的美术素养。让我们的孩子多些成长的优势,让我们的老师少些育人的遗憾。
2#
发表于 2010-7-8 22:30:50 |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还是要教的,比如孩子都不知道毛笔的运笔特性,如何谈到学习国画?
3#
发表于 2010-7-8 22:31:55 | 只看该作者
该教的一定要教!你不教,有些孩子的美术年龄就永远长不大!就如同现在很多没有接触美术教育的成年人在美术能力上近似“文盲”一般。
4#
发表于 2010-11-8 16:07:1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刘杨


    说得好!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困惑!不“教”不是真正的不教,“教”要教到那些东西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5#
发表于 2011-1-10 22:40:55 | 只看该作者
因材施教。每个人的都是一个个体的人,有共性也有个性!!支持!!
6#
发表于 2011-9-29 00:20:34 | 只看该作者
一定要教的   就看怎么教
7#
发表于 2012-5-24 17:29:08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觉得应该从源头梳理一下,我们的儿童美术要达到什么目的?儿童美术也许不需要太多专业的绘画知识来支撑,但是如果“不教”我们这些儿童美术工作者的存在意义何在?是教还是不教?教什么?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如何教?怎么教?  李凌同志在文章中说:“幼儿的画都是无师自通的,他们画画儿凭的是感觉,很少有绘画技法。”个人猜测这个“不教”并非不教,可能是只教一些绘画材料的表现方法而更注重如何引导、启发儿童的创造能力。  如果不是那我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儿童美术教的只有绘画技法吗?引导、启发不属于教学范畴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